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内蒙古包头12345晒出一批市民不合理不合规诉求,引发热议。其中包括,“孩子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导致心情郁闷,希望包头市可以重新组织一次高考”“因酒驾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自己依靠开货车养家糊口,希望通过热线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可以缴纳罚款,但请不要禁驾”等。对此,有网友表示,“12345成了许愿池”“早就应该向不合理诉求说不,并让其承担相应责任”“这是扰乱公共秩序给别人添麻烦”。(中国之声)
千奇百怪的诉求,像是许愿树上挂的祈福丝带。又像是无聊冷笑话合集。很难想象,一本正经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遇上一堆无厘头乃至有整蛊意味的来电,当真是满满的违和。“有事就找12345”,已成为市民解决各类问题的首选渠道。但诚如相关负责人所抱怨的,上述一些“任性”的拨打,为平台增加了大量负担。以包头为例,每天接到的电话中,不在受理范围内的约占20%。这个比例,不可谓不高。
12345的定位,是很清晰的。其主要职能,在于两方面,一则是“回复咨询”,再者则是“接单转派”。这两者的前提其实是相同的,那就是来电诉求首先应该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既是常识判断维度的“合理”,不能无理取闹、胡搅蛮缠。也应该是指“于法有据”“言之成理”。一些城市12345晒出的不合理不合规诉求,显然背离了这一基本前提。其令人啼笑皆非之余,也给职能部门的正常履职,造成了不小的扰动。
把12345当作许愿池,看似是不明就里,实则很多人纯属于是揣着明白当糊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乃是把12345当成了一个发泄苦闷、释放压抑、宣泄情绪的出口。有人拿12345逗趣解闷,有人把12345当成“知心大姐”,有人则是单纯想找个人说话……很多城市,都把12345定义成全市政务服务的“总客服”,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一定程度修饰了“公事公办”的本质。其无所不包的兜底性,被泛化为一种“来者不拒”的道德责任,这其实是深深的误解了。
从近些年的社会心智看,一些群体的脆皮化、低幼化苗头渐显,越来越多人习惯于被哄着、骗着、惯着,而不愿试着去理解和接受真实世界的无可奈何。12345晒出的一批批“不合理诉求”,又何尝不是成年人的装疯卖傻呢。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发疯文学,却未必和网络发疯文学一样没有伤害性和破坏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5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