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余春生、白田田、牛少杰
5月16日,“定海号”“甬舟号”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在新建宁波至舟山铁路金塘海底隧道两端同时转动刀盘,标志着我国最长海底高铁隧道正式开启盾构掘进。这是“中部造”盾构机持续助力大国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中部地区制造业门类齐全,是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近年来,以铁建重工、中铁装备等为代表的一批盾构机制造企业,充分发挥身处中部的优势,推动国产盾构机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
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巨大,但也面临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等“拦路虎”。主轴承被誉为盾构机的“心脏”,面对地下极端恶劣工况的考验,需要满足高可靠、长寿命等关键性能要求。在铁建重工首席科学家刘飞香看来,“这是盾构机全产业链自主化的‘最后一环’”。
为实现这一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铁建重工联合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展开协同攻关,开发大直径重载主轴承专业计算软件、尝试上百种材料和工艺。2023年10月12日,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在长沙下线,标志着国产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及产业化能力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如同盾构机在地下不断向前掘进,中部地区的盾构机企业在面对“硬骨头”挑战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攻关,这是中部地区盾构机产业能够“异军突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前没有的现在有了,这是由制造向创造转变最显著的变化。”中铁装备掘进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宁向可表示,围绕水刀、激光、声波掘进和超复杂地质结构掘进等课题,公司组建的数个研发团队正紧锣密鼓加紧研发。
据统计,自中铁装备成立以来,累计研制适应各类地质条件的掘进装备超过1500台(套),一系列创新产品不断刷新行业纪录。
3月15日,工人在位于河南郑州的中铁装备车间内进行掘进机主机拆机作业,以便运输。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通过多环节的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工艺迭代,盾构机制造企业不断向技术“无人区”迈进,盾构机领域的“中部创造”持续涌现,为产业发展注入不竭新动能。
在位于长沙的铁建重工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设计院,一套盾构机数字孪生系统十分吸睛。近年来,铁建重工研发团队不断推进数字化赋能,创新打造的盾构机数字孪生系统让“大国重器”迸发出“数智”力量。
“这套系统可以实时整理盾构机零部件的运行数据、地下环境数据等工程施工数据,经过系统分析后,在线帮助技术人员针对现役机型做出操作决策,并为下一代产品优化升级提供大数据支撑。”铁建重工数字孪生研究所副所长王永胜说,数字孪生打破了虚实界限,实现风险关口前移,并可从更多维度为产品开发创造条件。
目前,铁建重工的地下工程装备数字孪生系统已向盾构机、钻爆法装备和煤矿装备领域延伸,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铁路、公路、矿山、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85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