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赵奕
用科技成果撬动产业经济发展,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作为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成都拥有科技创新的浓厚底蕴。当下,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提升,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成都如何立足实际走出特色之路?
省政府新闻网站直播间
7月11日,成都市政府副市长许兴国,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曾科,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实睿共同走进省政府新闻网站直播间,为大家“云解答”。
借力成都丰富科教资源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成都拥有65所高等院校、47家中央在蓉科研机构,8所在蓉高校入选第二批‘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高校,5个学科全球排名前20。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万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4位。”在许兴国看来,成都具备科技创新的基础优势。
成都市政府副市长许兴国
正因如此,利用此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尤为关键。“简单讲,就是集聚‘国家队’做强‘实验室’、当好‘服务员’,布局落地高能级科技创新资源。”
他谈道,在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方面,要高水平打造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协同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成德眉资创新联合体。在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则需实体化运行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曾科
除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实招”。“强化新型研发,鼓励支持链主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平台,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创新中心为着力点加快产业协同创新。”曾科表示,这也因此促进了先进技术西部转化中心等在蓉布局,超高清视频、精准医学等一批“国字号”创新中心获批在蓉建设。
此外,他介绍,成都还聚焦供给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技术创新。“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86家(副省级城市第5)、企业技术中心62家(全国第4)、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2家(全国第5)。”
瞄准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校地合作助力重点项目“孵化”
当前,成都正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堵点痛点,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努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加强校院地企协同创新,与清华大学等21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规划建设‘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等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支持‘双一流系’‘中科系’等高校院所联合科技领军企业组建新型研发机构34个。”许兴国介绍。
此外,成都还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采取“招商引资”“揭榜挂帅”方式补齐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中试短板,备案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69家,成立中试服务联盟,搭建中试服务线上共享平台,制定161项中试服务能力清单。
同时,打造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成立技术转移学院和技术转移联盟,组建18支驻校(院)技术经纪人队伍,以专业化市场化方式推动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
校地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重点,但也面临着校企信息不对称,企业对高校成果“找不到、进不去”,高校对企业需求“不清楚、不了解”等问题。对此,陈旭补充道,成都的校地合作在国内高校院所圈颇具影响力,深受中小科技型企业欢迎。
“截至目前,全市已与50余所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与21家知名高校院所签署合作协议,引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80余个,引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500余个、人才近4000人,在蓉落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项目50余个,引进和孵化科技型企业200余家。”陈旭介绍。
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
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持续发挥科技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还在于后端的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对接。
“在聚焦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上,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许兴国表示。
在梯次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人形机器人、柔性显示、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加快打造两大万亿级和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此外,在变革产业组织方式上,以“圈链思维”谋划打造8个产业生态圈和30条重点产业链,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等集聚共生的“5+N”产业生态体系。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实睿
将目光放长远,于成都而言,要推动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更需要成渝双城引擎联动发动,其中,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是重中之重。
“从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平台、加速聚集战略科技力量以及战略科技产品不断涌现三方发力,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已经有了成势之基。”张实睿透露,接下来将从完善规划设计、抓实重大项目、促进成果转化、引聚高端人才以及创新机制体制五个方面着力,推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