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了下,手捂菊花,笑而不语。
01
很多人不大了解文章作者,可其在业内太出名了,这个名字搜下,就会知道:
这哥们仅管理2支基金,几千万规模,管理期最长的一支,从19年5月到23年底,仅21年略超行业均值,其余4年全部跑输,23年还勇夺灵活配置型公募倒数第一。
给各位感受下,如此剧烈的持仓变化,即使公募也是很少见的,可以看黄色部分,重仓报告期数:
我看了下其管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基金,19年5月开始,之前是重仓地产,到他手上几个月,前十大基本都是白酒,然后3个月后,前十大重仓新能源,然后3个月后又成了医药和消费,就这么来回变化。
这两年21年底重仓半导体,22年又重仓新能源,先搞上游材料,年底几乎满仓储能,23年又重仓电池。把基民坑惨了。
我统计了下,从19年5月上任,到去年底卸任,65%的重仓股仅持有一个报告期,3个月左右,21%仅持有2个报告期,6个月左右,也就是86%的个股持有期也就半年左右。
所以产品换手率高的吓死人:
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个人,一边号称花了14个月撰写,完全读懂能受益30 年,核心就是辜朝明“资产负债表衰退”那套,欧美都不认,只认“费雪通缩”;另一边豪赌新能源、成长赛道,还不断切换,2年亏了60%多。
那只能说他自己都不信这一套,不然早买红利股去了,一个追涨杀跌流,写什么宏大叙事。
让我想起国内某家三方财富,国内大量产品暴雷,老板跑香港去了,重点卖海外产品和港险,天天骂中国经济不行了,要崩溃了,其实一个套路。
02
宏观分析类文章,其实门槛很低,谁都能写,更别说现在还有AI。
把各家研究所的报告抄抄,把知乎、公众号上的高流量建政文章改改,都能弄出流量很不错的水文来。
但这有意义吗?如果你觉得流量就是意义,那只能说明一点,普通老百姓喜欢能引起共鸣的情绪文。实际上,他如果说得对,那应该做的不那么离谱;如果说的对做的不对,那就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就是真正的专业宏观分析文章的鸿沟——强大的预见性。而且因为论证过程的严谨,会很枯燥,流量并不高。
如大家还记得,高善文是哪年说“年轻人可以洗洗睡了”?是2018年8月。
普通老百姓一定要控制信贷杠杆。降薪,甚至失业,不会离你太远。
在21年1月,就写了《天量二手房史无前例,谁来接盘》提醒:
一线城市还有很多机会,但是在量的冲击下,部分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二手房价格支撑不了多久。二手房市场即将进入“一九现象”,有些房子是该尽快调整了。
之后又反复提醒了多次。
现在,在房市普遍调整20%到30%,股市宽指极端调整40%多,再来老调重弹这些,让大家多存钱,控制杠杆,卖股买债,这种马后炮除了情绪共振外,有啥意义?
03
这里也说说我一般关注哪些文章。
一般自媒体类的也就随便看看,更关注的是长期胜率还可以的,做宏观和策略的研究员,以及一些业绩持续超额能力很强的公募、私募基金经理。
首先要提一点,经济预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难度,不可能苛求100%的每句话正确,逻辑比结论更重要。
我更关注他们核心论点是什么,以及推论的过程,涉及的论据、数据是否详实,逻辑是否通顺。
其次,我会特别关注有什么新颖的观点,或者和我自己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后者。
因为人人都会犯错,减少犯错概率 ,最好的办法就是跳出信息茧房,看不一样的观点。但这个不一样,并非哗众取宠式的,而是严密的分析。
再次,不要太看重“名气”,而是历史胜率。即其长期以来,核心观点的胜率,不能太差。
如有些所谓首席,名气很响,但历史胜率50%都不到;微博上也有不少所谓私募大V,业绩亏的没法看,天天挥斥方遒,包括开头提到的这位。
我长期跟踪的一些管理人,持续能产生超额收益的,你会发现他们的宏观判断,预见性非常强,有很好的借鉴性。
结
我记得年初,带小朋友去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看鹤,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如果一大群鹤在一起,警惕性非常低,我靠近20米拍照都不飞。反倒是单一落单的鹤,极难靠近,隔个100米就窜了。
向导说因为群体会降低警惕性,落单的敏感性非常强。
其实,互联网时代,就是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不但没有消除信息不对称,甚至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被情绪所牵引,尤其是互联网群体标签化后。
-END-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55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