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中国发展史(下): 从“全民家轿”到“全网嘲笑”?

怜晴谈趣事2024-07-14 09:00:00  59

本篇文章为轩逸中国发展史(下),轩逸中国发展史(上)。

二代轩逸B17(2012年至今)

各位了解过日产这些年经历的贵宾都知道,自打跟雷诺合作后,日产各个级别车型的定位是一降再降,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天籁的堕落,轩逸也是一样的毛病。

2009年G11轩逸中期改款时,就加入了手动档车型,以及1.6L发动机选项,也降到了12.48万,但是这只是轩逸定位下降的开始。

2011年,日产全球销量484.5万辆,中国市场就占了四分之一,所以作为日产旗下重磅产品之一,十三代轩逸B17的首发,选在了2012年的北京车展。

从代号就看得出来,B17轩逸的定位又发生了变化,如果说G11轩逸是从中级车蓝鸟降下来的,那B17从一开始就是按照经济型的紧凑级车设计的,更偏向于最早的sunny阳光,所以从根上就比G11轩逸低了半档,在国内也彻底拿掉了尾标上的bluebird。

这种降级反映在各个方面。

比如发动机,也许日产觉得,破家用车不需要那么大动力,所以原来大规模装备的2.0L自吸发动机被取消,换上了少量的1.8L自吸,以及更多的1.6L自吸发动机,就是那台用到今天的HR16,手动挡的配置也变多了。

比如车身,B17轩逸换了当时日产最新的V平台,集成度更高,车身也更轻,蒙皮更薄,甚至连减震器也做了专门的偷轻,整车重量减少了将近70公斤,所谓日产车皮薄馅大脆皮车,有一大半都是B17轩逸的功劳。

再比如售价降低,12款B17轩逸的起售价已经降到了11.9万,已经完全被速腾、卡罗拉落下了一个身位。

但在舒适性和经济性上,B17轩逸却做了增强,虽然轴距还是2700mm没变,但由于换了平台,留给车内的空间更大,座椅变得更软,更像老天籁,更轻的车身也带来更高的经济性,官方油耗只有6.3L/100km。

到这时,轩逸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能做到月均一万多辆,占到整个东风日产销量的15%,但和老对手上海大众朗逸相比,差不多只有后者的一半,这不行啊,于是东风日产把G11轩逸又拉出来,砍掉了一些配置,换了HR16发动机,最低售价998,改名轩逸经典接着卖。

这就是东风日产鸡贼的地方,不像北京现代,每一代伊兰特都改名,这都叫轩逸,算销量的时候就能加到一起。

这种做法的效果非常明显,轩逸的销量就像吃了蓝色小药片一样迅速崛起,2013年,销量直接翻番,卖了差不多26万辆,随后一年一个台阶,到2018年已经冲到了将近48万辆,常年位居紧凑级轿车销量榜前几名。

另一方面,东风也没闲着,在搞出了轩逸经典之后,又用G11轩逸换了个壳,套上自家logo,搞出了东风风神A60,过了一遍阳澄湖的水,成了自主品牌的新产品。

再后来,2017年,东风的另一个自主品牌启辰,又把轩逸的三大件拿过来,装在了自家的D60上,又成了技术合作的典范。

2018年,东风日产在改款B17轩逸的基础上,搞出来了一台轩逸纯电,当时号称是主流合资品牌的第一款纯电车型,卖得倒是挺好,不少人拿来跑网约车。

但是这辆车的技术来源,整个互联网都没多少详细内容,个人猜测,这有可能是东风的反向技术输出。

就这样到了2019年,G11轩逸终于停产,经典轩逸的名号也传给了B17这代轩逸,和同期上市的B18一起,接着卖。

三代轩逸B18(2019年至今)

2019年,第十四代B18轩逸依然选择中国首发,只是地点换成了上海车展。

B18轩逸换了日产最新的CMF平台,换了一套更时尚的外观内饰,加了一些更符合时代的功能,轴距拉长了一点,其他基本什么都没变。

依然是那台HR16发动机,只是稍微调高了一点功率,就这个HR16发动机皮实到什么程度?

实在没油了,往发动机里撒泡尿都不耽误它跑,动力不说多强,至少比雷克萨斯ES200强,又稳定又便宜又省油,实在是没有换的必要,起售价拉低到了10.9万,和继承了轩逸经典名字的B17轩逸一起卖。

再后来,日产又出了个轩逸超混电驱版本,这是首个在国内搭载第二代E-power技术的车型,整套逻辑也非常另辟蹊径,只能加油,但只能用电驱动,而且只能上蓝牌,还要交购置税。

虽然媒体实测效率还不错,跟主流国产新能源的油耗差不多,但还是有点贵,大家并不想花十三四万买个轩逸,即使它带电。

关于这代轩逸实在是没什么可聊的,就还是个……轩逸,非常轩逸的轩逸,新轩逸和轩逸经典动辄两三万的优惠幅度,让它在2020年就冲到了销量巅峰54万辆,既是紧凑级轿车第一,也是当年销量总榜冠军,几乎所有自主品牌看着这车的销量,连抵抗的想法都没有,我老舅就是大概这个时候买了一辆轩逸经典。

此时的东风日产,在几款主力车型连续拉跨的前提下,轩逸成了唯一的销量支柱,销量占比一度高达54%,如果轩逸出事,那东风日产就完犊子,巧了,2021年,秦plus来了,这是在中国市场压倒轩逸的最后一个原子弹。

2021年,轩逸卖出了50万,2022年44万,2023年38万,今年前六个月,只有不到14万,虽然这个成绩依然足以排在销量榜前列,但这是用最低裸车价六万多的骨折优惠换来的。

即便这种幅度的降价,即便它还是一如既往的省油、实用,也只能沦为时代的注脚,销量也只有巅峰时期的零头。

轩逸的故事到这就差不多了,这种时候还是那个经典问题:秦plus都798了,还有什么人在买轩逸?为什么还有几万销量?

就算强如比亚迪,宋max这种车上个月还有20个人买呢。

轩逸作为一个省油、耐用、便宜的非常合格的代步车,他就是个六边形战士,即便秦plus出来了,也只是变成了小一号的六边形战士。

从始至终,消费者们想要的只是足够省心、耐用、省油的产品,对这个产品的国别并不在意,或者并不排在首位,就像我以前喜欢黑丝,再以前喜欢制服,再再以前喜欢JK,现在我反应过来了,我就是喜欢年轻漂亮的。

现在大家喜欢比亚迪,也是因为它的产品力足够强,用另一种技术路线,复制并超越了日系车的成功路径,人民可以需要比亚迪,人民也可以需要别的产品,并且不在互联网上丢失国籍。

线下真买轩逸的,有可能翻来覆去在网上看了好久,甚至攒了几年钱就为了这辆车,结果买完了被赚钱更轻松、掌握更多互联网话语权的人高高在上的一通喷,就 t m 买个车,非要上升到家国情怀宏大叙事的高度,怎么?花的都是人民币,这人民币在互联网上就变成十几年前砸在头上的U型锁了吗?

我在之前视频里也表达过这个观点:钱在别人手里,人家爱买什么买什么,你可以劝,但不能骂,这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表现。

但总会被人引导成日吹、给日系车哭丧,他们仿佛理解不了“对轩逸买家没意见”,和“吹捧日系”、“忽悠人买轩逸”,这是两回事,现在弹幕里估计也有人在说:又给你日本爹洗地呢?你日本爹经费又到账了?

总是有这样的人,自己认了个品牌当野爹,就以为所有人都这样随地大小爹。

我在之前视频中表达的另一个观点是:日系车即使撤出中国,也能活得很滋润,持续为中国输血,自主品牌们也没什么办法,今天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举个例子:就算在互联网上已经死的不能再死的韩系车,优惠完七八万块钱的伊兰特,每个月也都能卖出大几千辆,这比绝大多数在网上秒杀合资车的自主品牌轿车卖得都多。

到了今天,能对轩逸、朗逸完成稳定的销量超越的,只有比亚迪,其他自主品牌仍处在革命尚未成功的阶段,把视野放到全球,差距更大,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自主品牌当然势头很猛,产品力也超越了合资品牌,但太阳不是鸡叫出来的,自主品牌的成绩也不是朝鲜式赞歌顶上去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远没到成功阶段。

实干的自主品牌们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们加速出海,去建工厂、谈合作,去更大的市场拼杀,抢下更大的份额,而不是沉浸在互联网式胜利中,半场开香槟。

有人说“你否定自主品牌的努力,就是抹黑自主品牌”,行吧,你说得对。

但我记得这种非黑即白,不夸就是黑的风气,应该48年前随着那四个人的倒台就结束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8727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