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陈黎明
年轻人在浙江省非遗馆学包粽子。潮新闻记者 吕之遥 摄
6月10日,在省非遗馆,不少参观者争相体验“越竹斋”竹纸制造技艺。捣浆、捞晾、烘干、拓印……大家探索着古法造纸的奥秘。
6月7日至14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开启了为期一周的非遗盛宴,包括展陈、展演、讲座、市集等。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和体验活动,吸引不少年轻群体参与。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青少年群体关注非遗,亲近非遗。年轻群体为非遗保护传承带来了更多新鲜血液。
非遗表达更青春
走进省非遗馆负一楼的“生生不息大运河——浙江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漫步展厅长廊,水蓝色调和水纹效果投影,让人仿佛置身大运河畔。扎染、镂雕彩绘扇、剪纸等非遗项目,书签等文创产品,以及套印盖章体验,引来众多年轻人争相打卡。
“展览和活动都很丰富,很多展品和体验活动特别符合我们年轻人的口味。”在展厅,两位女生告诉记者。
年轻化的表达是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向。茶食、姜糖、粽子……在省非遗馆“江南食单寻知味——非遗美食体验端午季”非遗集市,古老的美味配以新潮的包装元素,引来一众年轻人围观、品尝。
年轻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丰富着非遗的形象和意涵。乖巧“站岗”的小狗、仿佛受了天大委屈的陶俑……在网络“二创”盛行的今天,严肃高冷的文物在社交媒体上变了“画风”,它们或呆萌可爱、或搞笑戏谑、或时空穿越……这些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古老”物件,而是更富情感诉求的载体。
我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6项。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为年轻群体带来了更加多元的体验和选择。
随着“国潮”的兴起,传统非遗项目走向更多年轻人,其年轻态的表达,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据统计,省非遗馆接待的参观体验者中,0至16岁的人群最多,占比近三成。
年轻人走近非遗
“出了城,过了关,但只见山上的樵夫把柴担……”
在省非遗馆,每天14时30分至15时30分,2024传统戏剧展演杭州专场准时与大家见面。台上婺剧、滑稽小戏、杭剧现代小戏次第上演,台下座无虚席,其中有不少年轻面孔。
来自武汉的90后小谭便是其中之一。最近休假,小谭来杭州游玩。“今天来非遗馆看展,正好遇到越剧展演。”小谭告诉记者,传统戏曲的沉浸式表演是最吸引她的元素,“这两年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有很多优秀成分,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
据了解,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省非遗馆每天都会安排一场传统戏剧展演,重点推出传统曲牌词牌复排精品节目,旨在让戏剧回归当代生活,让更多年轻人喜爱传统戏剧。
在上虞,“青春之城·文艺赋美”越剧团队向游客进行专场演出;在嵊泗,非遗进校园主题周举行;在金华,第五届“婺风遗韵·少年非遗说”大赛组织全市200名选手,现场讲述民间文学、举办传统戏剧类非遗故事讲述比赛……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83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不少都是为青少年群体量身定制。
“很多青少年在非遗馆体验一些非遗项目后,认识发生了改变,感受到了非遗不仅是古老的还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省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姜丽华说。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从认识到关注,从关注到参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非遗的传承保护利用中。
作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之一,“江南食单寻知味——非遗美食体验端午季”非遗集市上,萧山萝卜干、上泗土烧、五芳斋粽子等传统美食及制作技艺展陈,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赏、品尝。
王泰和萝卜干品牌主理人傅凯莉热情地招呼往来观众品尝酱菜。傅凯莉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加入家族企业后,她逐渐意识到有必要加强非遗小吃品牌建设。从2022年开始,傅凯莉和团队成员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讲好非遗发展历程,设计更加符合年轻消费者审美的包装……一套操作下来,小小一瓶酱菜,深得年轻人青睐。
更多的年轻群体正加入守护“老手艺”的队伍。如今,每当夜幕降临,走在衢州古城水亭门历史街区,就会听到《牡丹亭》《对花枪》等传统戏曲以及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演奏,参加演出的演员均来自衢州西安高腔传习所。西安高腔传习所传承保护部主任陈圣丽告诉记者,传习所目前有演职人员65人,超过一半为90后、00后。
据了解,我省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6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41人,其中有不少80后、90后甚至00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0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