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财经】近日,新希望与财务公司往来中出现的高存低贷现象引发关注。据大力财经了解,新希望一边将巨额资金存于财务公司,一边却又定增补流,这背后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其账面资金安全性呢?
值得注意的是,新希望除了明面短期债务逾百亿元的资金缺口,还可能存在“隐性债务”。此外,新希望集团其他关联资金规模较大,涉及金额超 170 亿元。
近年来,上市公司存于财务公司资金频繁“爆雷”,资金安全问题刻不容缓。先是 ST 亿利称超 39 亿元存款存在重大可收回性风险,后有东方集团称超 16 亿元存款大额提取受限,这也让上市公司资金是否被占用成为焦点。
事实上,财务公司资金风险已引发监管重点关注。一方面,财务公司违规现象频出,如存贷款业务违规、信贷资金被挪用等;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资金违规占用背后常有财务公司身影,其正成为资金占用的隐蔽通道。
据统计,我国财务公司累计高达 277 家(注: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截至 2023 年 12 月末全国存续 241 家),其中民企财务公司占比不足两成,且注册资本金明显低于国企央企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向财务公司存款显著大于贷款。截至 2023 年末,上市公司在关联财务公司的存款余额超 1.6 万亿元,较 2020 年末增长 42.3%;同期贷款余额为 7340 亿元,较 2020 年末增长 31.7%。随着外部环境承压,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业务往来的资金风险需引起监管及投资者高度重视。
从公司自身资金情况来看,不仅存在账面超百亿元的资金缺口,还需警惕“隐性债务”。截至 2023 年末,公司其他权益工具主要包括“希望转债”“希望转 2”和永续债,合计超过 30 亿元。若将这些调整至长期债务,公司债务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此外,随着公司近年来的激进扩张,少数股东权益也大幅增加。尤其在 2020 年,少数股东权益增长最快。而 2023 年末,新希望所有者权益较上年末下降 17.81%,主要是由于购买/处置少数股权导致资本公积中的资本溢价减少。其中,少数股东权益占比高达 31.04%。
在上市公司中,少数股东权益和损益科目存在的风险容易被投资者忽视。一方面,有的企业可能通过少数股东美化公司债务,即“明股实债”,这会使公司债务风险被低估。另一方面,有的公司可能让少数股东承担亏损,从而美化上市公司指标,使真实盈利能力被高估。
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鹰眼预警系统显示,2023 年新希望少数股东损益巨亏 12 亿元,而归母净利润却盈利 2.5 亿元,出现了少数股东巨亏而母公司盈利的现象。虽然无法确定是否存在财务调节,但需要警惕可能存在的回购性质的少数股东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收购亏损标的的少数股权。这两家少数股权背后的交易对手分别为交银投资和建信投资,而建信投资入股徐闻农牧的时间为 2021 年 3 月,交银投资入股山东新希望的时间为 2022 年 3 月。
从新希望集团层面来看,其他关联资金规模较大,投资者需高度重视。对于财务公司与上市公司可能诱发资金风险的问题,我们曾进行过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财务公司出现资金占用背后大多存在集团多元化扩张的特征。当呈现出“母弱子强”时,上市公司可能沦为集团融资工具。而财务公司诱发资金风险的背后,是公司治理结构导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新希望系为家族企业,管理高度集中,股权集中于三位具有直系亲属关系的自然人。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下,旗下关联交易规模巨大。
公告显示,2021 年至 2023 年末及 24 年一季度末,新希望集团其他应收款金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较高,且主要包括关联方往来款项等。若回收出现困难,将对公司生产经营及资金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新希望而言,其存于财务公司的资金较高,且一边向财务公司存款,一边又向外部融资,债务规模巨大,利息费用高企。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仍计划定增补流,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据大力财经分析认为,新希望的高存低贷现象以及定增补流的行为,可能暗示着公司资金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在公司自身资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将巨额资金存于财务公司,是否合理?定增补流是否意味着上市公司被沦为融资工具?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关注。
此外,监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强调了财务公司应坚守内部金融服务属性,不应成为企业集团的营利中心,防止异化为对外融资的通道和工具。新希望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一指导意见,也需要认真审视。
总的来说,新希望的资金状况和财务公司的往来行为值得关注,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公司的后续发展以及监管部门的动向。同时,其他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的业务往来也需要引起警惕,以防范潜在的资金风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3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