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认为,他们还有10年的时间来阻止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新加坡学者却表示,事实上这已经没有可能了。
据观察者网等媒体报道,近日,在阿联酋战略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场活动中,新加坡知名学者、资深外交家马凯硕针对中美关系表态说,“美国所犯的最大战略错误,就是在缺乏战略的情况下发起了对华竞争”。
同时,他还表示,无论特朗普和拜登谁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中美竞争的步伐都预计会在未来10年加速。这是因为美国人判断,未来10年是美国阻止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最后机会。
因此,美国必将利用这一时期对中国加大施压。然而,马凯硕表示,这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一厢情愿的想法,不可能实现了。
首先,关于美国认为他们还有10年的时间阻止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实际上是基于当前中美两国经济总量,也就是GDP来判断的。
不少美国学者或者说美国精英阶层认为,按照当前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年之后,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到了那时,美国就再也没有办法打压和遏制中国了。
客观上讲,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不能够完全用GDP来衡量的。比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不止一次的表示过,按照购买力平价水平计算,中国经济总量早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了。
既然美国的目的是阻止中国成为经济上的世界第一,那么,现在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已经成了世界第一,他们还能怎么打压呢?
其次,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在针对中美关系表态时认为,美国之所以无法克制中国,是因为中国从美苏冷战的历史中汲取了教训。他认为,当年美国之所以能在冷战之中拖垮苏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利用了苏联内部的问题;第二是通过离间苏联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和外交上孤立了苏联。
而针对这两个问题,中国其实早就做出了应对手段。首先从内部的问题来看,苏联最终解体,本质上是内部信仰崩塌的结果。美国利用颜色革命、文化渗透的手段,从内部瓦解了苏联的凝聚力,进而拖着苏联走向解体的深渊。
而这些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国内发展,重点发力消除贫困,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内政手段都促使中国的国家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美国文化渗透和颜色革命的老套路,对中国也就发挥不了效用了。
相反,如今的美国却因为激烈的党争,严重的种族对立和阶层矛盾,而陷入了社会分裂状态之中,这种背景之下,美国当然就没有办法利用中国内部的问题来拖垮中国了。
另一方面,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来讲,马凯硕认为当年苏联之所以解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拉拢苏联周边国家孤立苏联所导致的。但现在中国一直在积极的维护跟包括东盟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关系。
他还特别举例说,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东盟建立的时候,它是一个亲西方的国家间组织,当时的苏联和中国还都因为东盟“亲西方”的立场而发出过谴责。
但是,中国并没有坐视这种局面,最近20年来,中国通过把自己跟东盟的经济发展深刻的绑定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带动东盟发展的同时,也将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彻底的融合为一体了。这种背景之下,美国再想要复刻当年对付苏联的手段,离间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就不现实了。
毫无疑问,马凯硕的判断是有道理的。此前,新加坡一家民调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现在的东盟国家之中,亲近中国的人民比例,已经超过亲近美国的人民比例了。
东盟作为一个曾经的亲美国、亲西方的组织,现在却更加亲近中国,这当然是因为美国战略失误导致的,同时也是因为中国这些年积极的发展与东盟诸国之间的经贸外交关系,与他们互利共赢,一点点改变而来的。
总之一句话,美国无法利用中国自身的矛盾拖垮中国,也无法通过离间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方式孤立中国,进而在竞争中打败中国。因此,他们根本无法在未来10年里阻止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马凯硕同时也强调说,跟美国不同,中国虽然在经济上寻求自身发展,客观上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从来没有过取代美国,或者说非要跟美国作对的想法。因此他呼吁美国放弃遏制战略,与中国展开合作,共同创造一个足够容纳两个大国的世界。
毫无疑问,作为新加坡著名的外交学者,马凯硕的想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整个东盟乃至全球南方国家的看法。可惜的是,当前美国已经陷入霸权主义的自我陷阱之中无法自拔了。他们对付中国,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发展越来越快,让美国感到恐惧,更是因为美国赖以维系自己霸权地位的方式,是毫无顾忌地剥削全球其他国家。
而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给了全球中小国家一个不同的选择,使得美国很难再维系这种剥削了。实际上,一个吃过好东西的人,你再往他嘴里喂难吃的东西,就很难。在中国没有崛起之前,美国奉行霸权主义也就算了,可一旦有了中国这么一个实力强、讲道理的大国,再想要让广大中小国家继续忍受美国的霸权,就做不到了。
正因如此,不管其他国家怎么说,美国注定是要继续寻求打压和遏制中国的,直到他们彻底失败为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1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