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前言
在岁月洪流中,英雄人物如浪花消散,惰性金属银亦未能幸免。
曾为中国封建社会主要货币,白银流传数千年,成为王朝经济架构中举足轻重的环节。
而至今日,大量白银踪迹皆无,为何宛如人间蒸发?
银子如何出现的?
在古代历史上,贝壳曾在某个阶段被广泛用作货币的职能,在商朝至周代这段时间内,中国逐渐开始孕育出初级的铸币技术——例如铜贝和布币相继问世。
在那个年代,货币的主要形式仍然以实物为主导,人们通常会选择易于获得的贝壳或者布匹来充当交易的中介物。
随着不断发展与提升,人类开始尝试利用更为稀有的贵重金属来铸造货币,在我国,最早将金银作为货币使用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尽管那时的白银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货币特性,但是由于其产量稀少,因此主要流向了上层社会的统治阶层。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中国最早的银锭出现在西汉时期,这些银锭的形态各异,包括圆形、椭圆形以及长条形等等,它们的重量从几十克到上百克不等。
而由于当时的冶金技术尚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所以这些银锭的表面显得较为粗糙,呈现出麻点状的外观。
在西汉时期,由于白银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它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地的少数区域,再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获取白银的成本极为高昂。
在这个时期,普通民众所使用的主要货币仍然是铜钱,而对于白银来说,它更像是富人阶层的奢侈品。
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一千枚铜钱,仅次于黄金,这是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财富。
大行天下
随着唐朝采矿业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白银的产量随之增加,尽管如此,受到运输方式的制约,白银的实际应用范围并未显著扩大。
在此之前,白银一直被视为珍稀物品,只是富有的上层阶级才得以接触,在唐宋时期的繁华都市,白银作为交易媒介的现象已经开始普遍出现。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白银仍然是一种难以触及的昂贵之物。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出现在明朝中期。
此时,白银的产量以及运输能力均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加之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便于携带的白银逐渐取代了沉重的铜钱,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成化年间,官方首次发行了标准化的银元宝,这标志着白银正式走上货币化道路。
自此以后,白银不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金属,而是真正成为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货币。
它开始深入寻常百姓之家,广泛地渗透进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市场的繁荣昌盛。
在清朝时期,白银的地位达到了顶峰。
银本位制度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完善并持续使用了长达二百余年,这无疑是白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段时期。
随着冶炼技术的日益精湛,清朝初期的白银年产量较之于唐朝时期增长了三至五倍。
更为关键的是,白银的主要产区也由西南地区转向了长江与珠江流域,这使得白银的流通变得更为便捷高效。
同时,清朝政府还制定了极其严格的白银标准,铸造了品质卓越的元宝、元宝合口等银锭,在清朝白银已然成为了支撑政府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唯一硬通货。
无论是税收还是商品交易,人们都习惯用白银来进行结算,由此可见白银在当时所占据的货币地位。
可以说,明朝时期是白银货币化的初步探索阶段,而清朝则是白银全面普及和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大量白银外流,严重动摇了其货币地位。
进入民国时期后,墨西哥银圆等外来银元已经逐渐取代白银,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
直至1935年,民国政府终于宣布废除银本位制度,转而实施法定货币制度。
至此,白银作为主流货币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白银的消失:一段隐蔽的历史
白银曾经是中国几百年来主要的货币流通材料,其消逝之谜至今仍然引人深思。
而白银的流失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回顾古代史,可知白银最初主要为贵族和官僚阶级所使用,他们视白银为财富的象征,死后往往会将大量白银作为陪葬品埋入地下。
其中最为知名的例证便是慈禧太后,据记载,仅她一人的丧葬便耗费了惊人的150万两白银,远超其他帝王。
这些埋藏在地下的白银,有的可能被盗掘,有的则因岁月侵蚀而逐渐消失。
此外,历史的动荡亦加剧了白银的流失,明朝末期,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四川地区秘密埋藏了大量金银财宝,此事在后世引发了诸多猜测和传闻。
直至2016年,考古学家们在四川泸州彭山县江口发现了大量明代时期的白银,这一发现证实了张献忠藏银的传说,同时也揭示了明末战乱期间白银的流失状况。
这批出土的白银数量颇为庞大,包括300多枚五十两重的明代官锭及众多碎银,到了清朝晚期,慈禧太后的奢华生活达到了顶峰,她不惜耗费巨资来满足个人享受,单是丧葬费用便高达15万两白银。
自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在此背景之下,列强凭借武力逼迫中国政府签署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其中仅《辛丑条约》的庚子赔款便高达9.82亿两白银,这无疑成为外国掠夺中国财富的一大典型案例。
一系列的条约使得原本是白银输入国的中国转变为纯白银输出国,导致大量白银外流至海外。
1949年以后,新成立的政府大规模回收民间白银,用于国家建设。
至此,白银在中国社会中的流通几乎消失殆尽。
实际上,白银并未真正消失,只是以其他形式继续为人类服务,如电子产品中的导电银和医疗领域的硝酸银等。
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流通的悠久历史,充分体现了其在经济领域的举足轻重地位,随着历史的变迁,白银货币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冶炼和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白银产量大幅度提高,白银从稀有金属转变为普通商品,其货币属性逐渐减弱。
白银消逝的历史,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变迁。
我们不能仅仅将白银的消逝视为一段历史,更应该深入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经济变革与社会演变。
尽管白银已不再担任货币角色,但它依然以另一种形式服务于社会,例如银矿开采推动了我国西部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同时白银在工业生产和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白银的消逝是一段充满复杂性的历史。。
结语
白银流通历程揭示出,实力决定拥有珍宝的可能。
对于平民来说,遭受压迫难保财富;统治者若无强大国力,再多金银亦难以保护。
清王朝的衰落并非全然悲哀,这乃是历史必然,落后政体会被历史淘汰,在外来侵略下,大量本国资产外流,无疑是令人叹息之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05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