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积电的3纳米逐渐获得芯片企业认可的情况下,近日Intel却再次指出台积电的3纳米工艺并非真正的3纳米,与Intel的7纳米工艺差不多,这显示出Intel在芯片工艺研发方面日益落后的情况下确实有点慌了。
Intel指出它的7纳米工艺的晶体管密度达到1.234亿晶体管每平方毫米,而台积电的3纳米工艺却是1.24亿晶体管每平方毫米,两者的晶体管数量差不多,但是在命名上却差距甚远。
这已不是Intel第一次指责台积电了,从台积电量产10纳米工艺以来,Intel就已连连指责台积电的芯片工艺造假,这主要是因为Intel在2014年量产14纳米之后,10纳米、7纳米工艺的量产都一再延迟。
对台积电先进工艺的质疑除了Intel之外,还有高通等芯片企业当年也曾指出台积电的先进工艺虚标,不过对于芯片生产企业台积电和高通这些芯片企业来说,更先进的工艺是营销的有效策略,同时更先进的工艺也确实提高了芯片的性能、降低了功耗,因此各方逐渐默认了这种命名规则。
眼见着指责台积电的芯片工艺虚标,并无法给Intel带来好处,近几年来Intel也开始修改芯片工艺的命名方式,将它的7纳米工艺命名为Intel4,而7纳米工艺改良版则命名为Intel3,不过Intel3工艺的晶体管密度高于台积电的3纳米工艺。
芯片工艺的命名规则发生改变,其实始自28纳米工艺之后,在那之前,栅极间距与工艺命名基本对应,例如90纳米的栅极间距低于90纳米、65纳米的栅极间距低于65纳米,但是从28纳米之后,芯片工艺就越来越难以缩短栅极间距了。
当年台积电研发的20纳米、16纳米都不太成功,第一代16纳米工艺的性能甚至不如20纳米,以至于当时大多数芯片企业都舍弃了16纳米,第一代16纳米仅获得两个客户,随后台积电为16纳米工艺引入了3D结构FinFET,如此16纳米FinFET工艺大获成功,而这也导致了栅极间距缩减速度远低于28纳米以上。
可以说从16纳米FinFET之后,芯片制造工艺的命名方式就发生了重大转变,此后的芯片工艺命名都是等效工艺,即是芯片性能可以提升两成到三成以上就将之命名为新一代的工艺,而到了3纳米,芯片工艺性能提升速度更慢了,台积电宣称3纳米工艺可以提升10%-15%的性能,采用该工艺生产的A17处理器只提升了一成性能。
即是如此,台积电的3纳米工艺也存在着良率大幅下降的问题,第一代3纳米工艺的良率低至55%,如今台积电正努力改良3纳米工艺,希望将第二代3纳米工艺良率提升至九成以上。导致如此结果就在于随着栅极间距的缩短,电子击穿效应会越来越严重,存储芯片为了确保可靠性和耐用性,就长期停留在10纳米以上。
很明显Intel也已清晰认识到原来的芯片工艺命名方式已不可延续,而等效工艺的命名方式让芯片代工厂和芯片企业都满意,可以作为营销手段,简单直接,Intel一面跟从台积电的等效工艺命名方式,一面又指责台积电玩数字游戏,这就有点无耻啦,到如今大家的工艺其实都是假的,有啥好指责的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9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