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推广新耐盐碱品种 山东粮食亩产破千斤

青岛信网2024-06-12 15:15:17  54

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显示,当前全国麦收进度已近八成。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除了广袤的肥沃良田外,还有大量的盐碱地经过改良治理后,今年也迎来了丰收。

河北沧州的盐碱地由于土壤盐分高,种出来的麦田里会出现一块块的空白,农民把它们比喻为麦田里的斑秃。在沧州,有一群科研人员专注于为麦田“祛斑”,一起来看记者的报道。

破“碱”重生的盐碱地

中国科学院海兴试验基地负责人 郭凯:这边“盐斑”比较重,“盐斑”基本上地形稍微高一点,你把它铲得稍微平一点,咱们取一下斑秃,零到五厘米的土壤的原状土。

在沧州市赵毛陶镇的旱碱麦千亩示范片区,科研人员郭凯带着工具和同事们开始了他们的收获工作,在“盐斑”地块取土。

中国科学院海兴试验基地负责人 郭凯:咱们取斑秃,在“盐斑”这个土壤层次,我们取0到10、10到20、20到40厘米,这三个层次土壤的理化性状的样品。

虽然经过多年治理,“盐斑”在逐年减少,但每片地里总会有那么几块顽疾。记者观察到,每一块“盐斑”的附近,小麦的个头都特别低矮,麦粒干瘪,而周边还会有盐碱地专门生长的青草。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盐碱地播种时都是全部种上了种子的,之所以出现空白,是因为局部土壤返盐。

针对一块块“盐斑”,郭凯他们通过这些年的研究,提出了专门的治理方案。

中国科学院海兴试验基地负责人 郭凯:平整土地,另外你看土层的结构,相对来说还是有点儿问题,这个可能是土壤的疏松度不够,盐分就上来多一些。所以下一步还得把斑秃这一块,集中地进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让它的结构改善一下,减少盐分往上的运移。

我国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面积约为2亿亩,用得好就能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改造这样的中低产田,需要漫长的时间。2008年,郭凯来到河北沧州,主攻盐碱地改造利用课题。

中国科学院海兴试验基地负责人 郭凯:咱这地方降雨量非常小,春天返盐的过程非常快,淡水又少,那怎么办呢?前期我们做了一部分咸水结冰灌溉工作。冬天,越冷越浇地,把咸水抽到地表上来,在冬季低温的作用下,地表结上一层冰。冰在春天融化的过程中,先融化高浓度的咸水,后融化的低浓度的咸水,它再融化、再入渗,把盐分淋下去。我们从灌溉之前,到冰融化完成之后,这两个空间的分布对比,也是均质化的过程,也能消除“盐斑”。

郭凯说,扎根试验站16年间,他也见证了环渤海地区滨海盐碱区由白茫茫的荒地发展成生态良田的巨大变化。就拿海兴县赵毛陶镇旱碱麦千亩示范片区来说,这一片地实际面积是2800亩,十年前能种出1400亩,五年前能种出1800亩,现在能种出2300亩。

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赵毛陶镇丁村村民 王建峰:经过治理以后,盐碱地逐渐减少,原来一亩地也就二三分好地,现在通过治理成七八分了。

研发推广新耐盐碱品种 粮食亩产破千斤

从“改地适种”到“以种适地”,我国的盐碱地治理正因地制宜、多条腿走路。在山东,通过不断研发和推广新的耐盐碱品种,曾经的低产田里,粮食产量正在提升。

在山东东营垦利街道六村,5.7万亩的盐碱地小麦长势喜人,一辆辆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六村王强:咱这个地很碱,原来种麦子每亩只能收个三四百斤,今年换上这个耐盐碱的新品种,每亩产量就过千了,今年是个丰收年。

东营市垦利区地处黄河入海口,盐碱耕地面积60多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近80%,部分盐碱地含盐量超过10‰。当地大力发展耐盐碱种业,这两天收获的“济麦60”品种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经推广了3万亩。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苏磊:这个盐碱度得到3‰以上,咱这个小麦品种长势挺好,今年收成应该是挺不错的。

目前当地已规划建设了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土壤含盐量从1‰—20‰不等,形成了20多种作物、2000余份种质资源的选育规模,构建起盐碱地农业新品种试验展示和应用推广体系。

山东滨州无棣县毗邻渤海,盐碱度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的盐碱耕地有70万亩。得益于盐碱地良种应用和全幅匀播技术的推广,今年当地小麦平均亩产突破1000斤,较去年增收百分之二十以上。随着当地小麦收获结束,盐碱地的夏播正在陆续展开。无棣县供销社通过67个销售网点组成的县、镇、村三级销售服务网络将耐盐碱的玉米种子进行推广应用。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副主任 李宗渤:我们在各个销售网点进行很直观的展示,让群众了解耐盐碱品种的特性和优点。虽然我们在推广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能够保证,大家在我们各个销售网点买到的都是我们精选的耐盐碱品种。

盐碱地里闯出的“美食IP”

如今的盐碱地里不仅能种粮食,而且产量高了,各地也在围绕盐碱地延伸加工链条,主打盐碱IP的美食产业正在不断壮大,带动了种植户的收入。

在河北沧州,当地对盐碱地里收获的旱碱麦进一步加工,做成印刻着寓意吉祥图案的面花,如今也成了深受欢迎的“香饽饽”。

记者在黄骅这家食品加工企业看到,20多名工人师傅正赶制样式不一的面花,这批产品是当地大型商超及电商的订单,而制作面花的原材料全都是当地的旱碱麦。

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电商主管杨蓬勃:今年我们面花的销量,比起去年,已经是接近翻了一番。

这位销售主管告诉记者,像这样一个25克重的果蔬面花能卖到3块钱,一天能卖出一万多个。销售火爆的同时,旱碱麦面粉、面条也走俏市场。

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孙长艳:为了保证企业产品的品质,除了我们基地自己种植的1100亩旱碱麦之外,我们计划再增加5000亩的流转地,以保证我们原材料的充足供应。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企业在不断扩种旱碱麦,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很高,因为他们的旱碱麦不愁销。黄骅常郭镇李子札村种粮大户张志清家4000多亩旱碱麦,刚开始收割,就已经全部被预定了。

河北省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种粮大户 张志清:我们四千多亩地,原来我们一亩地的产量也就100公斤左右,现在我们已经是连续3到4年都在300多公斤,我们现在就更有信心了。

截至目前,黄骅市已建成旱碱麦面粉、面条、面花等加工企业30多家,形成了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全产业链,年产值达7亿元。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陈博 刘成 宋建春 河南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1128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