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底,洛州司马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是狄仁杰第一次拜相,但时间并不长,因为过了不到四个月,狄仁杰就被下狱了。
原因是酷吏来俊臣诬告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裴宣礼、卢献、魏元忠、李嗣真等大臣谋反,所以直接将他们逮捕下狱。
要知道来俊臣在当时可是出了名的酷吏,最擅长的就是诬陷和刑讯逼供和罗织罪名。
只要被他盯上,不脱层皮是不可能的,很多都直接被杀了,还会牵连家族,但有一条就是,如果一经审问立即就能承认罪行的话,可以减免死罪。
于是狄仁杰当场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说:
“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出自《旧唐书·狄仁杰传》)
狄仁杰如此痛快的承认了谋反是事实,倒是打了来俊臣一个措手不及,让他的各种刑具和手段没了用武之地。
但狄仁杰如此识时务还是让来俊臣很高兴,所以在得到口供后,就将狄仁杰收监,只等着来日行刑,对狄仁杰的看管也就不再严加防备,而这正好给了狄仁杰喘息的时间。
狄仁杰从看管那里借来笔墨,然后从被子上撕下了一块帛,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了上面,塞进棉衣里面,对看守的王德寿说:“现在天气开始热了,请将棉衣交给我家里人撤去里面的棉花。”
其实当时是692年的正月,依旧是寒冷的冬天,王德寿不是没有察觉,但就在刚刚,他和狄仁杰才起了冲突。
原因就是王德寿对狄仁杰说:
“尚书必得减死。德寿意欲求少阶级,凭尚书牵杨执柔,可乎?”(出自《旧唐书·狄仁杰传》)
狄仁杰和杨执柔都曾在礼部为官,所以王德寿希望狄仁杰能够攀咬出杨执柔,这样,王德寿可以此升官。
狄仁杰自然不愿意,说了句“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就以头触柱,顿时血流满面,王德寿吓得赶紧溜了,过了好一会才有回来。
等他回来,狄仁杰已经准备好了帛书,请求他将棉衣送给家里人,王德寿就没有再为难狄仁杰,而是痛快的答应了,让人将棉衣交给了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
狄光远接到棉衣后就知道这棉衣必然有蹊跷,于是将棉衣带回家就直接拆了,找到了其中的帛书。
看着那上面熟悉的字,狄光远眼泪瞬间就流了出来,但他不敢太过情绪外露,而是赶紧收拾好情绪,将这件事告知了家人。
又带着帛书声称有要紧的事情要禀告给武则天,这才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
等到武则天看到狄仁杰的帛书,内心很是震动,立刻就将来俊臣叫来质问:“你说狄仁杰等人承认谋反,但现在他家中子弟却诉说冤屈,这是怎么回事?”
来俊臣淡定的说:
“仁杰等下狱,臣未尝褫其巾带,寝处甚安,苟无事实,安肯承反!”(出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
这倒是事实,毕竟狄仁杰第一时间就承认了自己谋反,并没有被来俊臣的那些刑具和手段伺候,没有被刑讯逼供,而这在来俊臣看来恰恰是狄仁杰确实谋反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武则天并不相信,就派通事舍人周綝去狱中察看,来俊臣赶紧让狱卒将巾带借给狄仁杰等人,让他们穿戴整齐,排列站立在西边等待着周綝的察看。
结果周綝很害怕来俊臣,根本不敢细看,随便扫了一眼就把目光定格在东边,然后就准备回去向武则天复命。
看到周綝要离开,来俊臣赶紧将周綝留下,又让人假冒狄仁杰等人伪造了《谢死表》,让周綝呈给武则天。
武则天能在那个时代当上皇帝又怎么是那么好糊弄的?先是见到了狄光远呈上来的帛书,紧接着就看到了狄仁杰的《谢死表》,她知道这里面必然有猫腻。
所以武则天决定亲自过问这件事,她直接召见了狄仁杰,问:“你为什么要承认谋反?”
狄仁杰回答说:“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出自《旧唐书·狄仁杰传》)
狄仁杰这话很好理解:“如果我不承认,已经被打死了。”
来俊臣准备了很多的刑具和审讯手段,鲜少有人能够承受下来,如果真的要被来俊臣刑讯逼供,很难活下来,所以狄仁杰不得不另辟蹊径,直接承认谋反,然后再寻找机会自救。
事实证明,他做对了,这不就等来了武则天的亲自过问吗?
紧接着武则天又问:“为什么要作《谢死表》?”
狄仁杰表示自己根本没有写过这样的东西,武则天就将属于狄仁杰的那份《谢死表》给狄仁杰看。
狄仁杰接过去一看压根就不是他写的,经过一番查证,原来这些《谢死表》都是来俊臣找人伪造的。
武则天知道是冤枉了狄仁杰,这才赦免了狄仁杰等人的死罪,但却还是将他们都外放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做了彭泽县令。
后来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几次想要让武则天杀了狄仁杰,结果都遭到了武则天的拒绝,武则天说:
“朕好生恶杀,志在恤刑。涣汗已行,不可更返。”(出自《旧唐书·狄仁杰传》)
狄仁杰这个彭泽县令一做就是四年,到了696年,契丹作乱,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
到魏州后,狄仁杰将百姓从修缮守城器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去耕作,得到了百姓的爱戴,他们还专门为狄仁杰立碑颂德。
第二年,狄仁杰就再次拜相,这一次拜相后,武则天很信任狄仁杰,对其委以重任,一直到狄仁杰病逝。
700年,狄仁杰去世,时年71岁。
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很是悲痛,曾痛哭说:“朝堂空矣。”后来每每朝中有大事不能决断,武则天都会想起狄仁杰,感叹:
“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出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
这也算是君臣相宜的佳话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5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