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虽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短命王朝,但是它的存在却为后来宋朝的稳定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周的政权更迭在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非常少见,既不是父死子继,也不是兄终弟及,而是姑父将皇位传给侄子。由于后周太祖郭威的儿子们都死于后汉隐帝刘承祐之手,这让后周出现了皇太子难产的窘境。最终郭威不得已收妻子柴皇后的侄子柴荣为养子,临终前下诏让其继承皇位,才延续了后周的国祚。然而这其中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是各种政治风波不断。
郭威建立后周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因此从建国开始就在为皇位的传承作准备。因为他与柴皇后的子嗣都死于后汉的动乱之中,所以他选择将养子柴荣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他让柴荣旋即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就是为了皇太子册封和皇位传承作准备。但是郭威的想法遭到了朝廷中很多大臣的反对,尤其是宰相王峻的反对最为激烈。郭威多次想把柴荣调入东京汴梁城任职,但都因为王峻的阻扰而作罢。直到他把王峻贬死在商州后,柴荣才得以顺利进京加封为晋王。
很多历史爱好者朋友对此感到非常不解,为什么宰相还能阻止皇帝册立皇太子呢?在很多人看来册立皇太子是是皇帝自己说了算,别的大臣是没有资格置喙的。宰相王峻居然能多次阻扰皇帝郭威册立皇太子,这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天真的,也是对中国历史不了解的表现。皇太子的册封从来不是皇帝个人的私事,而是国家的命运前途所在。册立皇太子决定了国家的未来,也与朝中各派系的政治利益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如此,为了自己和身后政治派系的利益,宰相王峻才多次阻止柴荣进京。
当然,能阻止皇帝册立皇太子的大臣肯定有着不一样的身份,否则直接就被皇帝让人拉出去砍了。后周宰相王峻就是这种不寻常的大臣,他和郭威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王峻不是正经的军阀将门世家出身,而是出身于乐官家庭。他的父亲王丰曾经是藩镇军中的乐营使,所以他从小就收到音乐教育,在歌唱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才能,所以受到了后梁昭德节度使张筠的看重,留在身边使用。后唐庄宗李存勖出兵攻打邢州,张筠不敢与之对抗,便带着王峻逃到了后梁的都城洛阳。
由于张筠与后梁驸马、租庸使赵岩交好,便设宴款待对方。当时王峻在宴会上唱歌助兴,受到了赵岩的喜爱,便收在了身边。后梁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灭后,赵岩别灭族,王峻便投靠了后唐三司使张延朗。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后,张延朗下狱被杀,张延朗的所有财产和仆从都归了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
后来后晋为辽太宗耶律德光所灭,刘知远起兵驱逐了耶律德光,建立了后汉。王峻作为刘知远的心腹受到重用,先后出任客省使、监军、兵马都监等职。秦王李守贞联合永兴军的赵思绾以及凤翔府的王景崇发动叛乱,刘知远任命镇宁节度使郭从义为永兴行营都部署前去讨伐,王峻随行出任兵马都监。
由于郭从义和王峻在作战方略上争论不休,后汉军队对长安城久攻不下,于是刘知远便派郭威节制诸君,主持讨伐“三叛”的战争。在郭威的指挥下,很快李守贞困守河中城,不久后粮尽自焚而亡,赵思绾也被郭从义和王峻围困在长安城。长安粮尽后赵思绾主动向朝廷投降,却不愿意率军离开长安。郭从义和王峻按照郭威的指示进城抓人,并将赵思绾的亲信三百余人斩杀于闹市。此战之后王峻因功升任检校太傅、宣徽南院使,成为后汉朝廷有数的重臣。因为有了共同讨伐“三叛”的经历,王峻与郭威的关系非常交好。
刘知远很信任王峻,在郭威率军讨伐契丹时,王峻也与监军的身份随行。郭威驻兵邺城不久,后汉高祖刘知远去世,周王刘承祐继承了皇位。刘承祐对于父亲重用各地军阀执政非常不满,所以一上位就开始削藩,想要剪除军阀藩镇的势力。郭威作为当时最大的军阀藩镇之一,成为刘承祐及其心腹首先对付的对象。而王峻与郭威交好,又在郭威军中当监军,所以也被针对性处置。结果郭威和王峻在东京汴梁城的家眷都被开封府尹刘铢杀害,结局相当的惨烈。刘承祐又派人带着密旨去邺城处死郭威和王峻,两人则提前得到消息,发动了兵变。
此后郭威率领军队南下,击败刘承祐的军队,占领了东京汴梁城,刘承祐也死于乱军之中。进京后郭威和王峻决定拥立刘知远的养子刘赟为皇帝,王峻出任枢密使,和郭威一同掌握军政大权。就在刘赟进京的途中,朝廷得到消息契丹军队南下。郭威以此为由带兵背上抗辽,然后在澶州发动兵变,被拥立位皇帝。与此同时,坐镇东京汴梁城的王峻非常配合,第一时间控制住了行至宋州的刘赟和出镇许州的蔡王刘信,让郭威顺利进京登基。郭威当了皇帝后对王峻很重用,同时将宰相和枢密使的权力都交给了他。
从上述的王峻人生经历来看,他在郭威建立国家的过程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不论是在后汉时期平定“三叛”,还是郭威起兵后攻破东京汴梁城,王峻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郭威建国后内部动荡,各方面藩镇都有叛乱。王峻在收复驻守长安的后汉李太后的弟弟李洪信、晋州之战中击败联合契丹南下的北汉皇帝刘崇、跟随郭威平定慕容彦超叛乱等方面,他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可以说没有王峻的配合,郭威就难以灭后汉而建立后周,也不可能平定四方叛乱,给柴荣留下一个内部较为稳定的后周朝廷。
但是王峻在掌握朝廷大权后非常不安分,简直是得寸进尺。他不仅同时掌握了宰相和枢密使的权力,而且与地方的藩镇常有书信往来,这样做就很犯忌讳了。在对于将皇位传给柴荣的事情上,王峻更是强烈反对,多次阻扰柴荣进京,这让郭威感到非常难堪。郭威看在多年的兄弟感情上,一开始对于王峻还是多有容忍的。但王峻却得寸进尺,甚至要求直接兼职地方的节度使,并且强行任命自己的认为宰相。王峻这样的野心让郭威忍受不下去了,于是郭威在得到老宰相冯道的支持后,在寒食节将王峻幽禁在宫中,不久之后便贬官外放。
王峻的结局自然是凄惨的,他被贬为商州司马。他到达商州不久后便得了腹泻病,然后便死于任上。对于王峻独霸朝政,多次干预郭威立储的事,有这样的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但很多人也感到不解,王峻的情况和郭威相似,子嗣都死于后汉动乱之中,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说是为了权势的话,王峻的权势与皇帝也没太大区别了。他就算当了皇帝,也没有儿子继承皇位,这是何必呢?况且王峻并非军阀世家出身,虽然打了那么多年仗,但在军队中的根基并不深,所以要拉起军队割据自立也是不可能的。
从现有的史料来分析,王峻之所以积极反对柴荣进京,最直接的原因是柴荣的政治理念侵犯了军阀藩镇的利益。五代十国时代是军阀藩镇割据的时代,国家的兴衰成败都操纵在军阀藩镇手中。所以当时朝廷的大臣实际上是军阀的代言人,他们在朝廷中为军阀谋取利益。由于这样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国家混乱争斗,短命王朝不断出现。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始就在想办法终结军阀藩镇对国家政权的把持,但各个皇帝都以失败而告终。柴荣也有这样的想法,他接受了谋士王朴的建议,打算采取以文御武的策略。
这个策略要求将国家军权一分为二,以武将统领军队,但调动军队的权力由文官管理。文武官员互相掣肘,避免一方全面控制朝政。同时文官还要出任武将军队的监军,避免出现军阀藩镇的割据。这种策略实际上就是后来宋朝治理军队的雏形,受到了郭威和柴荣的支持。这是王朴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而设计的,是解决短命王朝问题的良方。但作为军阀代理人的王峻,他对此是反对的。而且他以武将身份出任枢密使,这种策略也会侵犯到他的利益。所以他积极阻扰柴荣进京,阻止后周从军阀政治走向文官政治。
但作为皇帝的郭威肯定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而且让军阀藩镇长期存在,后周早晚会是后唐、后晋、后汉的结局。郭威自己就是藩镇军阀篡位上台,他自然不希望柴荣的子孙后代继续这种历史周期律。从本质上看,王峻支持的军阀藩镇从根本上就与郭威的利益矛盾冲突。所以两人看似在皇太子的问题上争执,实际上是对于未来走文官路线,还是延续军阀路线的争论。但郭威毕竟是皇帝,又是大军阀出身,所以王峻的谋划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王峻的死亡也给各地的军阀藩镇带来警告作用,为柴荣顺利登基铺平了道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0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