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构建的军队指挥体系下, 除了毛主席, 并非谁不可或缺

品味红梦史说2024-07-03 21:13:42  69

声明:文章免费,免费!!!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5年9月27日下午,新中国的第一次授衔仪式,在中南海隆重举行。

这一次授衔,除了产生了五十余万校级、尉级军官外,还产生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大将、175位中将和802位少将,将官以上的人物超过千人。

然而,在人民军队的战略思想之下,这些中高级军官中,却并非有谁是不可或缺的。

甚至可以说,只要有毛主席构建的军队内核、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整体战略思想,能够在战场上打胜仗的人多得是。

这话是不是有些不实事求是?是与不是,请在听过我们接下来的讲述之后再下决定。

人民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首先是军队的有无问题。我党成立初期,很多人畏惧流血,主张把枪都交出去,用和平的方式来参与政治。

而毛主席则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武装夺取政权,主要的斗争方式就是战争。正所谓“枪杆子底下出政权”,想要革命,不搞武装是不可能的。

在经历了血的教训之后,武装斗争成了党内的共识,人民军队这才应运而生。

1927年,毛主席因为秋收起义而成为了战场的指挥员。

但是,随着部队进展的不顺利,毛主席也逐渐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军事指挥员的纪律性不强,对于党组织的命令和安排并不心悦诚服。

所以在困难出现的时候,部队很有可能支离破碎。

于是从9月29日起,毛主席进行了“三湾改编”,不仅加强了军队纪律,还将党的绝对领导灌输于每一个指战员的血液内。“党指挥枪”的团结局面,这才开始形成。

之后的几年,毛主席放弃夺取大城市的尝试,围绕井冈山地区发展根据地。他让干部下到一个个乡村,以积极的土改来凝聚人心。

显然,这与那些国外的革命经验并不相符。但是,毛主席反对教条地照搬其他国家经验,而是主张以本国国情为基础,建立属于自己的军事理论。

他是农民出身,很明白农村蕴含的庞大力量。“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理论,也在这一时期付诸实践的。

1931年11月27日,毛主席(站立者)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

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毛主席从来不打消耗严重的阵地战,而是以积极的运动战来消耗敌人。一旦发现战机,则果断地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有的时候,他甚至会放弃一些到手的地盘,让敌人拉长战线。等敌人疲惫不堪之时,再果断出击,取得胜利。

这在一些军校出身的人眼中,俨然就是“游击习气”的表现。但是这套战术,却能保证人民军队能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将自己的力量发挥至最大化。

在红军时期,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整体战略已经趋于成熟。

简单的说来,就是让军队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农村来发展力量,通过运动战来保持生存,通过分化来弱化敌人,最终达到强壮自身、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只要是执行力足够强的人,就能够打出很好的战果。

这么说,是否有夸张之嫌呢?其实,我们只要看看在武装斗争的岁月中,那些和毛主席有过意见冲突的将领,他们最后的战绩如何,就能说明问题了。

第一位和毛主席发生意见冲突的,是在1931年当上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的博古。

博古(左一) 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合影

博古有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的经历,所以事事以苏联的革命经验为首选。1933年,他和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进入中央苏区,随即便得到了红军的指挥权。

博古本人没有军事指挥经验,但是对李德却有着一种近乎崇拜的盲从。而李德,虽然在国外曾经打过街垒战,但是并无在中国斗争的经验。

他对运动战没有认识,甚至有些看不起。所以在到来之后,就开始以硬碰硬的阵地战对敌。

1934年,蒋介石集结了上百万大军,又配置了飞机和重炮,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猛烈进攻。他对这个计划颇为得意,称其为“铁桶计划”。

殊不知,我情报部门已经通过一些开明的将领,拿到了“铁桶计划”的详细部署。

如果红军继续在毛主席的指挥之下,那么毛主席势必会利用敌人部署中的缝隙,展开广泛的运动战,进而像以前一样拿下胜利。

但是,李德和博古却无视这些情报,坚持让红军在阵地上和敌人硬拼。

红军工兵的施工能力有限,无法构筑混凝土工事;而土木结构的工事,又挡不住敌人炮弹和重磅炸弹的袭击。

虽然此时,红军前线的指挥员是彭老总、林总等威名赫赫的将领,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消耗,红军还是由于损失巨大,无法继续在中央苏区生存。

万不得已之下,红军只能进行长征,用运动战寻找机会,悲壮的长征开始了。

但是,博古和李德舍不得既有的物资,始终不肯让部队轻装前进,导致红军移动的速度完全赶不上敌人围堵的速度。

1934年11月,红军在湘江和敌人一场血战,虽然最终逃出生天,但是自身也付出了损失三分之二的惨烈代价。

如果没有遵义会议,毛主席重新得到军事指挥权,那么红军是否还能坚持,将会是个未知数。

红军在长征之前的困难,和博古、李德个人的能力有很大关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未能坚持运动战的原则,盲目遵循国外经验。

而实力大损的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打出了四渡赤水这样出奇的战斗,还接连渡过吴江、金沙江和大渡河,并最终到达陕北。

这就足以说明,毛主席的运动战理论,是红军以弱胜强的法宝。谁要是等闲视之,就会遭遇失败,不管他是什么人。

第二位和毛主席产生意见分歧的将领,就是在东北苦撑大局四年、最终反败为胜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总。

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都把眼睛看向了富饶的东北。

而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则是在动作上快人一步,在1945年8、9月间就开始派人过去了。不过,由于一系列的特殊原因,当时在东北的部队困难重重。

他们的大量武器被新发展起来的军队拿走,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则无枪可用。这些困难,造成了我军战斗力的大幅下降。

而此时,虽然《双十协定》已经签订,但国共双方的摩擦仍时有发生。而此时美国表示,希望中国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毛主席也据此认为,可以利用美国人的协调,和蒋介石在谈判桌上重新展开较量。有了这些新想法后,他的战略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他让部队死守四平、长春等几个大城市,表示“要将四平街化为马德里”

同时,他还命令林总组织力量,以正规战的方式,大量消耗国民党方面的新一军、新六军等王牌军,以给自己增加谈判砝码。

从毛主席的命令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此时违背了自己战略思想中的两大原则:依托农村和打运动战。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抗战打了八年,毛主席是真的太想要寻求和平了。

他是想在与蒋介石签订协议之前,尽量给我党我军打出一片天空,以备日后的生存。

然而,作为战场的指挥员,林总及其手下将领,却感到这个命令很难执行。

国民党的新一军、新六军,都是以当年战力强悍的“驻印军”为基础打造的,是全部美式装备的实力派。

而接踵而至的几支其他部队,也都是在抗战后期成长起来的劲旅。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士气,他们都占据优势。想要和他们硬碰硬的打,显然是不明智的

同时,东北百姓接触八路军的时间较短,没有看出八路军的优越性,反而受国民党军队“正统地位”的影响,对他们更为支持。想要在没有人民支持的情况下打胜仗,实在是太过困难。

在之后的“四平保卫战”中,情况确如他所料。我军战士虽然英勇奋战,但无奈武器和敌人相差太远,部队自身又极为疲劳,很难坚守住阵地。

而东北百姓对我军也是毫不支持,甚至连帮忙抬担架的人都没有。

此时,黄克诚将军提出,国民党对和平并无诚意,敌我双方的战斗绝不会因为和平协议的签订而停止,必须要做好长期打仗的准备。

为今之计,应该按照老办法,先让干部下到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至于敌人的王牌主力,不应该寄希望立刻与其决战,应该先避其锋芒,徐徐图之。

林总深以为然,之后便向党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其中措辞强硬,除了报告己方的重大伤亡后,甚至有一句是:“请毛主席清醒一些。

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林总是真的急了。在认真地审时度势之后,毛主席也终于下达了命令,同意了林、黄等人的意见。东北的斗争局势,因此变得焕然一新。

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毛主席确实将事情估计得过于乐观了,使用了不同于自己一贯军事思想的战略,造成了我军的重大伤亡。

而林总和黄克诚将军等人,则是坚持了毛主席的正确思想,这才让进入东北的部队有了喘息之机,并最终得以反败为胜。

所以从根本上说,林总的胜利,也同样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胜利。

第三位和毛主席产生意见分歧的,是粟裕将军。

从单纯的军事思想上来讲,粟裕与毛主席简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运动战的大师。所不同的是,毛主席的战略往往更加稳妥,而粟裕更喜欢兵行险着。

1946年到1947年上半年,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低谷。

敌人的全部王牌主力集中在中原、华东地区,给华东野战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在敌人的心脏上插了把刀,但是自身却损失极大;

而革命圣地延安,更是被胡宗南所攻陷,以至于毛主席只能在陕北的大山里艰难生存。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毛主席提出了一个主张:让粟裕带领几个纵队,渡过长江,到国统区的腹地去战斗。

这样的话,就可以迫使蒋介石将自己的主力调回去一部分,缓解自身的压力。

然而,粟裕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华东野战军和在中原的其他部队,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完全具备和敌人进行一次决战的条件。

一旦成功,中国的革命形势也就明朗了。他根据这一认识,先后提出了“大小淮海”的战略构想,并且去西柏坡,苦口婆心地劝说毛主席。

最终毛主席听取了他的意见,赢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的总体进程,也从5年缩短到了3年。

应该说,淮海战役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典型的毛主席战略的战略思想。虽然胜利了,但是也并不能说明,粟裕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这场胜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赌博性。就在华东野战军围攻黄伯韬兵团时,国军的指挥官杜聿明曾经提出,派出一部分部队去中原攻击中原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此时重火力不足,又被黄维兵团所牵制,必然难以抵抗另一路援军的攻击。

一旦中野失利,那华东野战军也难以独善其身。一旦杜聿明的这个战略实施了,那淮海战役还能否取胜,也就成了一个未知数。

好在,蒋介石此时犯了糊涂,非得让杜聿明去解救黄伯韬。

而解放军的阻击又极其顽强,让国民党的救援破产。等到黄伯韬最终被消灭时,杜聿明战机已失,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

淮海战役的胜利,与我军实力大增、和敌人的指挥失当有很大关系。虽然赢了,但是赢得很惊险。

应该说,相比起粟裕的战略,毛主席的战略虽然速度较慢,但是成功的概率更大。所以虽然粟裕成功了,但是他那种冒险的策略却不可能当作一种稳妥的战略,在全军推行。

从以上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其实在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具体的执行人是谁,其实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五次反“围剿”时,前线有彭德怀和林总,但仍然难免失败;在东北时期,林总和黄克诚,实际上也是按照毛主席的战略在指挥战斗。

即使不是他们,换别人去战斗,结果也不会有太大差别;而淮海战役时,如果没有粟裕将军,而是换成别人,那么可能就会使用毛主席的策略,到敌人后方发展。

虽然那样的话,胜利会来得晚些,但是最终的结果不会改变。

所以说,在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除了他这个战略的制定者之外,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胜利的形式可能会变的不一样,但是胜利的结果,却肯定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参考资料:

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的伟大胜利 《读书》. 1958(19) 王聚贤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22231.html
0
随机主题
热议西决G1! 詹皇呼吁联盟出新规 东欧大笑庆祝+欧文揭秘爆发真因邻国总理底气十足, 美国算什么, 与中国的合作, 才是头等大事距离发布还有4个月!值得期待吗?要不要入手攻守转换丝滑流畅!火箭以牙还牙有仇必报!霍师傅最终无可奈何!迪拜土豪14米长巨型豪车,奥尼尔看了都摇头!G1东欧爆种, 不然想晋级都难? 森林狼绅士横扫独行侠不在话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录用1472人, 研究生667人, 财经政法为主没想到, 5月还未结束, 33岁金晨就以这种形式翻车了妮基·黑利宣布支持特朗普: 政坛风云再起售价26999元, 光阳赛艇ST250纪念版上市! 另有新款350踏板车亮相印度种姓制度长城回应4s店起火,理性看待,拒绝天团式解说王朝大旗手中擎,天也辽来地也宁!爆笑漫画《阿U校园爆笑王》、免费奶茶、雪极星滑雪体验券, 橙柿福利爆款上新 | 橙柿福利体检报告送上门 真情服务暖人心英国惊天丑闻曝光,美西方信用彻底崩塌!交警:如果连“锯齿车道”都不认识,千万别开车,弄明白了再上路京圈太子爷发展差距?张若昀势头正猛,鹿晗不及从前,陈飞宇一直被力捧中国中化参与建成全球最大单套产能丙烷脱氢项目京东推京八条严抓考勤鼓励举报摸鱼, 打工人哭了4年2.94亿! 亚历山大解锁超级续约资格 合同年薪突破8000万大关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