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中国经济时报2024-06-14 00:00:00  102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于今年7月召开,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即日起,中国经济时报推出“智见改革”,约请国家高端智库等权威机构专家撰写理论文章,从理论视角深刻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时代内涵、正确方向、原则方法、重点任务等,以飨读者。

核心观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在认识上必须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在实践中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持续发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创造性进展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连续性和实质性的成果。

蔡之兵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发展阶段变化而不断变革的经济体制,既是推动我国过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抓手。当前,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要确保我国经济这艘“大船”行稳致远,就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火车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准确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交叉。在此情形下,要准确理解经济体制改革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关系,首先就要准确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

第一,“牵引”具有方向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凸显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近几年,由于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的上升,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此背景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也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第二,“牵引”具有一致性。除了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外,经济体制改革“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还表明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以人为本”即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根本目标。显然,经济体制改革旨在破解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也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公共产品供给等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发展作为配套,这就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是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前提。

第三,“牵引”具有动力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不断克服各种挑战的长期过程,也是不断调整和优化利益分配格局的过程,只有确保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有持续进行的动力。在所有的利益类型中,经济利益是影响各类市场主体行为选择的关键利益之一,也是最终决定改革进程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就意味着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成败,最终也会影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因此,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化能够契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从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将是助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最终目标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历史逻辑

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两大经典理论框架,直接表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间接揭示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机理。在此背景下,想要顺利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就应以旨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为指引,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不断与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发展要求与发展动力相适应和相匹配。

从现实逻辑看,由于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其他领域的工作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因果性,经济体制改革也由此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了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想要顺利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就必须持续破解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显然,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只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而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具体而言,就是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从历史逻辑看,过去的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改革才能真正实现预期效果。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成为基本国策。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是确保改革效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根本保障。究其原因,经济工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起点,能够始终确保我国的改革进程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前进。与此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艰难性,又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力点。从具体历程看,无论是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的有效推进,还是外向型经济模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成功建立,都高度依赖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思路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无疑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当前经济形势更为复杂、经济增长压力更大,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就更要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

在改革的对象上,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全面梳理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本成因,为明确改革重点提供有效参考。要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进一步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牵引得准”。

在改革的思路上,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经济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联点与传导链,厘清不同领域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因果关系,统筹处理好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等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在突出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的前提下,优先推进基础性改革,加快制定整体性与动态性的改革路径图,把握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次序和节奏,确保“牵引得顺”。

在改革的动力上,要坚持守正创新。针对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单一领域难题和跨领域难题,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对改革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分门别类地探索更有效、更精准、更科学的政策举措,确保“牵引得好”。

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全面深化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会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难题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在认识上必须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在实践中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持续发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创造性进展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连续性和实质性的成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顺利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3495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