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讨论政治智慧,不论其它:
妖孽级别(共4人)
一、郭子仪
一生三起三落,亦常遭猜谗,然每被诬拥兵自重,他都立马交割兵权,一人不带回京复命。有次甚至自解兵权,求留京中任职。而朝廷一旦有难,让其复出,他亦毫无怨言,欣然赴任,且从不提条件。
无论对政敌,还是毫不相干的同僚,他都待之以诚,替别人考虑。卢杞长得丑,他怕姬妾笑之,就非常贴心的悉屏去;父亲坟墓被鱼朝恩捣毁,他也一句话轻轻带过,鱼朝恩被他的大度感动,从此不再为难于他。
凭借高政商,郭子仪得到了各色人等,甚至是皇帝、政敌的敬重、喜爱,真正做到了“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二、汤和
汤和是少数几个能在老朱的大清洗中活下来的开国名将。
而他之所以能活下来,得益于他超高的政治智慧。
虽然与老朱关系够铁,既是同乡又是发小,但从一开始,他就对老朱既亲热又恭敬,虽然当时他的职位比朱元璋高。
洪武二十一年,当老朱一流露出要收回大将兵权的意思,他就抢先一步乞骸骨,将兵权交了个彻底。
据《明史》载,汤和回乡后,不仅严加管教子女低调行事,且绝不涉足官场,绝不结交地方官员,绝不过问政事。
朱元璋准备对李善长下手,汤和避而远之;朱标去世局势微妙,汤和再次掌兵,但一等到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尘埃落定,他便立马交还兵权返回凤阳,安安心心做他的富家翁。
虽然退的彻底,但他也从未放松警惕,李善长退了那么多年,都七十多了还被一刀拉出去砍了。所以当朱元璋最后一次去看他时,他还是装出一副快要不行了的样子(颤巍巍,口眼歪斜,口水流出不自知),最终打消了老朱的疑忌,得以善终。
三、李勣
李勣深谙为臣之道,明哲保身之理。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也曾问计于李勣,但他和李靖一样,都选择了沉默。
李世民病重之时,曾把李治叫到身边:“李勣才智过人,且尚在壮年,你于他无恩,恐难使他效死力。我将他贬黜地方,如他马上出发,我死后你重新起用他,若他稍有迟疑,杀之可也!”
这就是所谓的“不能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的强盗逻辑。
多亏李勣也不傻,当他被李世民一纸诏书从门下三品贬为叠州都督时,虽心中疑惑,却毫不迟疑,散朝后连家都没回,径直揣上诏书就踏上了贬黜之途,“李勣受诏,不至家而去。”
正是这一态度,让登基后的李治决定重用李勣。后来更是联合李勣,贬黜了长孙无忌。而面对武曌伸出的橄榄枝,李勣也选择了支持废后。
演义中将他刻画成谋士形象,原因可能也在于此。
四、杜预
杜预这个人既聪明又圆滑,既有原则又识进退,实是官场中人乃至职场中人的典范。
钟会伐蜀,他主动请求同去,以便监视钟会,等到钟会果真叛乱,多数僚属都被杀害,唯有他左右逢源,全身而退,回来后还受到了司马昭的表彰,增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他能让钟会信服,又免于司马昭的猜忌,实非常之人。
泰始六年,杜预出任安西将军军司,与他有宿怨的安西将军石鉴命他率三百士兵进攻兵强马壮的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
面对石鉴的借刀杀人,杜预选择不执行,但并没有硬抗,而是采取了拖延战术,他在军中大肆宣扬“五不可、四不须”,主张暂避兵锋,来年春天再与敌决一死战。
石鉴虽不认可,但杜预的说法得到了军中大部分将士的支持,最终心急的石鉴以杜预私修官舍为由,将其押回洛阳受审。
此举正中杜预下怀,他的“驸马”身份让他很快无罪释放。后石鉴被秃发树机能打得惨败,杜预因为意见正确,反被提拔为度支尚书,以“散侯”身份参谋军国大事。
再后来,杜预伐吴成功,功成名就,但他仍时刻保持警惕,对朝中显贵是有求必应,甚至是不求也应,身边人对此不解,杜预解释说:“吾但恐为害,不求益也。”意思是不求他们帮忙,只求别谗言惑主,兔死狗烹。
另外,杜预还“预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别人留碑只留一块,他却一下留俩,为何?因为“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为了传名后世,想的不可谓不周到。
杜预其实更像一个谋臣,而非武将。
游刃有余级别(共21人)
五、王翦
王翦性格既有倔强的一面,亦有“恭顺”的一面,灭楚时,因为始皇没有满足他灭楚的要求,心中不爽,就直接辞官归家。但当李信灭楚失败,始皇放下架子去请,他也知道就坡下驴,爽快出山。
灭楚期间,王翦手握大军,但始皇用人不疑,不但粮草管够,还将监军撤回,使其无掣肘之忧,也亦投桃报李,出兵期间,不断要求封赏,消除始皇猜忌,最终君臣合力灭了楚国。
灭六国后,王翦就功成身退,主动和儿子王贲归隐田园了。
六、卫青
相比外甥,卫青一生谨小慎微,无论是面对老资历的李广言语上的冒犯,还是小辈李敢的太岁头上动土,他都能泰然处之,甚至唾面自干,这足以证明他的高情商。
七、尉迟恭
别看尉迟恭大多时候以铁血悍将的形象示人,其实他也深谙明哲保身之道。
只不过他的明哲保身是被李世民激出来的。
贞观六年,李世民在宫中设宴,酒过三巡,尉迟恭因不满李道宗坐于上首,就拳打李道宗。
事后,尉迟恭入宫请罪,李世民先是疾言厉色训斥,后又以韩信、彭越故事说之,由此尉迟恭才逐渐收敛了自己的暴脾气。
尉迟恭晚年对于为臣之道已经炉火纯青,史书说他,谢绝宾客,不问世事,装饰鱼塘,演奏商曲,自娱自乐。当时李世民已死,李治与长孙无忌争锋甚急,武曌以他的名义联络功臣宿将,他默许之,而且还和李治的宠臣许敬宗结为了儿女亲家……
这也是他能够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的那场政治风波中毫发无伤的根本原因。
八、杨素
杨素的为人虽令人不耻,在朝堂上却是一把好手,以武将做到了宰相的高位。
而原因就在于他善于逢迎,长于揣摩圣意。
杨坚虽以俭立国,但内心未尝没有奢靡的渴望。开皇十三年,他命杨素营造仁寿宫,为讨好皇帝,杨素大发役夫,削山填谷,致使“死者数以万计”。
杨坚知悉此事后,很是不悦,但当他游览新宫时,却为仁寿宫的豪华笑逐颜开,直夸杨素是忠臣。
可以说,杨素将杨坚的心思把的极准。
杨广继位后,杨素虽然依旧逢迎,但还是因为假传圣旨软禁文帝之事受到了猜忌,杨广让他担任有名无实的司徒,还封他为楚国公,以抵挡楚地将遭大丧的晦气。
杨素卧病之时,杨广派御医诊治侍候,虽是好医好药,却在暗地里问——杨素何时会死?
杨素也有自知之明,于是不肯再吃药,他对弟弟杨约说:现在我死,阖家哀荣,拖延日久,将不能善终。
结果也如他所料,因为死得及时,杨广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太尉公、十郡太守,谥“景武”,备享哀荣。
可惜杨玄感一反,杨氏一族也就随之消散了,这是杨素没有料到的。
九、张飞
千年来,张飞给世人的印象就是一“莽撞人”,重情重义、不通笔墨,粗莽不羁,这一是得益于《三国演义》对他的刻画,二是史书对他的定位——万人之敌,但实际上他不但能画擅书,文武全才,还粗中有细,颇有政治智慧。
谋略方面,长坂坡据曹、义释严颜、计破张郃;政治方面,领司隶校尉,蜀汉秘密警察首领,兼阆中牧,治地有方。
最关键的是,他娶了夏侯渊的侄女夏侯氏,夏侯家没有阻拦,刘备为之高兴,刘禅娶其二女为皇后,最后还因此保全了张氏满门。
这绝非一莽夫能够办到。
十、徐达
虽然有老朱蒸鹅害死徐达的说法,但遍观史书并没有任何依据。
徐达应该是善终的,这得益于他的高政商。
史载,徐达为人相当低调,每次出征归来,总是独乘一车,悄悄回府,然后把将印上交,在家中休假,与人饮酒闲谈,既不提战功,也不论朝政,更不与百官来往。
在老朱面前,他也一直把自己当做普通的臣僚,事事谨慎。老朱与他欢饮,几杯老酒下肚,与他称兄道弟,但他却愈加恭敬,说话愈发小心,绝不逾越本分。
后来,徐达成了皇亲国戚,但他还是没有半点骄奢之心,史称他“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
开国后,老朱让他领中书右丞相,职在胡惟庸之上,并不是电视剧中的桥段,而是事实,老朱此举一是压制胡惟庸,削弱相权,二是看重了他的低调本分,而他也非常识时务,除了带兵打仗,对政事几乎是一无所问。
十一、吴起
虽然吴起的结局并不好,人品也不咋地,但并不能说明他政商低,他能在背负“杀妻求将”、“母死不归”诸多恶名的情况下,先后出仕鲁、魏、楚三国,三起三落,还能出将入相,除了卓越的军事政治能力以外,还与他平均线以上的政商有关。
十二、范蠡
范蠡深知帝王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勾践灭吴后,他就带着西施泛舟西湖,功成身退,临行前还劝好友文种同去,以免被鸟尽弓藏。
十三、乐毅
面对田单的离间计,乐毅表现得一点都不迂腐,他既没有像李牧一样拒交兵权,也没有像郭子仪一样乐呵呵的回国,而是远走他国。因战国时代,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所以一到赵国,乐毅就被奉为上宾,赵惠文王不但把观津赏给了他,还封其为望储君。
田单大破燕军后,燕惠王曾派人责难乐毅,乐毅便写下千古名篇《报燕惠王书》,打消了燕王对他的偏见,封其子为昌国君。
此后数年,乐毅便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最后卒于赵国。
十四、孙武
杀妃练兵虽然显得孙武有点一根筋,但他选择的时机无疑刚刚好,阖闾志向远大,又正与世仇征战不休,此举当不会引起吴王的反感。
勾践屈辱求和后,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便认识到夫差的无情,于是转而隐居乡间,专心著述兵法,他能逃脱兔死狗烹的定律,足见其政治智慧。
十五、廉颇
将军白发尚能饭,赵王何不拭长缨。鼎鼎大名的防守大师,老当益壮的代表,绝对的高政商。
羞辱蔺相如,是身为武人的骨气,非如此,让手下的兵将如何看待他?待蔺相如说出那句“以国家为重”的名言,便来了个肉祖负荆,登门谢罪,廉大将军岂会因一句话而如此,实因他亦明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蔺相如递上的台阶他怎能不就坡下驴?
面对虎狼秦师,他退避三舍,第一次成全了赵奢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二次“祸害了”赵括。以他当时当日的地位根本无需冒险。
等到他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门客俱都离去,他看得很开;待到再被重用为将,门客又聚拢上来,他只是感慨,依然重用门客,因为他明白“人因劝而聚”的道理。
最后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面对赵王派来的考察使者,他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虽然因为郭开的原因,他仍然没有被赵王召回重用,但他的举动足以证明他的智慧。
十六、戚继光
能够在嘉靖朝、严党当政的情况下完成抗倭伟业,后来又能把张居正作为自己的靠山、资源,足以证明戚继光的政商之高。
十七、韦孝宽
韦孝宽历仕四朝,宇文泰时期,镇守军事要地玉璧,气死高欢;宇文护秉政时期,地位稳如老狗,进位柱国、司徒,升麟趾殿学士,妥妥的北周武将第一人;宇文邕亲政后,上平齐三策,克北齐四城,依然备受信任;杨坚辅政后,三总管叛乱,又被任命为元帅平定尉迟迥之乱。
韦孝宽能在西魏、北周、隋前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独善其身,甚至更进一步,与他的高情商是分不开的。
十八、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以七千之众,横扫北魏,史上最传奇的名将。
陈庆之能以随从的身份,以与萧衍弈棋逗乐的情分一跃成为独立领兵的统帅,后又大败南归不受惩处,足见其情商功力。
十九、刘仁轨
白江口四战皆捷,赢得了对日第一战,大大的民族英雄,但他的为人却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刘仁轨此人,有一个最大缺点,就是功利心重。当年,他因“毕正义案”得罪了佞臣李义府,被几下手段整得白衣从军,左骁卫郎将刘仁愿受李义府之命,有机会就送他下海喂鱼。最后刘仁愿非但未加害他,还助他走进高宗法眼,让他到半岛一显身手。
但当他迁为右相,成为大唐首屈一指的高官后,面对被李勣弹劾整的死去活来的刘仁愿,却面无表情,无一言相助。
其实,早在两人意见相左时,刘仁轨就为了赢得高宗信赖,暗里上疏狠狠地参了他一本,再者,捞了刘仁愿上来,开罪位高权重的李勣,实在是亏本的买卖。所以他自然选择了“明哲保身”。
刘仁轨政商颇高,他因白江口一战大败倭寇,声名鹊起后,便开始思量如何往上爬。
麟德二年,李治到泰山封禅,刘仁轨就带上东边四属国的酋长共赴祭典。这一手很给高宗长脸,因此得到了期许已久的拜封——大司宪兼知政事,次年又迁右相。
此后坐拥高位的刘仁轨更是揣摩起了心术,玩弄起了权谋。不救刘仁愿是一事,陷害李敬玄更是如此。
因为政见不同,刘仁轨早就对李敬玄衔恨已久。
仪凤三年,吐蕃入寇。刘仁轨明知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却故意奏请其挂帅出征,李推辞不了果然被吐蕃大败,唐军损失惨重,他也被罢官免职。
当然他的恶迹还不止这些,与苏定方的恩怨才是重点。
其实,二人并没有直接的仇怨,但也没有什么交情,虽然征高丽时,合作过一段时间,但当时两人地位天差地别,一个是统军主帅,一个仅是负责粮草的后勤主管。
但就是因为苏定方功大,让其眼热,便心怀嫉恨,最终利用修国史的机会,抹去了苏很多功劳,并且还悄无声息的让苏大将军成了文人士大夫们攻击的牺牲品和背锅侠。以至于后者在唐宋年间的声誉大降,后来更是在演义小说的“助力”下,成了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二十、赵奢
评价儿子的那句话显示了他的高情商。其妻也谨遵老爷吩咐,在赵王打算重用儿子之时进言:“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最终在大祸之时保全了赵家。
二十一、李孝恭
虽然功劳盖世,却没有受“功高盖主”之害,其中虽有李渊父子俱是明君的原因,亦与他应对得当有关。
功成名就之后,他就开始自污,史书说他晚年奢侈豪爽,后房歌姬舞女多达一百余人,但他对人又宽恕谦让,丝毫没有骄矜之色,故而李渊、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他去世时,李世民甚至亲自举哀,哭之甚恸。
二十二、程咬金
程咬金无疑是一个聪明、活络的人,初仕李密,就能得重用,为内军骠骑之一;为王世充所俘,又能为将军,待之甚厚;临阵又毫不避讳,良臣择主而事,与秦琼降唐;追随李世民,又为玄甲铁骑三总管之一。
玄武门之变中,他虽没有像尉迟恭那样跑来跑去,亲身参与,但也没有像秦琼那样执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非常明确的表明了态度,甚至首倡先发制人。
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征西突厥时,他并不是没有看穿王文度的伎俩,只是王假传诏令,如他不从,事后也会遭皇帝猜忌——王文度假传圣旨是他的问题,你不从就是抗旨不尊。
程咬金本就功高,何苦再来震主,讨西突厥有功也好,无功也罢,对他的地位影响并不大。
二十三、吴玠
南宋初年能在川陕割据一方,宋室虽忌惮却奈之无何,又抵抗金人留名后世,足见其政治智慧之高。
二十四、韦皋
维州之战,围魏救赵,三个月内溃蕃军16万,拯大唐于危难;后出镇蜀地二十一年,“功烈为西南剧”,青史留名。
但他晚年,私下拜谒王叔文,求取总管剑南三川,实有割据之意;被王叔文所拒后,又联合其他藩镇首倡太子监国,使宪宗李纯提前继位。
韦皋的审时度势,足以让他名列上游。
二十五、陶侃
陶侃出身寒门,祖上也不显赫,能在那个极重世家高门的年代,以独特的行迹,“俗异诸华”的评价,屹立不倒,得益于他高明的政治眼光,一直站在胜利者一方。
王敦之乱时,他坚决拥护明帝,虽一时被改镇广州,却在平乱后,晋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苏峻之乱,他虽备受庾亮排挤,但最终还是选择站在朝廷一方。
当时庾亮兵败,只能求告老友温峤做和事老,与陶侃和解,以求后者出兵。
陶侃先是表示“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委婉拒绝出兵,待庾亮哀求多次,姿态放低,才戎装登船,发檄讨贼。
待到他亲率大军抵至寻阳,坊间又传出他将要“诛庾亮以谢天下”的传言。庾亮又惊又怕,温峤又出主意,让他亲往陶营请罪。
陶侃没有心理准备,忽见权倾一时的皇帝大舅跪伏于自己面前,口中道歉不停,也大惊失色:“庾元规竟拜我陶士行乎!”
面对这样一个祸乱天下,又曾要加害自己的权臣对手,陶侃却能一笑泯恩仇,除了胸怀大度之外,还在于眼光长远,他深知苏峻一时之患,而庾亮却是皇亲国戚,皇帝不废,必能东山再起。得罪他,殊为不智。
结果也证明了他的正确,战后陶侃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庾亮支持;咸和九年,陶侃功成身退,辞官归隐,让位于庾亮,后者很快领三州刺史,都督六州军事,陶侃得以安享晚年,死后哀荣后世。
中规中矩级别(共27人)
二十六、李靖
李靖身上既有迂腐的一面,亦有圆滑的一面。
当李渊在太原招兵买马、心怀不轨时,身为马邑郡丞的他毅然决定前往江都,向杨广告发,为此还差点被李渊所斩。此举虽忠心可嘉,却看不明形势。
玄武门之变时,面对李世民的拉拢,他只是口头上表示了默认,却未亲身参与,以他当时的地位,不掺和夺嫡之争无疑是明智的。
二十七、韩世忠
能够在秦桧赵构底下活下来,虽然有救驾的因素,但也说明韩世忠并非一个一根筋刚到底的人。
二十八、李晟
郭、李之后大唐第一良将,正史中的“万人敌”,曾奉天救难,入选过武庙十哲。
但他的政治操守却未必有多好,先是在奉天救难时,夺刘德信军,又在与李怀光军联营时,产生矛盾,导致后者谋反,最后还因一个西川营妓,与宰相张延赏不和,党同伐异。
二十九、侯君集
说他政商低吧,他还能在玄武门之变中以核心谋士的身份,成为李世民夺位最大功臣之一,说他政商高吧,却被李靖一眼看穿有异志,最后还看上了李承乾,牵涉进谋反案中被处斩。
只能说他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
由于篇幅过长,本文分上中下三篇,给大家带来阅读不便,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