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 一定得了解

北斗维斟酌历史2024-07-06 10:27:24  55

“中国”一词,是目前祖国的统称、简称。但是在古代,“中国”一词基本就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且地域的范围在不同时期也所有不同。因此,我们在读古籍的时候,必须要清楚这个“中国”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样才能不至于曲解古人的意思。那么“中国”一词是如何从地名演变为国名的呢?

一,最初的中国

“中国”的“国”字,繁体写作“國”,最初的意思就是城。从文明史的角度来说,新石器时代的一个聚落如果发展到了城市阶段,就意味着这个部落发展成为了国家,并且进入到了文明阶段。因为居住在城市内人原本是脱离生产的统治者,他们在居住区建立了城墙,设立军队,以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和权力。并设置众多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这就是国家机构。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传说中原有万邦、万国。大约在4000年前,夏朝建立了,夏朝的综合实力强于周边的部落和邦国,因而能够号令天下。而夏朝的核心地带在伊洛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一带,这里就开始被视为天下之中。而夏朝的都城,也就被视为“中国”,意思就是中间的城市。

商朝灭夏后,夏族后裔依然没有忘记这个“中国”。大约在3000年前,周武王灭商朝,而周武王却一直惦记着将首都迁徙到“中国”,以实现控制天下。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何尊”青铜器,上面有铭文“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是“中国”一词首次出现。这里的铭文表达的是周武王灭商后想定都洛阳的想法。

不过,周武王在位几年就去世,他定鼎洛邑的想法并没有实现。周武王去世后,三监叛乱,周公东征。周公考虑到洛邑是控制东方诸侯的咽喉,于是决定在洛阳建立东都。此后,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周成文还将九鼎也放在洛阳,证明洛阳的地位的确很高。

此后,“中国”一词的范围逐渐从洛阳扩展到了整个王畿地区。周王朝的王畿地区主要是关中地区和伊洛盆地。《尚书·梓材》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诗经·民劳》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就是王畿地区的含义。

西周推行的是分封制,每个诸侯国都有一个首都,因此每个诸侯国的首都在国内也被视为“中国”,意思就是中间的城市。《孟子》中记载了齐王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意思就是想将送给孟子一间齐国都城内的房子。《庄子·田子方》载:“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意思就是居住在都城内的人,那是懂礼仪的人。

也因为分封制推行,华夏文化也从王畿地区推广到了周边地区。以前的夏人主要生活在关中,现在却因为分封而广泛分布在关东各城市。这些夏人封国,自称是华夏、诸夏,而将其他落后的民族视为蛮夷,于是乎华夷观念产生。而夏人又是从“中国”去的,因此也可以称为中国人。逐渐地,“中国”的地域概念演变为了华夏民族生活的区域。

春秋初期,戎狄不断侵略黄河流域,华夏诸侯国家遭到了很大的危机,所谓“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伊、洛,往往有戎”。而南边的楚国也自称蛮夷,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于是《春秋公羊传》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可见,这里的“中国”,以及几乎和华夏等同了。

二,第二个阶段:中国等同于中原

自春秋以来,黄河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于华夏诸侯国的扩张,使得北方野人之地被瓜分殆尽,因此整个黄河中下游的人都宣称是华夏或者中国了。这时候,“中原”一词也出现了。长期以来,“中国”就等同于“中原”,但“中国”的概念却在不断扩大。

在春秋早期,秦、楚、吴、越等国因为比较落后,而且比较偏远,因而被视为蛮夷戎狄,但后来,这些国家吸收了很多华夏文化,逐渐成为了华夏的一份子。这时候,“中国”涵盖的范围也逐渐包括了淮河和长江的部分地区。《史记·天官书天》篇就记载“其後秦遂以兵灭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

汉朝建立后,以前的华夏族吸收了周边各族,融合为了汉族。这时候,只要是汉族生活的地区,就被视为“中国”。汉朝,1995年,在新疆出土了织锦,上面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的字样,《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史记·东越列传》云:“东瓯请举国徒中国”,也就是福建一带的东瓯请求迁徙到中原。《史记·孝武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显然这里的中国指中原,而这里的“天下”才类似于现代的中国概念。很明显,以上的两个例子都证明了,“中国”一词在这时候已经带有了明显的民族色彩,几乎等同于华夏或者汉。

但是当王朝分裂后,那“中国”一词的含义也会出现一些矛盾。从地域上来说,“中国”依然只是“中原”的代称,但是从民族上来说,“中国”又代指汉人,范围就大了。例如三国时期,陈群上奏曰:“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三国志》有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这里的“中国”也就是中原,代指魏国统治的区域。

两晋时期,北方大乱,大量的汉人南迁。这些汉人到了南方,依然自称是汉人、华夏或者中国人,他们认为北方人被蛮夷统治了,所以蔑称北方为“索虏”;但是北方人也不服呀,认为“中国”(中原)不就是北方吗,因而蔑称南朝为“岛夷”。

无论双方如何指责,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大量汉人南迁,开发了南方,使得南方汉地的范围大规模扩展。而迁入中原的游牧民族也不断融入汉族,使得汉人的内涵不断丰富。南朝后期,一位官员到达北方访问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狄夷。昨至洛阳,始之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到了隋唐时期,南北一统,南朝和北朝的正统之争就可以休了,因为这都是汉人生活的土地,都是中国。因此,唐朝的皇帝一声令下,同时写《南史》《北史》,都是正统。

隋唐时期,一般提到“中国”一词,其相对的就是西域、突厥、南诏等,可见范围已经大为扩展,整个中原和南方都已经被视为中国了。隋炀帝巡游,向西域诸国“以示中国之盛”。《新唐书》载南诏“我上世世奉中国”。

到了两宋时期,又出现了宋金辽的正统之争。不过,辽金二朝都吸引了大量的汉文化,他们也将自己视为“北朝”。例如辽和宋朝在官方层面相互称呼南北朝。不仅如此,辽朝朝野甚至在一些文件中自称是“中国”。金国也是如此,自称“中国”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中国”一词正式上升为国名

从上文可知,秦汉到唐宋,“中国”一词往往成为华夏、汉的代称,具有强烈的民族概念。但这种概念和华夷观念相互融合后,就成为了一种正统观,也就是只有自称是“中国”,那才是正统。那么,谁才有资格自称“中国”呢?要么这个王朝占据了中原,要么这个王朝是汉族王朝或者汉化深。

此后,蒙古人征服了天下,建立了元朝。忽必烈为了彰显正统,也是建年号,国号。元朝的皇帝和大臣在写给高丽、日本、缅甸等国的官方文件中,往往自称是“中国”一方。这里的“中国”,有点国名的感觉,但也有些地名的感觉,十分模糊。

元朝给日本的国书

到明朝推翻元朝后,明朝人自认为是汉人,而蒙古是鞑靼,不属于中国。朱元璋宣称“驱除胡虏,恢复中国”,意思就是要将蒙古人从中国赶出去。注意,这里的中国也不是国名,而是地名,指汉人生活的区域,也就是后世总结的汉地。但朱元璋还是认为元朝是正统王朝,因此给忽必烈修了帝王庙,并给元朝修了史。

明朝时期的“中国”概念和唐宋时期是差不多的,也就是主要是指长城以南的土地,在明朝就是两京十三省地区。如果我们看明朝的地理志和古地图,会发现明朝认为黄河源、西域都不属于中国,因为这些不是汉地。例如徐霞客写道“余初考纪籍,见大河自积石入中国”。

受到传统的影响,清朝初期的“中国”概念也和明朝差不多。在清朝初期,将明朝统治的地区称为“中国”。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发布的诏令是“定鼎燕京,以绥中国”,这里的“中国”应该和元朝时期的中国概念差不多,是介于地域和国名之间的,比较模糊。

然而,退守台湾岛的郑氏集团的“中国”观念还停留在明朝时期,其部下直接提出:“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攻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后来,郑氏和清朝进行谈判,郑氏提出台湾“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于中国版图之外,别立乾坤”,郑氏所谓的和中国抗衡,这里的中国就是汉地,当时代指清朝政权。

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疆域广为扩展。既然清朝要以宣称“中国”来表示正统,那么“中国”一词还能只代表华夏、汉地吗?显然是不行了,于是乎,康雍乾就将“中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将“中国”等同于以前说的“天下”“四海之内”的范围,也就是清朝统治的范围,那都叫做“中国”。因此,在和郑氏的谈判中,康熙提出“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的确,郑氏那种传统的中国观念应该抛弃了,清朝的中国观念才符合大一统时代的需求。

康熙皇帝派遣人员在全国范围内测绘地图,当这些测绘人员要去东北测绘的时候,康熙皇帝非常重视,他说“朕前特差能算善画之人,将东北一带山川地里俱照天上度数推算,详加绘图视之,混同江自长白山流出,由船厂打牲乌拉向东北流,会于黑龙江入海,此皆系中国地方。鸭绿江自长白山东南流出,向西南而往,由凤凰城朝鲜国义州两间流入于海。鸭绿江之西北系中国地方,江之东南系朝鲜地方,以江为界。土门江西南系朝鲜地方,江之东北系中国地方,亦以江为界,此处俱已明白。”很明显,康熙皇帝认为整个东北都属于中国之地方。

雍正皇帝为了推翻传统的华夷之辨的理论,专门写了《大义觉迷录》,其中明确写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在雍正看来,华夷与否,都是中国内部的民族,只是发展阶段不同罢了。

因为这个原因,清朝对外签订条约一律使用“中国”一词。例如,清朝前期的《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都使用“中国”一词。因此,到了清朝,“中国”一词已经完全脱离了地理概念,上升为了国家概念。清朝灭亡后,这个国家概念被继承了下去。

试想,如果不是清朝将“中国”一词作为国名,那我们的祖国还会自称是“中国”吗?我想,可能我们的国名会变成“华夏”“中华”,虽然和“中国”的概念比较接近,但始终差距很大,因为后来的“中国”已经是包括几十个民族的“大中国”了,而所谓的“华夏”等词依然还主要是代指汉人、汉地。

总之,清朝的“中国”不仅实现了从地域概念到国家概念的变化,还扩大了其范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3024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