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仙童公司、VCD大战: 如何理解无序与创新?

慧颜苏苏2024-06-05 20:17:33  95

技术和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走向有序,走向更高的精度,不断发展。技术自会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资本”是一个中性概念,无论国有资本还是非国有资本,都是一种生产要素。不过现在谈到资本,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无序扩张。这种联想之下,无形地把资本无序扩张的外延扩大了。很多看似无序,却内在有序的扩张,也被包含了进去。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回顾历史,中国市场上出现过一次著名的“无序扩张”。

一、VCD大战

1992年,姜万勐在美国参加展会时,看到美籍华人孙燕生展示的一项MPEG解压技术。这项技术发明于1988年,是基于CD的视频和音频标准。当时发达国家处于LD替换录像机的阶段,所以,这项技术没有引起重视。

姜万勐看到了这项技术的潜力,回国后,他和孙燕生一起创建了万燕公司,开始制造VCD。当年万燕广告的主角,就是葛优。

此时的中国,正在大量引入录像机生产线。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在中国快速普及。录像机也成为一种高端家电,它可以录下电视节目,可以租录像带观看。录像机的生产技术很高,市场上基本是日本产品。中国也逐步出现了一些企业开始生产录像机。

之前,中国的电视机行业出现过“混乱”的价格战,所以,为了避免价格战,避免市场无序,主管部门决定,把全国九家录像机定点企业联合在一起,组建成一座大型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录像机龙头企业。

1992年,国内九家录像机厂共出资20亿元,成立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到了1994年4月,华录开始量产,6月,华录与日本松下合资成立了华录松下公司,各出资240亿日元。但美好的前景被VCD的出现打乱了。

VCD推出后,立刻横扫市场。当时的LD影碟机要近万元,一张碟片4、5百元。VCD只要数千元,后来更是低到几百元。虽然画质差一些,但对中国人的钱包来说很合适。

1994年,万燕销出2万台,独霸VCD天下。但取得初期的成功后,万燕的战略太过激进。首先,前期投入太大,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4000多元。其次,万燕为解决内容,收购出版社,出版影片。但当时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缺乏完善的风投体系去支撑,万燕的长期战略。

与此同时,由于VCD整机组装技术简单,珠三角的小电子厂遍地开花。最终,在大量廉价产品,以及盗版VCD的冲击下,万燕在发明VCD三年后,市场份额从100%降到2%,直至被美菱集团兼并。

万燕倒下了,但VCD群雄并起。

到了1996年,中国市场上大约有600家企业在生产VCD,其中头部有50家,包括爱多、新科、万利达、先科、小霸王、步步高,也有一些外国品牌如三星。中小品牌大约200家,其他都是作坊式小厂。这些厂家总的生产能力达到一年1200万台左右。

随后就是惨烈的价格战。

爱多VCD在1996年下半年率先降价。爱多总经理胡志标,看准了市场上有很多不具备规模性的小厂,缺乏技术能力,没有售后服务,成本管理高,开始发动价格战。1997年,爱多大幅度降价,新科、万利达等大品牌跟进。用现在的话来说,其实就是资本烧钱:拿央视标王、打价格战。激烈的竞争中,无数品牌倒下了。

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VCD厂家试图搞过自己的标志,那就是超级VCD。但是,当时中国的技术条件、市场条件都不成熟,那些大量投入其中的品牌,都死掉了。最终还是DVD取代了VCD。

当年的这场VCD大战,很多人还有清晰记忆,以计划经济的视角来看,这是明显的混乱与浪费。但实际上,正是从这场无序中,中国的电子产业,演化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VCD大战、超级VCD大战,可以说是中国电子产业市场化的开端。它带动了产业链发展,锻炼了人才,提升了行业集中度。接下来,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绕过了精密的机械设备,生产的MP3把日本的磁带随身听、CD随身听、MD随身听,彻底打出了市场。直到苹果的ipod出现,才在正版保护体系下,逐渐替代了MP3随身听。

更重要的是,VCD大战,打造了成熟的产业生态,富士康这样的巨头才能在中国落地,带来技术,培养人才,然后,才有华为、小米成长的土壤。

二、无序是市场的特征与成本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在一次研讨会上说:“现在,有两个相关的说法:“资本无序扩张”和“民企大显身手”。这两句话似乎有很大区别:资本的无序扩张被视为负面评价,而民营企业的大显身手则是正面的。然而,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只要合法合规,所谓的无序扩张和大显身手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陈钊还说:“如果企业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序的、可预见的,那么这家企业可能缺乏竞争力。正是由于原始的利润动机,企业尝试探索未曾涉足过的领域,走上未曾踏足的道路,这才是创新。这种行为看起来似乎既是无序扩张,又是蓬勃发展的。”

从VCD大战不难看出,在市场经济中,无序和大显身手,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实际上,“从混乱走向有序”,正是商业、技术演化的自身逻辑。

市场的本质,是分散知识,各自为政,但却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进行。需要强调的是,这张手并非没有成本。某种程度上,市场的混乱、价格战、倒闭,都是必然的,必要的。企业兴衰,不是阻碍,而是行业发展的成本,是市场经济的成本。

市场经济的成本是显性的。资本烧钱,每天亏损以亿计算;激烈的价格战;企业亏损倒闭。这都是群众看得见的现象。这些显性的浪费与无效,往往会让公众产生感性的认知:市场竞争太浪费了,行业发展出现无序扩张了。

于是,很多人想转向设计,理论上,设计之下的一切都井井有条。苏联、中国的计划经济的基础,就是物质产品平衡表。平衡意味着一切有序,大家朝着提升社会总福利的方向一起努力,没有竞争带来的浪费,最多适度竞争一下,以和为贵。

但是,计划经济的浪费是在暗处的,公众看不到。最终,计划经济会一步步消耗社会财富、减慢社会生产率,直到最后经济维持不下去。

其实,市场的无序,虽然看起来乱,但其实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所谓自组织,是一个热力学概念,它混乱自然会生出有序,混乱之中,会产生生命。技术和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走向有序,走向更高的精度、更高的能级,不断发展。市场之中,技术自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比如最初制造的无人机只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娱乐需求,类似玩具。后来,发现有喷洒农药等需求市场规模巨大,因此行业开始生产更高端、技术要求更高的工业级无人机。现在,又发现了军事用途。从消费级向工业级,再到军事,这就是一个完全自发的产业升级过程。技术会自己找到出路。

另一个例子是AI。AI离不开英伟达的芯片。从1993年成立以来,英伟达用了30年的时间才将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从1万亿到2万亿,英伟达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在这30年间,英伟达其实主要在做一件事:让游戏画面更好。大量宝贵的工程师,为游戏画面更好,殚精竭虑,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和无序?

但技术自会找到自己的出路,游戏技术找到了自己的出路——AI。

所以,培育上游产业链基础至关重要。一旦上游产业链基础得到培育,潜在的下游市场就会崛起。如果你觉得芯片是上游,其实你的想法错了,游戏才是上游。游戏的上游,又是芯片,有了计算机才有游戏。所以,实际上没人能确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上游,什么是有价值的上游。

无序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在失衡中,为下一周期做好准备。无序扩张中造成的浪费,那些闲置下来的设备,暂时失去工作机会的工程师、熟练的技术工人,都是下一轮产业萌芽的最好肥料——最肥沃的土壤,本来就是那些死亡的植物、动物的躯体滋养出来的。这就像VCD大战为中国电子产业留下了沃土。

三、企业家才能把握无序

无序的本质,就是超出了政策选择的能力,依靠市场自发找到出路。现在有种说法,“点科技树”,但科技树不是主观“点选”出来的,而是在无序中自组织演化出来的。这就像生命,是在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演化出来的。当然,就如同生命基因演化自身,需要一个载体——生物,更准确地说,生物本能。同样的,技术发展自身,也需要一个载体,那就是市场、企业家。

因为,只有会破产者才能探索这种无序,才能创新。

黄仁勋曾说,“英伟达在过去20年,几度在破产边缘,几次股价跌破1美元,对痛苦的承受力,是关键的人生财富。”

黄仁勋一直有一个信念:未来的时代,一定是个加速运算的时代;GPU必将替代CPU。但他并没有证据。

他说:“我用漫长10年时间投资未来;但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我带着英伟达所有人上路;但根本没有市场存在的证据;非常,非常具有挑战性。我经常用一个词:未来成功早期指标”。最终,他成功了,从早期无数显卡品牌的混乱中,最终找到了一条道路通向并行运算,通向AI。

Intel总裁格鲁夫相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2012年,马斯克曾回忆起12年前,几度在破产边缘挣扎的岁月,恍如一场漫长的梦,“那一刻,我一无所有,失去了所有的东西,10年婚姻,三个公司都快完蛋了。”12年后,2012年1月,特斯拉股价冲破854美元,马斯克,以2090亿美元身价,超越贝佐斯,成为世界首富。

为什么只有企业家才能是技术发展的载体,才能从无序中找到有序?

企业家的特征,就是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创新付出金钱上的代价,亏损或盈利。只有自己承担风险,获得利润,才会在面对风险与成功时,最大化地激发一个人的勤奋、判断、勇气。相比之下,计划永远是多目标的,厌恶风险的,而且,有无限的支付能力。

四、仙童的故事

整个IT行业,最初也是在无序中产生的。

1955年,“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博士离开贝尔实验室,成立了自己的肖克利实验室。8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陆续加入实验室。但很快,因为肖克利管理风格,他们都从实验室辞职。这就是著名的“硅谷八叛逆”。

“八叛逆”找到了一家纽约的摄影器材公司来支持他们创业,这是全球第一家由风投形式创办的半导体公司。这家公司名称为Fairchild,意译为“仙童”。

在仙童公司,他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来制造晶体管。首先把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杂质扩散到高纯度硅片上,然而在掩模上绘好晶体管结构,用照相制版的方法缩小,将结构显影在硅片表面氧化层,再用光刻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这就是最初的光刻。

后来,这八人也先后离开仙童公司,自己创业。

脱离仙童半导体创办公司者之中,查尔斯?斯波克(C.Sporck)来到国民半导体公司(NSC)担任CEO,使它从一家亏损企业快速成长为全球第6大半导体厂商。

杰里?桑德斯(J. Sanders),1969年,带着7位仙童员工创办高级微型仪器公司(AMD)。

1968年,诺依斯和摩尔,也带着葛罗夫(A. Grove)脱离仙童公司自立门户,创办了Inte。

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写道:“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正如苹果公司乔布斯形象比喻的那样:“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硅谷的发展,不是有计划的,而是在冒险、激情、偏执,甚至贪婪中,无序地成长的。所有的市场都是类似的。回顾过去30年,VCD大战之后,有着同样的脉络。

在VCD大战中,段永平在1990年创立步步高,打造了“小霸王学习机”。步步高在竞争中落后了,但就像仙童公司,开枝散叶,段永平有五个“徒弟”。OPPO掌门人陈明永,vivo掌门人沈炜,后来,还有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小天才CEO金志江,极兔快递创始人李杰。

无序的VCD大战,余荫至今延绵不绝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这三十年间,虽然基于中国自身的情况,中国没有办法复制从“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到AMD、Intel这样的“技术、市场从混乱走向有序”的技术爆发过程。但今日的中国的技术生态已然不同了,假以时日,比如从2010年到2040年,2020-2050这三十年间,中国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硅谷仙童公司这样“从混乱走向有序”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已经出现了,但现在没人知道到底是哪一家,只有等待市场中它慢慢地演化出来。这就像1960年的仙童,只是一家生产照相机和电子设备的公司,启动资金,也仅仅只有3600美元,没人知道它后来的发展,但一个技术时代就从此开启了。

理解无序,才能真正理解技术创新过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181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