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中的超文本

文字有思想2024-03-30 13:40:47  91

冯月季

互联网时代的文本呈现出了与传统文本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因为超越了传统文本对接收者意义解读的某些限制,比如,接收者在解读意义的过程中对固定文本的依赖。

接收者可以跳出单一文本的限制,从其他文本中获得意义解释,而这种跳出单一文本的限制是即时的、随心所欲的,完全由文本接收者自主选择。因此,把这种网络形态的文本叫作“超文本(Hypertext)”。1965 年,泰德·纳尔逊(Ted Nalson)创造了“超文本”的概念。超文本是一种以非线性为特征的数据系统。所谓“非线性”指的则是非顺序的访问信息的方法。构成超文本的基本单位是节点。节点可以包含文字、图表、音频、视频、动画和图像等,它们通过广泛的链接建立相互联系。

可见,超文本既可以是以某种单一媒介为主的文本,也可以是多媒介联合文本。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链接的层级性和解读的任意性,接收者的解读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单独的文本,而是凭借阅读经验和个人喜好可以通过链接解读任何与该文本相关的文本。如此,随着解读过程的展开,各种意义相关的文本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展现出来它们各自的意义,使得文本呈现出无中心化特征。这种无中心化特征构成了对传统文本观念的解构,传统的文本阅读是线性的,比如读一本书或一则新闻,必须按照文本的既定顺序,读者的创造性也必须以文本为中心。但是在超文本语境中,接收者超越了按语言组合顺序为特征的线性解读模式,从而可以在聚合轴上进行无限制的自由选择。

人们常常把超文本与克里斯蒂娃等人提出的“文本间性”相比较,实际上两者有较大区别,文本间性强调文本的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对照中解读出来的,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对意义起决定作用的“中心文本”;但是在超文本中,众多文本相互作用,不再有“中心文本”。接收者可以从超文本的任何一个节点开始访问它,文本的开放性,意义的无中心性特征更加明显。用伊尼斯的话来说,超文本同时具备了偏向空间和偏向时间的特征,因为超文本不存在是否容易保存的问题,在空间上的传播范围也不受限制。超文本的意义的撒播和延异时刻在提醒我们,文本之外还存在更大的表意空间。

网络媒介的这种特征,表明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的论断相当具有合理性,超文本的这种无中心特征和意义流动性深刻影响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一方面,人们可以进行自由的表达、言说和创造,多重叙事成为可能。但是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多的人表达了他们的担忧,他们担心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造成的非时间性和地点性导致人类文化失去了获得意义的根基,破坏了事物的秩序,由此造成的是符号主体在现代社会的迷失。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583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