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献县 | 探访献县献王墓: 墓主被汉武帝吓死, 陵墓被盗了吗

华夏说旅游2024-07-07 11:14:23  53

今天,我们到河北沧州献县探访一座西汉的古墓。墓主人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他一辈子不爱财,也不好色,但是下场却不是很好,竟是被他弟弟汉武帝刘彻给吓死的。另外,现在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最开始也是表扬他的。另外,“献县”的县名也是源自于他的谥号“献”。这位墓主人就是西汉献王刘德。

在河北献县西八册屯村西侧就是“汉献王刘德陵”。官方对这里的定义是“献王纪念园”。在纪念园的两侧还修了仿古的汉阙。

进入后,最显眼的就是中间的大鼎,这座鼎的名字叫“求是鼎”。整个纪念园也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设计的。我们继续向前就能看到刘德的塑像了。

他的塑像是一位典型的儒雅老者形象,后面的长卷上,雕刻的是墓主人刘德最重要事情。再往后,就是他的风土了。

汉献王刘德陵是献县境内现存37座汉墓中最大的一座。根据专家考古发现,这里的墓葬是“黄肠题凑”葬制。

“黄肠题凑”一词最初是记载在《汉书·霍光传》中。“黄肠题凑”葬制是西汉的帝王陵寝的椁室,四周全都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经朝廷的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是可使用这种葬制的。

由于这座汉献王陵早年已经是被盗了,所以在专家考古时并没有出土实质性的,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印章和器物。但是文保碑上写着“献王陵”,咱们就必须相信文保碑,要不咱得视频就没法做下去了。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个儿子,他的亲哥哥就是从太子被废为临江王的刘荣。按理说,刘德应该顺位成为太子,结果,他爹刘启反手立王娡成为皇后,当然王娡的儿子刘启的第十子刘彻就成了嫡长子,被立为太子。

刘启是真会玩,把王娡立为皇后,把身边所有人看得一愣愣的。不过这并不影响刘德,因为他的心根本不在争夺皇位上,因为按照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个“书呆子”,受封于河间的刘德把一生的精力全都投入到了对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中。

《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实事求是”第一次出现在书面文字上,指的就是河间献王刘德收集民间藏书时的求真精神。

刘德是下重金求书,验证无误后就留下原本,最关键的是他还会让人抄写一份送给原来的主人,那是相当的厚道,于是他由此留得贤名远扬。于是,当时的不少知识分子和老百姓都不远千里带着家中珍藏的旧书到河间献给刘德。

他收集整理的书有《毛诗》《左传》《礼记》等几十种,都属于“古文经”。后来刘彻修建了日华宫,以待学士,豢养门客。

那么刘德的“皇十弟”汉武帝刘彻,听从了“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汉武帝刘彻在建元五年(前136年)设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他们传的经书,都是用汉朝通用的隶书书写的,所以被称之为“今文经”。

那么问题来了,汉武帝时期是儒学畅行天下,十分盛行的时期,那为什么刘德做的这些却没有被汉武帝看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刘德虽然是个好学的人,但他毕竟是个“书呆子”,而且还生不逢时。

从历史上看,汉武帝时期,着力于自学修书的人,一般的下场都不是很好。这与在朝廷上刘彻手下整理修订书籍的不一样。这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汉朝,它所追寻的儒术,是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之后的儒学,而且是和孔孟典籍中所说的儒学是不一样的。汉武帝刘彻想要的儒学,其实就是国泰民安、思想统一。以及儒学中“君臣如父子”的思想,以便他的王权稳固。

但是刘德是一位“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文人,他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古文经学的原本文字和意思,当时他的这个做法与汉武帝刘彻要的,是不一样的,所以他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其实说白了,他打破了经学是为政治提供服务的目的,并且还有一点违背当时的王权政治的主流思想。

那么关于刘德的死,不少历史书籍说是被汉武帝刘彻吓死的。《史记集解·五宗世家》中记载,汉武帝对刘德说,商汤王封地最早70里,周文王封地最早百里,但是他们都是夺取天下的古代贤王。汉武帝其实是在告诫刘德,你现在做的收集民间藏书,豢养门客的事,是不是要推翻我的王朝呀?

这对忠心献书,渴望汉朝儒学昌盛的刘德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后来,心灰意冷的刘德回到封国后,越想越害怕,于是就开始酗酒自我麻痹很快就得了“抑郁症”,没写日子就去世了。

后来,刘德被安葬在了现在的献县这个地方,谥号“献”。所以我们称他为献王,安葬他的地方叫现在叫“献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4595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