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琅琊榜》和《庆余年》, 发现前者有一处台词比后者更能忽悠

镜如影视2024-06-16 08:30:26  55

琅琊榜》与《庆余年1》有一处台词非常神似,不同的是,前者更能“忽悠”人。

在《琅琊榜》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那就是梅长苏被救出悬镜司后,靖王进宫见静妃,两人进行了一番对话。

本来,静妃兴高采烈地准备了糕点,想让靖王回去给梅长苏带一份,靖王便跟母亲聊起梅长苏中毒的事情,以及回忆了他不赞同救卫铮到奋力帮他出谋出力营救,如今救出了卫铮,也不给他俩见面,由梅长苏自己处置。

听到这里,静妃先是感到震惊,她早已猜出梅长苏就是林殊,卫铮是他曾经的副将,两人情义深厚,他不想救他,让人出乎意料。等到静妃想通后,知道梅长苏是为了当时的形势,不想冒险,后赶紧补上一句安慰靖王。

当时,静妃是脱口而出一句话:“他的人既然已救出来”,那么靖王也别急于一时见面,安心交给梅长苏安置就对了。

注意,这一句台词,其实静妃已经非常明显地暗示了靖王,卫铮是“他的人”!卫铮怎么可能是江左盟宗主梅长苏的人?他明明就是林府林殊少帅的人,是他的其中一名副将。

到底是静妃无意识的本能反应还是故意而为,这里先不讨论,我们讨论听者的那位反应。

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观众都急红眼了,这简直就是一道送分题,靖王又不是智商为0,这难道还听不出话里有话吗?很抱歉,靖王真的“听不出”,他选择性耳聋。

这处情节,纯粹就是让观众急而已。

对比下另一部同样是权谋古装剧《庆余年1》,其实,它里面也有一处类似的场景。

范闲还没出使北齐,也还没从将死的肖恩嘴里得知,自己原来是庆帝与叶轻眉的儿子之前,他受旨进宫,参加了一次庆帝的家宴。

当时,庆帝除了喊上范闲,还叫来了太子和二皇子,他命人上了一桌子的菜,然后挥挥衣袖,说自己累了,暂时不吃,转身便要回寝殿休息。他边走,边脱口而出地丢下一句话:“你们兄弟三人好好吃。”

看到这里时,观众又要笑了,“兄弟三人”,这……暗示得太明显了吧?

太子、二皇子、范闲是亲兄弟吗?是亲兄弟,但在这一集的情节里,三人都还不知道这个真相,所以,在他们的眼中,他们三人还不算是兄弟,只有太子和二皇子才是亲兄弟,同时他们与范闲算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一般来说,会有人将年纪相仿的皇子与臣子的关系称之为“兄弟”吗?很少有,皇子自己也很少这样说,这不符合君臣礼仪。

那么,这三人的智商难道也跟靖王一样?不,在剧里个个都心机都很重,不过,偏偏在这一句话里面,他们的表现是一样的,选择性耳聋。

老喜欢猜测的二皇子和太子,此时居然没有一点猜测,有点儿忽悠。与《琅琊榜》不同的是,《庆余年1》后面的剧情,却补上了这个坑。

肖恩在山洞里临死前,他告诉了范闲神庙的秘密,以及他的“身世”。范闲通过这些零散的真相,并结合自己的所有遭遇,无意中推断出叶轻眉与庆帝生下的那个儿子,那个皇子,其实就是他。

当时,猜测这个答案时,范闲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镜头,那就是回到了开头说的那场家宴,庆帝丢下的那句话“你们兄弟三人”,后知后觉地,他一下子就顿悟了自己的身世。

回头看《琅琊榜》,这个当事人靖王后来可没有范闲这么“灵机一动”和“顿悟”,他……当真是选择性耳聋和遗忘了静妃的这句台词。

如果说庆帝的那句“兄弟三人”有歧义,他们三人年纪相仿,以兄弟一起称呼只是为了表达出庆帝对范闲的溺爱,那也行。毕竟他权位高,别人和皇子都不敢称呼的关系,他想说就说,也没有不可。

但是,静妃的这一句暗示的台词,是没有任何歧义的。它明明白白地告诉靖王,卫铮是梅长苏的人。

这句话怎么听,都是非常有问题。

因为,靖王当时求梅长苏救人时,梅长苏的态度让他确信,卫铮不是他的人,与他毫无瓜葛,所以作为谋士的梅长苏才会态度冷漠,事不关己一样,不想营救。如今,静妃这么一暗示,不就表示,里面有他不知道的隐情,他其实并不了解实情。

再看,静妃在靖王眼里是什么人?一个谨慎得不能再谨慎的人。

有一次,静妃故意从靖王手里借走梅长苏的《翔地记》,说话态度遮遮掩掩,靖王见到,回府后都要猜测好几天,他甚至还手抄了几遍《翔地记》,想找出猫腻。

此次,静妃的这番话,肯定不是一时口误,不像她谨慎的作风。如此明显,靖王居然没了猜测,真是匪夷所思。

只能说,编剧太恶作剧了,太会搞事情了,这摆明是光叫观众在屏幕面前着急,却不让靖王动动脑筋,实在“忽悠”观众。不过,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确实是哭笑不得,对靖王这个人设也是一直又爱又恨,爱他一身正气,恨他“反应迟钝”,折腾到结局才认出“林殊”。

话说,大家当时看到这一段静妃与靖王对话的时候,有被靖王气死的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4581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