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外卖姐姐送餐,下楼发现车被偷了”“8岁男孩被老师暴打后自杀”......近日,《焦点访谈》栏目披露了一批“抄袭演绎”“摆拍卖惨”“先赚流量后带货”的短视频乱象。
这令人联想到,前不久,制造“卖惨新闻”带货牟利的主播“凉山孟阳”及其团伙等8人获刑的案件。“苦情”背后的实情令人愤慨:其不仅编造卖惨人设,背后公司还通过直播销售假冒产品,获利超千万。
“太阳底下无新事”。卖惨并不是新鲜事物,一些“街边老人迷路”“学生钱包被偷”的桥段,都曾被指是幕后黑手导演的卖惨戏码。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卖惨也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一些博主专职发布催泪短视频,进行“悲情营销”,以实现引流、涨粉、变现。
那么,此类“卖惨新闻”,到底消耗了什么?
一
尽管有关部门屡屡出手治理,但“卖惨新闻”仍一再被“复制”和传播,甚至形成了固定模式套路。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利益使然。在“流量经济”的逻辑中,流量是收益的前提,而要想夺人眼球、获取关注,诀窍之一就是要调动情绪、引发共情。卖惨触动的是人们内心深处朴素的同情心、同理心,往往能获得较高的流量。卖惨的尽头是带货,获得流量后,带货的目的就浮出水面。梳理网上形形色色的“卖惨新闻”,“卖惨—流量—带货”俨然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无依无靠的老人”“山区水果滞销”......很多此类短视频演到最后都会出现一个购物链接,或者由主播出来直播带货。如曾引发舆论关注,并受到有关部门以虚假宣传、销售假货严肃处理的大凉山“卖惨带货”事件,拍摄者炮制“山区9岁孩子卖石榴”等短视频,以达到卖货目的。而所谓的“助农土特产”,很多都是从外地市场低价进货而来的,假冒当地产品欺骗消费者。尽管此类乱象屡被整治,但为了捞金不择手段的大有人在。
进入门槛低。“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一则“卖惨新闻”实在太容易了,一个并不高明的悲情剧本,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或儿童形象,一所破败不堪的房子,一段煽情的音乐,有些“卖惨新闻”甚至只有一个画面,就可能在网络和舆论的“雪球”效应下得到大量关注。
一些MCN机构不仅拥有现成剧本,还能根据主播的需求为其量身打造剧情,有的甚至还提供专业演员。一场摆拍收获百万、千万流量,一旦一个话题火了,雷同的内容就会批量出现。实现这些,并不需要多少成本。
违法成本低。目前,平台对一些违规主播的处罚,基本限于以警告、限流、封号等为主;对情节相对严重的,警方多以拘留来进行处罚。一些博主在受处罚后,改个“马甲”继续发视频,换个平台继续当主播,关个几天出来又开始重操旧业。违规、违法成本低,处罚威慑力度不足,让一些人不惜屡禁屡犯,纷纷投身至“造假卖惨”中。
二
“卖惨新闻”以“工业化”手段,批量生产能够引发公众共情的虚假内容,从而达到收割流量、卖货牟利的目的。这些利用网友的善良、在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上反复试探的无良操作,如果任其泛滥,势必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
我们从一个案例出发来说说:曾有短视频博主发布了一则“做梦都想不到,孩子想要化肥”的视频,小孩站在破旧房屋前,说自己无父无母,家境贫穷......视频短时间内就获得超过10万的转发和点赞。此后,这被证实是短视频博主自编自导的假惨剧。
抹黑了扶贫成效。“卖惨新闻”的广泛传播,不仅是对网友的欺骗,也是对国家扶贫成果的一种抹黑。案例中“想要化肥”的孩子,经核实早已获得地方政府的相应救助,视频呈现的状况与事实严重不符。这样的“视觉贫困”新闻,无视了国家和地方扶贫工作付出的巨大努力,伤害了无数扶贫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心,也损害了地方的形象,还会引发公众对社会现状的误判,更有甚者被别有用心之人用来攻击、谴责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
引发了信任危机。“悲情营销”虽能得利一时,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当人们的爱心一再被愚弄,就会形成“狼来了”效应,在此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人们往往会产生习惯性怀疑,继而对网络信息产生信任危机。如此循环下,人们内心最朴素的正义感、善良心,将在一次次被欺骗中消磨殆尽。对于让凉山孩子卖惨的相关新闻,有网友直言,“现在网上看到这种视频都不知道该不该相信”。
淹没了真实需求。不可否认,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群众因病、因灾或者因遭遇事故等造成暂时性困难的情况也是有的。网络平台是党委政府、慈善组织等发现困难线索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是社会守望互助的重要平台。如若虚假的“卖惨新闻”充斥其中,会导致真正的困难和需求被稀释、被淹没,甚至被质疑炒作,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失去了一条求助通道。
污染了社会风气。“卖惨新闻”的风行,实际上宣扬了“流量至上”“黑红也是红”的观念,让人觉得只要能获得流量,“卖惨”“扮丑”“造假”“欺骗”都可以无所谓,而置价值观、正义观、道德感于不顾。
三
套路从来不会得人心。“卖惨新闻”不仅仅是互联网上的闹剧,本质上是一种虚假宣传、欺诈行为。相关从业者须对法律和网友的善良心怀敬畏,不应该去试探法律和公众的底线,鼓了腰包、坏了良心。
无论是相关部门、互联网平台,还是视频制作者、发布者等,都应承担相应责任,切断流量、打击非法,还公众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线上与线下形成联动。治理“卖惨新闻”,需要网信部门重拳出击,例如,中央网信办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就提出要治理通过摆拍场景等方式,制作“扮穷”“卖惨”内容博眼球等行为;涉事地方和部门也要积极举报、提供线索并及时辟谣,公安、工商等部门应加强联动,线上线下形成合力,让不法的行为及时受到打击,推动守法成为自觉。
扶优与惩劣必须共抓。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批优质的乡村网红,他们通过努力改善了自身条件,也积极推介当地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帮助当地农民带货,有的还在推进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作用,比如浙江的Rose、石村小月等。对这样的创作者,有关部门和平台应给予积极扶持和流量倾斜,让正能量获得大流量。而对虚假摆拍的“卖惨新闻”制作者、传播者,应采取封号、限流、禁播等手段,或酌情施以更有力度的处罚,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法律后果。
善良与理性同时“在线”。对广大网友来说,要擦亮眼睛,不断提升网络素养,拥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尤其面对引发情绪强烈起伏的内容,应保持足够的冷静和清醒的认知。
同时,还需要一份“守护善良”的坚持。拥有善良的心灵是一件珍贵的事情,它不该因为一次被骗而动摇,毕竟“错的不是善良,而是利用善良进行欺骗的行为”。当善良与理性同行,卖惨牟利者将寸步难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