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当今结婚彩礼过高,古代男子结婚其实也不轻松。我们只知道古代男子能够三妻四妾,却不知道这种权利只有少数权贵男子才能享受,而一般的穷人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要结婚生子。但繁衍后代却是对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皇朝发展最重要的事情。那面对结婚难这个问题,古代人又该如何解决呢?
古代对女子结婚的追求
生儿育女是古代人对女子结婚的基本要求,女子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有继承家业的权力,否则等待她们的命运就是吃绝户,比如《金瓶梅》里的李瓶儿,为何明明家产万贯,却还要嫁给西门庆,就是因为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嫁给西门庆,将来也会被其他男人惦记。
不仅家族对自家女子嫁人,有着迷一般的追求,朝廷对于民间男女的婚配也是相当上心,甚至在某个时期,将女子是否婚配列入法律之中。
汉惠帝时代,汉惠帝就曾颁布过一份诏书,要求当时的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这句话的意思是,女子十五岁就可以结婚,如果年过30还不能成婚,本人和家族就得承担寻常人五倍的赋税。
这个惩罚算是比较温和的,在更早的春秋,刚刚经历战败的越国,越王勾践为了尽快恢复人口,规定女子年过17岁还未成婚的,父母和女子就会获罪。甚至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律法规定,如果女子超龄仍未婚配,父母一旦将其藏匿,便以死刑论处。
古代统治者重视女子结婚的背后原因
现代女性婚配大多是由女性本身自己选择,但古代却被统治者和父母强行控制着,这背后其实是古今生产力差异的体现。在工业化没有到来之前,人类各方面的生产工作,都是由天生体力较强的男性承担。
因此重男轻女的背后,其实是古代男子必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体现。尤其在乱世,以及新朝开国之初,新生政权都急需快速恢复生产力。女子婚配多少,就成了国家人力资源是否能快速恢复的关键。
然而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婚配和生孩子意味着男方家庭生活成本的上升,寒门以上的社会阶层或许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但平民以下的阶层可就难办了,如果没钱娶媳妇,古代人又会如何解决呢?
古代穷人解决婚配问题的方法
最常见的是典妻制度,这是一种直到清朝仍然存在的婚俗,最早出现在汉朝,具体什么时期目前无法确定。在汉元帝时期,大臣贾捐之曾就这个问题与皇帝谈论过。贾捐之表示:“嫁卖妻子等行为,法不能禁,”,可见在汉朝时期,即使有严刑峻法的情况下,仍然阻止不了穷人用典妻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婚配问题。
用现代眼光来看,典妻就相当于婚内出轨。丈夫与妻子存在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将妻子典当出去,与其他男子维持性关系,过程因与典当物品类似,所以称为典妻。
古代对男女之情看得很重,尤其是女子,古人讲究女子必须一生只能服侍一个丈夫。虽然汉唐宋对寡妇再婚不太抵触,但对女子在婚内维持与丈夫的直线婚姻关系还是很看重,因此典妻并不为士大夫阶层所允许,法律上也是明令禁止,但穷人夫妻如果连生活都无法维持下去,典妻就成为他们唯一活下去的方式。
典妻是如何进行的
典妻流程与古代典当物品类似,需要有一个中介人制定契约。在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后,妻子暂时归属卖家所有,直到卖家攒够赎人的钱,才可以买回自己的妻子。
在这一流程中,最惨的无疑是女子。她们是无权做主的,一旦契约达成,女性的人身权就不再是自己说了算。在卖方男方拥有足够钱财赎人之前,女方还不能与卖方丈夫发生性关系,连照顾孩子的权利都没有。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女孩脱离现状,那就是为买家生下孩子。买家参与典妻的目的,大多为了传宗接代,而并非对这些女孩有多大感情。当这些女孩完成生儿育女的任务,买家大多不会对其有太多理会,这些女孩便能活得自由。
在进入现代之前,典妻制度存在于中国各个地区,尤以南方最盛。典妻中的买方,既有穷人,也有富人,各自的动机各不一样。但出于市场的需求,许多人还是冒着犯罪的风险,在私底下进行这样的典妻买卖。到了清朝后期,这种风气更是发展到极致。
典妻的动机有哪些,古代有没有其他解决婚配的方法
没女孩愿意与其他女人分享同一个丈夫,同样也没有一个男子愿意与其他男人分享一个妻子。而典妻制度的存在,与现代落后地区中,仍存在妇女贩卖是一个道理,都是生活过不下去的贫苦人民,为了生存想出来的方法。
放到现代,没有女性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但在古代的三从四德和父权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大多是以私有物的身份,待在男子身边。且在社会缺少适合女性生存的工作机会的情况下,多数出身平民阶层的女性,就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既然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都觉得典妻制度有悖人伦,那么是否想过用其他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有的,比如唐太宗的州县以礼聘娶制度。为了让更多的男女去成婚,直接让朝廷承包了平民男女婚配的彩礼钱,从经济角度减少男女婚配的压力。
其次是生育奖励,对于一些生孩子较多的家庭,为了不让他们养育孩子的成本增加,也采取金钱奖励,比如洪武年间,“元县民史广妻李氏一产三男,事闻,给赐钱六千”,还有清朝施行的摊丁入亩政策,用消除人头税的方式,降低男性的经济压力。虽然这些手段无法彻底消灭典妻风气,但也反映了统治者为打击典妻制度所做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典妻”作品中女性的悲歌》作者:王伶俐
《从典妻到代孕—约束条件下的制度变迁》作者:赵璇
《论近代的典妻》作者:朱武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