国军也有高人: 宋希濂曾建议30万大军撤入缅甸, 幸好蒋介石没采纳

追梦的年2024-07-16 22:50:00  93

在国民党的一众将领里,能人其实并不少,像“宁惹阎王、莫惹老王”的王耀武、“解放战争救火队长”杜聿明、桂系“小诸葛”白崇禧等等,军事指挥和战略眼光都不错。

然而,在满是泥泞的环境里,个别人的清醒和突出,改变不了大局。最终在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近乎损失殆尽,政权摇摇欲坠。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将领纷纷思考退路,有想起义的,也有为“党国”谋生路的,像黄埔学生宋希濂就曾向昔日的校长蒋介石建议,可将国民党在西南地区的30万大军撤入缅甸,在东南亚建立“反攻”基地。

从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如果真的如此实行,缅甸是挡不住国民党的。但,蒋介石没有同意,还狠狠骂了宋希濂一顿。

有意思的是,宋希濂到了晚年,还庆幸老校长未批准自己的建议。

宋希濂是湖南湘乡人,跟陈赓的关系极好,两人在1913年就已相识,考进同一所学校。后来都有从军报国的念头,一起进入程潜创办的讲武堂。

1924年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宋、陈就都成了黄埔一期生。本来宋希濂也追随陈赓的脚步,加入过共产党,但中山舰事件后,两人因政见不同,走上了完全相反的路。

从此,宋希濂死死追随蒋介石,一路跟他东征西讨,成了国军赫赫有名的“鹰犬将军”。不过,宋希濂也是有眼光的人,会做出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淮海战役前,蒋介石曾准备调宋希濂去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但宋看出凭几个面和心不和的兵团,不可能胜过团结一致的解放军。

如果过去任职,只是提前领进入战俘营的门票,所以他说什么都不去。

后来的事实也如他所料,国民党中央军精锐兵团基本全折在淮海战场,参战的高官除几个善跑的以外,非死即俘。

这个结果,让包括宋希濂在内的所有国民党将领内心颤动,还没等他们缓口气,解放军又发起了渡江战役。

此时宋希濂在华中“剿总”建制下,本希望白长官能倚靠长江拦住林彪,但张轸兵团的起义使防线出现缺口,四野的进攻又异常猛烈,武汉三镇迅速易手。

盘踞在鄂西的宋希濂很快被四野当成目标,一番激战后,国军4万余人被歼,“西南联合防线”被拦腰斩断,宋希濂只好退入四川。

此时宋希濂倒是各种要职在身,兼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川湘鄂黔边区最高决策委员会主任委员,看起来风光无限。

但他自己知道,这些东西很可能随一战就消散,先前几百万精锐都打不过,凭一个四川怎么能翻盘?

所以,他思考过后给蒋介石建议,把自己麾下的14兵团及胡宗南撤过来的第5、第7、18兵团等部,共计30万人撤到缅甸。

在宋希濂想来,国民党与西方世界是盟友,而英美分国普遍反对社会主义,国军部队进入缅甸可以获得支持,但如果解放军尾随追击势必引起西方的反对,届时还有可能英美直接下场介入阻拦,这样,国民党就有了喘息的机会。

如果蒋介石批准,会导致解放军的大迂回战略无法取得预想效果,国军有一批生力军得以保留。到时这些国军可以在边境不断袭扰,增加新中国的国防压力。

如果蒋介石在其他方向发起“反攻”,缅甸方向也能出兵策应。总之,麻烦会非常大。

根据《鹰犬将军·宋希濂回忆录》里面的记载就是:

我们曾根据当时的形势,不久就会向西南进攻,避免决战积极设法保存实力,实为上策等意见。可蒋不仅坚不同意,而且最后面有愠色,这样我们就无法再说下去了。因而这个计划也就搁置起来了。

老蒋没有批准,反过来骂宋希濂还没打就想着逃跑,让宋加紧组织抵抗,务必坚守四川。老蒋并非什么和平人士,在当初那个局势下,宋希濂的建议已属优选,为何蒋介石没有同意呢?其实就是他面对西方列强时的软弱性。

毛主席曾评价国民政府是买办政府,此语可谓一针见血,蒋介石没有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所需物资装备全靠西方援助,仰人鼻息,腰杆子就没办法挺直,生怕得罪了对方。

最典型的就是“景明楼事件”,美国人在中国领土上对女性施暴,国民政府却担心“影响中美邦交”,不敢处理一个美国人。

反过来给被侵害的几名中国女性扣上“妨害风化、意图营利”、“引诱勾引盟军从事淫乱活动”等罪名,抓起来判刑。

这是1948年发生的事,国军主力尚存。而宋希濂提议进入缅甸时国民党只剩残兵,跑到他国也确实属于侵略。有一定军事实力、绝对占理时都不敢做什么,还指望败退时硬起来?

缅甸虽然已经独立,但英国的影响和利益还在,蒋介石正指望西方国家能加大对自己的援助来“反攻”,不愿意因此得罪了英国。

而且蒋介石没有太高的战略眼光,他只关注目前的、国内的战局。著名的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表示愿意支持琉球回归中国,斯大林也持类似的态度

“三巨头”里最关键的两位达成统一,只要蒋介石点头,基本就板上钉钉。然而老蒋的回答却是:中国愿将琉球由中美两国共同占领,将来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

他不想管什么琉球不琉球,只希望向美国示好,换取更多支持去打内战。连唾手可得的利益都如此,更何况从未涉足过的缅甸了。

所以,蒋介石只是让宋希濂继续打,结果宋打着打着就打到了功德林。

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如果30万国军入缅,那真的会改变历史走向。

1950年1月,国民党第8兵团大部被歼,麾下的第8军237师709团团长李国辉、26军93师278团副团长谭忠率共计1500多残军逃往缅甸。

缅甸政府口头催促无法赶走,就派遣上万缅军,配合飞机、重炮向李国辉部发起进攻。

论纸面实力,国军怎么看都没胜算,但缅方的战斗力一言难尽,被迅速打垮、重镇大其力还丢失。不得已,缅甸政府只能求和。

通过这一战,李国辉他们在缅甸扎下根,沿用93师这个番号,不断招兵买马。凭借手里的枪,他们垄断了贩毒贸易,部队也扩充到数千人。

蒋介石听闻自己还有支部队这么能打,连忙命令李弥过去接管。随后,缅甸政府跟李弥也打了一仗,其花重金聘请4000多印度雇佣兵、自身出动上万人,但还是被打得大败。

眼见国军似乎有一战之力,美国人就开始暗中扶持,背地里给了很多武器援助,也在国际层面上帮着国民党说话。

而李弥等人奉蒋介石的命令,多次去中缅边境偷袭,在确定只有民兵驻守时展开进攻,烧杀一通就撤往缅甸,让赶来的解放军非常恼火。

中缅两国对这股国军都有意见,便决定联手,缅甸政府邀请解放军跨境进攻,国军再次惨败。从一些俘虏手里,解放军发现了美式装备,这样一来就察觉出是美国在暗中支持。

缅甸政府将此事告到联合国,美国为了不让自己被牵扯进去,便向蒋介石施压,让老蒋撤军,这股残军才渐渐四散,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去了泰北等等。

从这支部队的发展,就能看出很多麻烦的问题,缅甸政府是挡不住国军的,李国辉1500人起家都能将缅甸搅乱,30万国军过去那直接就碾压。

而且解放军比较顾忌国际影响,即便明知国军就在不远处,但在没得到缅甸同意的情况下,始终没越过国境线,这样给了国军生存的机会。

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发现国军对自己有利时,是会帮着在国际上掩护以及暗中支持的。

或许有人会说,美国不是在被告到联合国后就向蒋介石施压了吗?事的确是这个事,但有个前提——那股国军已被解放军打垮了,难以再掀风浪。这种情况下,支持下去无法带来什么利益,反而影响名声。

但如果是30万国军就不同了,有这么多人,可以作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前头战线,那即便担点骂名也没什么。关键看付出和收益是否成正比嘛。

所以,经过改造的宋希濂,晚年都很庆幸蒋介石顾忌太多,没这么做,否则他认为自己回成为千古罪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0063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