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行的退市规则,如果一家主板上市公司连续几年净利润为负,且其年营收不足3亿元,就将面临退市的风险。锦龙股份不仅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其年营收也连续两年低于3亿元的门槛,这使得其退市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锦龙股份的财务报告更是一片糟糕。自2021年起,该公司便开始录得亏损。2021年的亏损额为1.134亿元,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4.179亿元。尽管2023年亏损有所减少,为3.673亿元,但这依然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数字。而且,根据最新的财报,2024年第一季度,锦龙股份的亏损额进一步扩大到了1.011亿元。这种连续的财务亏损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整体运营和市场信心。
下跌,是最好的试金石。下跌意味着机会,上涨反而容易追在高点。大跌也是利好。现金能拿得住,持有现金的时间逐渐延长,是投资思想成熟的象征。仓位管理很重要,不要动不动就满仓,满仓比较被动,因为你心中就一个方向,会非常渴望上涨。而不满仓,则下跌也开心,又有机会低吸了。这样的操作,心态更好。
之前文章说过“计划你的操作,操作你的计划。按照策略来,亏也是对的,不按策略来,赚也是错的”。要按策略做,咱们要亏钱,也去亏策略该亏的钱。
如果你不按策略做,比如跌破均线没卖,最后涨回来了,就会有一种侥幸的开心;如果不按策略做,比如没跌破均线就卖出了,最后股价马上就转头向上,就会有后悔的情绪,然后就是乱动了,变成了无脑的追涨杀跌,造成大亏。
要想没情绪,就得守规矩,尽人事,听天命。这不仅是交易理念,更是我的态度。
经常有人抱怨,某某股票涨了多少点,我错过了多少钱。其实这是无知,或者说认知不够的表现。需要思考,这是你“本该拥有”的收益吗?每一笔投资收益的背后都有风险,没有哪一笔收益是“本该”归你的。你之所以没有赚到这笔收益,是因为你当时不敢承受风险。
以前我讨厌风险,因为害怕亏损;现在我喜欢风险,风险是赚钱的门槛,风险让这条路上没多少人抢食。前提是,我要合理的处理风险,能从风险中发现机会。
之所以觉得止损止盈很难,是因为没法接受卖错,总想卖完就大跌。但如果你刚卖出,股票就大涨,这种感觉比被套要痛苦数倍。止盈止损不难,难在人性。
我也买过地产和银行,也试错过保险,但付出一个止损就走了。这是卖“对”了的。卖“错”的更多,卖完就大涨的不在少数。
人性的弱点之一是:我们很难接受“我们错了”这个事实。
哪怕某件事与我们的认知不同,我们也不会认错,而是去找各种借口。我们看到的,记住的,接受的,绝大多数都是我们早已认同的东西。
比如对某件事,有A和B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而你是支持A观点的,然后你就会发现,支持A观点的文章好多啊,都很有道理。而支持B观点的文章很少,看着就烦,想赶紧把它拉黑。
类似的体验,股民应该都有过。当你重仓持有某股票后,总想到处找看多的文章,对看空的文章很反感。
怎么办?
偏执的根本,是屁股决定脑袋。观点只为立场发声,立场只为利益服务。没有永恒的对错,只有永恒的利益。
想要改变脑袋中的偏执,就必须先移动屁股。
比如,原来你觉得光伏不就是骗补贴的吗?这种垃圾公司怎么能跟中国平安、万科这样的白马相提并论呢?然后你死抱着平安万科,眼睁睁看着光伏大涨。
当我们原来瞧不上的东西,后来的发展比预期的好,就要警惕了。曾经我们眼中的垃圾股,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现超期,就说明我们的认知有局限,该花时间去研究了。
最简单的方法是,先投入少量的钱,只有真金白银买了,才会移动屁股。
没有仓位,大脑就还是偏执的,总是希望它赶紧跌。有仓位了,哪怕很轻的仓位,都会让我们放下偏执,走出舒适区,去寻找看多的原因。
这叫移动屁股大法。
能做到放下偏执与傲慢,是一种巨大的竞争优势。只有经历过迷茫、困惑、质疑、再质疑、自我推翻,才能成就真正严谨、缜密的思考。
你只有接受“卖错”,就能获得“卖对”。只要你对操作还有情绪,比如后悔、兴奋,就说明对策略认知不够,还不成熟。
真实的交易,是非常无聊的,该买就买,该卖就卖,单次盈亏无法确定,多次后盈亏是定数,没有惊喜,也没有后悔。我们只是在做该做的事,赚该赚的钱。
每个人到市场来,都要交学费,都要走弯路。我给大家分享的,都是我走了很多弯路后,获得的宝贵经验。每个词,每句话都是钱换来的。所以,哪怕你看再多的文章,再多的书,最后的路还需要自己走。一切都是必经之路。深刻认识到赚认知范围内的钱。认知不到位,凭运气赚到,会凭实力还回去。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会空仓的是祖师爷。这句话没错,背后的深意说的是认知的程度。
华尔街有句谚语:“隧道尽头的光亮未必是出口,反而有可能是迎面而来的火车灯光。” 短期不能盲目乐观。但长期来说,你必须是个乐天派,必须看到机会愿意尝试,才可能做出一番事来。
今天就到这里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0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