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听其言,观其行。”
与人相处,我们要听别人说了什么,同时要看别人做了什么。通过“一听一看”的方式,我们才能了解别人,调整相处策略,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听一看”,都偏向于被动防守,难道我们不能主动进攻吗?可以主动进攻,但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说话智慧”。
可见,人之嘴巴和眼睛,决定了人之处境和命运。如何说话,是嘴巴的问题,也是情商的问题。如何看人,是眼睛的问题,也是智商的问题。
只有情商,而没有智商,会缺乏底气。只有智商,而缺乏情商,容易得罪人。唯有两者合一,才是王道。
一个人的人缘如何,处境如何,受到嘴巴和眼睛的影响。
一、说话,要有“委婉”的智慧。
曾仕强教授提出过一个观点:说话就该委婉一点,总是有话就说,实话实说,分分钟会害死自己。
有一个案例。曹操年迈的时候,就问手下的大臣,究竟谁当世子最合适,很多大臣都实话实说。可这些实话实说的大臣,都被曹操干掉了。
有一次,曹操就询问贾诩,你认为谁当世子最合适,可贾诩一言不发,而是低下头深思,迟迟没有给曹操答案。
曹操有点不耐烦了,就问贾诩,你在想什么?贾诩这才回答,我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的事儿。(暗示曹操,这两人都因为废长立幼,而走向败亡)
听了贾诩这番话,曹操大笑,知道贾诩的意思,就没有为难贾诩。这,就是聪明人的说话方式,大家都心照不宣,就没必要把事挑明了。
与人相处,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过分直来直往,就容易得罪人,反而委婉点,会你好我好大家好。
二、不该说话的时候,要及时“沉默”。
难道说,我们要练就滔滔不绝的话术吗?不一定。说话滔滔不绝,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有用,但风险很大。
说话太多,就容易触犯别人的原则和底线,树敌无数。所谓“说多错多”便是如此。
既然“说多错多”有问题,那我们该采取什么策略呢?就两个字,沉默。不该说话的时候,就尽量保持沉默,既不得罪人,也能保全自己,一箭双雕。
特别是在职场中,也许我们随便说一句话,就会得罪身边的同事和领导,给自己惹来麻烦。因为谁也知不道,同事和领导喜欢听什么话。
每个人的三观都不一样,每个人所喜欢的话题,也存在差别,我们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我们可以保持沉默,让大部分人都满意。
相比于说话,保持沉默的难度更大。要知道,人性冲动,特别容易情绪化,谁能守住嘴巴,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三、看人,要“由外及里”去分析。
谈完了说话,我们再来谈谈看人。对于看人,无数人都存在一个思维误区——以别人的表象,来评价别人。
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单从表面的言行,来判断一个人,是欠妥的。别忘了,人都是擅长“伪装”的生物。
有的人,表面上是谦谦君子,实际上是奸恶之徒;有的人,表面上五大三粗,实际上却粗中有细;有的人,表面上满脸冷漠,实际上却外冷内热。
要想彻底看透一个人,只能“由外及里”去分析。外表如何,不重要,对方有什么心性,才最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反向推理”的思维了。举个例子,这人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特别不正常,那我们反向推理,就能明白,此人欲盖弥彰,总是以仁义道德,来掩盖自身的丑恶。
千万不要被别人的表面伪装所迷惑,你所看到的表象,未必就是真实的。
四、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教父》中有一句名言:“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为什么前者可以在半秒钟内看透现实,而后者一辈子都看不透现实呢?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别。
真正的精英强者,都会站在“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普通人,总是喜欢意气用事,过分情绪化去思考问题。如此,所得出的答案就不一样。
举个例子。老板先给员工一点教训,再给员工一点好处,从而让员工乖乖听话。这,就是典型的“先给一个巴掌,再给一个甜枣”的行为。
为什么老板要这样做?因为老板懂得“先抑后扬”的人性弱点。先给他甜枣,那他就会索求更多。反之,先给他教训,让他恐惧,再给他甜枣,那他就会感恩戴德。
这个世界由人类构成,注定一切的问题,都是“人性”的问题。只要我们看透人性,自然就能看透这个世界。
文/舒山有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1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