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考中文武状元是几品官? 考中状元就意味着走向人生巅峰了吗?

闻学天史2024-06-13 17:27:01  124

倘若中了状元,确实既光耀门楣,又风光十足,但要论权力场上的人生巅峰,那只能说刚上路。

古代科举唯一是出身寒门子弟施展才华的机会,能当官出人头地的途径,所以能考中状元的话,一生衣食无忧。好比我们现在的高考,若考上了,也只能说是人生的一次转折,能不能走向人生的巅峰,还得一步步地提升自己。

古代也是同样,要想成为状元,需要通过乡试,会试、科试,通过各个考核后,才有资格参加状元考试。当然,状元只有一位,考生有千千万万个,这也是残酷的事实。所以中状元,一举天下知,是读书人的梦想。那么,古代状元一般能授几品官呢?

科举的制度

状元称号是来源于科举制度,科举选状元最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武则天元年690,完善于宋朝,成熟阶段于明朝。但是称呼为“状元”的是在明清开始,起初都是称呼为“状头”。

科举考试是三年一考,一次不中只能再等三年之后,所以机会就显得尤其珍贵。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地区会试考核后,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下贡送到京城殿试,由皇帝亲自考核,通过考核合格的为进士,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居首者为状头,亦曰状元。而在明清两朝,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在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还不完善情况下,文人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而上升的仕途并不顺利,几乎没有获取这样的机会,因为唐朝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非常的少,有权势有关系就直接获取名额里,出身寒门的子弟,就算有再大本事都无济于事。

当年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能顺利成为翰林学士,是有唐睿宗李旦九女儿玉真公主的举荐下,才能顺利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王维也是靠岐王与公主的举荐,轻松拿下了状元。所以在唐朝你关系不够硬的情况下,几乎是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当然,武则天在位期间,武则天举措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完善科举,培养人才,扶植庶族,选拔了不少的栋梁之才,所以一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就有了展现才华的机会。

到了宋朝,文人就非常幸运了,因为宋朝是重文轻武的一个朝代,进士录取的名额也高了,读书人就有更多的入仕机会了,而且由皇帝亲自选拔的状元,地位自然更高。

科举进士分为不同等级

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状元不是官职,没有品位,就好比我们现在高考完分得不同批次录取一样,分为一至三本。古代的一等就是一甲,其次就是二甲三甲,一甲只有三个名额,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进士及第的一甲考生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为若干名,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在古代成为状元,那才是真正的万里挑一,经寒窗苦读的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历朝历代科举考试,能中状元的,则是屈指可数。宋朝记载,年纪最大的状元,都有62岁。

所以考中了状元,就相当于你拿到了一个可以当大官的资格证,古代寒窗苦读数十年的子弟,就是为了科举考试时,能以文入仕,金榜题名就是他们跻身宦臣重要的途径。

若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是百姓心目中的视为巨大殊荣。至于能当几品官,还得看中状元后期的努力和机遇了,再根据朝代皇帝用人而定。

状元授官品级

科举状元授官是从六品,翰林院修撰一职是专门为新科文状元担任的,而授翰林院编修的有榜眼和探花,是正七品,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是地道的芝麻官。而有了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风光无限,是仕途上重要本钱,也是升高官重要资本,但想一步登天,还是极难的。

因为状元、榜眼、探花,还得跟其他进士一起训练三年,作为今后的宰相人选。所以说,状元一般是六品官,以后仕途升迁还得看情况,当然,也有一些会直接被委派官职的,但官位并不高,例如芝麻官之类的。

若被委以重任,仕途一路提升也有可能,丞相基本都是翰林院出身的,但大多数都是从翰林院里苦熬出资格的。当然,历届官位最高的官至宰相,正一品的是南宋文状元文天祥。文天祥是一个浩然正气、坚贞不屈的精神。在他兵败被俘时,作诗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誓死不屈,坚决拒绝张弘范的劝降。

当然,宋朝是一个以文制武,重文轻武的朝代,作为武将出身的官员,品级明明比文官高,但还得向文官下跪行礼,而这样的事是屡见不鲜。只要考得一个秀才,那都觉得有功名在身,在当地立马成为德高望重的人物,见县官不用跪拜行礼,见百姓自然也是头高三分。

武状元及第,有从五品的,有守御所千总、鸟枪护军参领、护军营内管领等。而从六品的,蓝翔侍卫、护军校、骁骑校、前锋参领,鸟枪护军校等职位。

武状元是明清时武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清朝的武状元含金量比之前朝代的要高的多,顺治三年,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授三品参将,二甲授五品署守备,三甲授守备营,探花授正四品都司,武榜眼从授三品游击。

康熙年间,武状元比较受重视,一般授于营职,直接带兵的官职,武榜眼和探花授于卫职,就是守卫京城和保护皇帝的宫廷侍卫。

雍正五年,武状元一等侍卫授御前侍卫,武榜眼授二等侍卫,探花同样授二等侍卫,并从二甲当中选10名出来授于三等侍卫,其余的都授于守备营。当然,在乾隆朝的时候,进士授官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乾隆年间,状元王杰,在乾隆二十六年中的状元,先寻直南书房,后调到了刑部侍郎职务,而后又在担任过吏部和都察院等职务,此后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再后来状元王杰又被晋升为军机大臣。前后用了二十五年,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宰执。由此可见,在明清年间,想要走向人生巅峰,靠考中状元官职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沿着一个完整的流程,历经各种磨练。

在古代考中状元,官虽小,但状元最大的利益就是升迁速度堪称坐上火箭,原来翰林院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皇帝,丞相基本都是翰林院出身,甚至做到更高的官,而非翰林院出身的基本做不到丞相这一步。但不是每个“状元郎”都能走向人生巅峰的,而且能任几品官,还得看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才行。

结语

可以说,状元是古代读书人最大的人生理想,也是走向仕途唯一的途径,考中状元之后的人生,可以说,把那些进士,或者进士出身的都甩了好几条街。但这些状元去世之后,虽说在墓志铭上都会刻下状元身份。然而,最可笑的是,从唐朝开科举以来,产生了无数个状元,被记住的可以说少之又少,反而那些落地举子青史留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2034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