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爷写剧评
一口气看完《玫瑰故事》的整个主线后,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编剧要安排黄亦玫的人生要经历4段恋情才算完整。
弹幕里有人说,刘亦菲这次牺牲很大,单单是和果冻拍吻戏,就吻了不止28回了,她的牺牲真的很大。
说实话,当我在某音上看完《玫瑰故事》这部剧的感情走向后,确实有点失望,甚至有种“怎么又是落入谈情说爱”俗套之中的失望感。
不过后来我把黄玫瑰的人生代入我写作的整个升级打怪的过程中,我忽然就理解了编剧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如果把人生比作成一场游戏的话,每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都会出现一些卡点,而每个人对待这些卡点的态度也不一样。
有的人比较佛系,也吃不了大苦,所以每次遇到卡点更容易的是放弃;而有些执着的人,面对人生卡点都是拿出了死磕的精神,摆出一副要和人生的卡点至死方休的姿态。
黄亦玫就是比较执着的人,而她的人生卡点就是感情,她绕不过去的是男欢女爱的那些事。
爱情,让她绽放如血的玫瑰一样好看诱人,同时又给她顺遂人生里带来无尽的风风雨雨。而她本人又在经历了一段又一段破碎的感情后,才开始觉醒和成长的。
简单点来说,她是成也在于爱情,败也在于爱情。
和姜总这种利用感情上位,把男人当成是资源的女性比起来,黄亦玫无论被男人辜负多少回,她都能保留赤诚天真的一面,也无论在感情里摔多少跟头,她始终都是相信爱情的。
这点,赤子之心真的太难得了,这也是她整个人很有魅力,能够吸引那么多男人追逐的原因。
黄亦玫追求真爱的执着,其实和我对写作的热爱有点像,我们甚至在面对人生卡点的态度都如出一辙,都有一股至死方休的疯批精神。
而回想起我写作路上的每一个卡点,也如同黄亦玫每一段恋情那般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而这些卡点在当时看来真的让我很痛苦很崩溃,当如今回望却觉得它们真的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黄亦玫会谈4次恋爱的原因吧!
木爷写剧评
因为她爱上的不是那些和她谈情说爱的男人们,而是迷恋上了谈恋爱的感觉。
先来说说,我在写作遇到的那些卡点吧,后面再说说我从这些卡点中到底都学会了什么呢?
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卡点是:没有办法坚持写。
我是2017年就报了小小老师基础班的课程,那时做自媒体号的人并不多,大家都是以投稿为主。
在课程期间,我确实挺努力写作,也真的在21天内养成了一个很好的写作习惯。
可能是因为花钱加上有老师陪伴的原因,所以我在课程期间都能按时写作,而且课程期间也写了蛮多文章的。
不过课程结束后,因为没有老师的指导我便放弃了。
但那时我并不懂得要想靠写作变现,就得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是说靠一个课程让你写个21天就真能赚很多钱。
可能那时我很心急吧,加上身边优秀的撰稿人真的很多,他们几乎都是和我同一个起点,同一个老师带出来,人家报了课程拿了资源,出书的出书,开课的开课。
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木爷写剧评
于是,我开始了胡乱报课之旅,也被忽悠了不少钱。
最后发现,除了小小老师,其他老师要么是割韭菜,要么就是她们的教法和体系,我学不来也坚持不了,于是也就放弃了。
直到后来,我跟了小小老师的私教班,我的写作卡点才被突破。
为什么我跟着小小老师就突破了那些卡点呢?
因为小小老师她不仅写文章很厉害,她似乎能够看透我的心理,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她真的很会识人。
我每次和她聊天都很有启发,而我性格里的那些劣势和优势,她都分析给我听过,然后我就开始了深刻的反省。
现在私教班结束好几年了,每次遇到一些卡点,我又被那些性格劣势牵绊,无法静下心来写文章做事的时候,我就会把她和我说过的那些话拿出来好好温习一遍。
于是,我就克服了人生的那些卡点,也按捺住了自己这和才华无法匹配的野心。
野心勃勃,是我人生的卡点,但它也是我最大的拦路虎。
因为想要很多也渴望成功,所以每次看到别人做什么的时候,也会跃跃欲试想要去做。
但很多时候,我都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加上我性格太急躁了,无法做到很稳定地在某个领域深耕,所以一顿操作下来我就是一个瞎折腾,成了那些站在风口的猪们的陪跑。
接着说说,我突破写作不能坚持后的卡点的一些变化和感悟吧。
今年我在跑通公众号的项目后,也做到日更后,写了差不多300多篇剧评后,整个人的心态都稳了很多。
当然我也自信很多了,也尝到了抓住风口的一些小甜头,在做号这个项目上我10个月的时间赚到了5W+。
这个变现力度比往年都大很多,所以这也坚定了我要抓住风口追着风口的决心。
而且,我发现在追风口这件事上,内容能力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内容能力,你会发现什么风口你都抓不住,最多也是跟着陪跑而已。
这段时间,我和很多优秀的内容创作者聊天,她们都很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只有你的写作能力变强了,赚钱都是顺带的事情。”
所以,现在我更愿意沉淀下来写东西,多学习多研究,争取把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9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