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为何走极端? 建国初毛主席曾对他做出8字评价, 指出根本原因

追梦的年2024-03-11 23:06:16  136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简单的话,可以概括陈光的一生。

原本他是中央嫡系部队的重要将领,一度被当成林总的接班人,然而备受重视的他,却因为性格,接连跟毛主席、林总、叶帅都闹过不快;

最终也因为性格,走向了极端,着实让人唏嘘。林总虽然跟他吵过,但后来还是公正地评价了一句:以陈光的资历和战功,如果没有犯下重大错误,大将是没什么问题的。

其实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毛主席曾用8个字点出他的性格问题,奈何陈光没有听进去啊。

陈光早期的履历,那是相当地耀眼,井冈山时期他就已是连长,后来贡献一直都很突出,是“双一”著名战将。

西安事变后,林总调任为红军大学校长,陈光接任为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1938年3月初林总南下吕梁地区的途中被哨兵误伤,陈光接任为115师代师长。

从这两个职务就能看得出来,中央的确是将他当成第二个林总来培养的。至于他后来没发展好的原因,主要跟115师在山东的一系列事情有关。

1939年5月的陆房突围战,陈光作为代师长,接连犯下多个错误:战前侦察部队明明察觉到了日军的动向,陈光却认为只是凑巧路过,未引起重视,错过最佳突围时机;

辗转突围之时,由于遭到日军炮击,机关大队被骡子、马匹冲乱,陈光在这关键时刻没能站出来稳定局势,反而因气急攻心晕过去了;

战斗陷入胶着后,陈光没在司令部坐镇,反而跑到前线去指挥,整整6个小时未下达任何统筹指令。

此战115师牺牲350多人,大部分都是走过长征的老红军,那都是革命开枝散叶的种子啊,这损失太过惨重。

陈光作为最高指挥者,没能做好有效的应对(政委罗荣桓在东汶宁支队指导工作,未在陆房),最危急时都未在中枢统一协调,所以115师全体指战员对陈光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如果山东只有一支人民军队,那陈光还是可以通过后续的对日胜利来证明自己。然而这时八路军在山东不仅仅有115师,还有本土武装山东纵队,偏偏还是强枝弱干的状态。

115师入鲁时人数在8000左右,但此时山东纵队已经拥有25个团、2万余人的正规军事力量,另还有1万多民兵。

山东纵队是由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多支本地武装发展而来的,与115师一样,都是受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互相并不统属。

如此一来,总部常常会拿两支部队来做比较,115师本是主力,发展速度还不如地方武装,就容易招来批评。

同一地区存在着两支并行的部队,始终不是好事,总部为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成立了第一纵队来统筹,该纵队司令员是徐向前,政委是朱瑞。

徐帅有着极高的威望,他到达山东后,各部都听他的话,当时国民党都将山东的八路军称为“徐向前部”。只是,115师一直还是相对独立的存在。

所以1940年6月1日,徐帅做了件很敏感的事——与朱瑞、黎玉联名致电中共,建议115师归八路军第一纵队建制,以徐向前为115师师长,陈光为副师长,罗荣桓为政委。

6天后,中央给出回复,让徐帅返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筹备工作。他一走,时任山东分局书记和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的朱瑞就成山东的核心,可朱瑞跟115师还是搞不来。

1940年的9、10月间,115师在桃峪举行高干会议,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负责主持,朱瑞等山东分局的领导也有出席。

在会议上,朱瑞严厉批评了陈光、罗荣桓“工作除卫生外无甚进步,需要前面有人拽、后面有人推”,他开了头后,别的山东分局干部也纷纷发言,陈、罗非常难堪。

这是山东内部矛盾的公开化,后来中央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尝试让朱瑞负责组织工作,罗荣桓负责军事工作,但还是没能彻底化解。

最终毛主席点名罗荣桓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15师师长兼政委、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分局书记等多项要职,实行一元化领导,情况才好转。陈光、朱瑞等人纷纷被调回延安。

在延安期间,陈光还参加了七大,按照票数,他本来能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但毛主席看到名单时,发现出自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太多了,就做主划掉了陈光的名字,跟陈光一起被划掉的还有李井泉。

在主席看来,这两人一个从井冈山走出来的(陈光),一个曾是自己的秘书(李井泉),属于自己人,所以做出点适当的“牺牲”也应该。

这种心理就像家中请客,如果凳子不够用,家长往往会让自家人站起来吃,把凳子留给客人。主席恩怨分明,在‘名’上让陈、李吃了点亏,肯定会在‘实’上补回来。

只是能否理解这深层的含义,就要看个人的心态了。

李井泉是默不作声,陈光的反应却非常大,他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激动,逢人就出声抱怨,还写信给主席列举出自己的贡献,言语间都表明这样的对待不公。

甚至陈光还做出一件非常不理智的事,当着很多人的面质问毛主席:我是不是哪里对不起你?旁人本想跟他理论,被主席阻止。

后来毛主席给陈光回信,肯定了他以往做出的成绩,说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单独讨论人选的问题。

之所以不在人前讨论,是因为“七大要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相信你能够致力于开好这次大会”。

其实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名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党内地位,并不能代表所有,陈光作为一名前线将领,对这种事情太过计较,有些舍本逐末。

主席倒没有对他进行打压,解放战争初期陈光还是率兵打了仗的,只是因为电台事件,他跟林总有些不愉快,就逐渐被调到后方。

四野大军南下时,陈光也随部行动,新中国成立不久担任了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可此时陈光做的一些事情引来了麻烦。

广州紧邻港澳及海外,是对外的重要窗口,所以中央明确规定了在当地开展工作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高度的纪律。

然而陈光却未经上级同意,私自将湖南宜章老家的烈士子弟和知识青年招募到广州,办起了军事训练班,并且还派遣了一些人去香港活动。

虽然说陈光本意是好的,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烈士子女的生活问题,但此事非常敏感,往大了说有招募私兵之嫌。

时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叶帅,就来规劝陈光改正问题。然而陈光认为自己所做是正确的,没说几句二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终不欢而散。

如果陈光承认错误,很可能写份检讨,日后改正就过去了,但他偏偏要用最刚的方式要应对,最终也就迎来了最坏的局面。

1950年7月,组织经过慎重考虑,将陈光隔离审查,撤销一切职务。毕竟是老井冈,毛主席对陈光还是有感情的,特意托人转交一封信给他,让他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里面有八个字评价他的性格“自大自负、不求进步”,主席希望他能改掉这些毛病。

其实有不少干部后来都有过隔离审查的经历,只要承认错误、改正过来,大部分都能得到平反。陈光如果听从毛主席的话,至少不会有那么悲惨的结局。

但,他的性格决定了选择,他固执地认为是有人在害自己、不认可组织的惩罚,最终在1954年6月7日,用一把火走了极端。

这个消息传回中央,毛主席神情都无比凝重,良久才叹出一口气。有很多领导人都觉得,陈光的性格太刚烈了。

毛主席的那八个字指出他走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可惜他没听进去也没选择改,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5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