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昱辰编辑/高莘)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今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的预披露信息,将于7月初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17.4%—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对此,中国商务部等有关部门表示强烈不满,汽车产业界也表示坚决反对。
在此背景下,北京时间6月19日,欧盟中国商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主办“中欧企业家圆桌论坛”,会后发布《绿动欧洲: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欧发展报告》。报告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展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欧洲发展情况,并对促进中欧该领域发展与合作提出业界意见建议。
欧盟中国商会会长徐辰在报告发布会上 图片来源:欧盟中国商会
《报告》调研显示,自欧盟宣布反补贴调查以来,分别有73%和67%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反补贴调查对其欧洲市场销量和品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83%的受访企业表示其欧洲合作伙伴表达了对合作的担忧,欧洲各类经销商、租赁公司开展合作的积极性、配合度明显降低;82%的受访企业表示对欧投资信心有所下降,72%的受访企业表示其欧洲本地雇员对工作前景表示担忧。
基于此,在欧中国车企深感营商环境恶化,而中企的欧洲合作伙伴的观望情绪也在加重。中欧企业也呼吁营造更加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部分欧洲大型车企,如大众、宝马、奔驰等均对反补贴调查说“不”。
《报告》强调,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品牌,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被“选择性”夸大;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反补贴税,首先受损的是西方品牌。
《报告》援引欧洲运输与环境协会(Transport&Environment)的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所有电动汽车(EV)销量中有19.5%由中国制造,但中国本土品牌在欧洲电动汽车(EV)市场的份额仅7.9%。相反,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纯电动汽车(BEV)由西方品牌主导,特别是特斯拉和雷诺达契亚品牌,特斯拉占比为28%,雷诺达契亚占比20%,二者合计已占比近半,再加上宝马和其他国际品牌,西方品牌占比合计接近60%。
此外,《报告》还批驳了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炒作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强调全球新能源汽车长期存在大量缺口。《报告》援引国际能源署研究数据显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需要4500万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
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整体平衡,需求增长迅速,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首度超过50%;而跨国车企同样在加码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如宝马集团今年宣布追加200亿元投资用于升级其在沈阳的生产基地。因此,对产能问题要立足市场经济规律客观辩证看待,2023年,德国汽车产量约80%销往国外,日本汽车产量约50%销往国外,而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销量仅占产量的12.7%,其中欧盟销量仅占约5%。
“上汽安吉申诚”号汽车滚装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依赖补贴的指责,《报告》驳称,相比欧美目前仍在进行大量购置补贴,中国的新能源车购置补贴政策经过多年退坡调整,已于2022年底到期后退出市场。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优势受益于开放竞争市场。相反,欧洲部分国家相关补贴政策比中国市场范围更广、力度更大。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才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优势。以对标特斯拉Model3的比亚迪海豹为例,根据瑞银2023年拆解海豹的结论:在同类情形下,比亚迪海豹较竞争对手享有约15%—25%的成本优势。瑞银认为,这样的成本竞争力更多得益于技术变革、工艺创新、工程设计简化,共同构成了成本优势。
同时,中国汽车发明专利持续增长,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近70%。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0.78万件,同比增长14.02%。特别是在电动汽车核心的“三电”技术上,中国车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目前全球动力电池销售前十的企业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2%,连续六年全球领先。
2024日内瓦车展上,比亚迪在展台上展示海豹U SUV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与积极引进外资、深化国际合作密不可分。”《报告》建议,中欧在绿色产业发展上各具优势,应尊重全球绿色产业链科学分工体系,充分开展价值链合作,有效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共同促进全球绿色转型。中欧汽车领域未来可以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标准互认等方面加强合作。
《报告》最后呼吁,中欧双方应尊重彼此利益和合理关切,营造透明、公平、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和监管程序,推动双方把供应链真正变成“共赢链”。
欧盟中国商会会长、中银(欧洲)董事长徐辰表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是欧盟经济政策“内顾”的标志性转折点。当全球化悄然演变,近链化、友链化布局加速,世界经贸规则“意大利面碗”效应更加凸显,催生了欧方在世纪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和大国角力的合力下的保护主义行动,让包括商会会员在内的广泛在欧新能源领域中的企业首当其冲。业界希望欧方与中国企业界的努力相向而行,客观看待中国企业对欧盟和全球绿色转型所作出的贡献,切实助力中欧绿色伙伴建设。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7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