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授衔活动。
在一千多名开国将帅中,四野出身的高级将领最多,上将有18人,大将有黄克诚、谭政、萧劲光三位。
而一野的将领相比与其他几支野战军却是最少,上将只有5位,大将只有许光达一位。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曾经作为一野司令的彭德怀,此时已经是中国军队中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神”。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为何带不出多少名将。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三野司令员的陈毅曾道出实情!
那么,陈毅究竟说了什么,是否属实?彭德怀所指挥的一野,高级将领少的真正原因又都有哪些?
西北战场的特殊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一野相比于其他几支野战军的特殊性。
在解放战争时期,全国的解放军被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
当时,第一野战军司令兼政委是彭德怀,二野司令是刘伯承,三野司令是陈毅,四野司令是林彪,华北军区部队司令为聂荣臻。
一野相比于其他几个野战军,在组织形式上与其他几支野战军有所不同。
二野是晋冀鲁豫军区、中央局在内的几位一体指挥机构。
华北野战军是与晋察冀军区、华北局一体的。
三野与华东军区、华东局,四野是东北军区和东北局是一个整体。
就彭德怀的一野是个例外,直属于中央的作战部队。
一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西北军都属于中央直属领导,这样在考虑作战计划上,毛主席更多的会把西北野战军的任务放在全局方面,就有了更多的牺牲和干预。
一直到1949年6月以后,中央才组建了新的西北局,但当时解放战争已经到了末尾,能够担负的作战任务也相应地变少,一野的将士们自然也就少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其次,一野负责的西北战场十分艰苦,当时西北战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面积高达3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回、藏、蒙古等高达20多个少数民族,相比于打仗,当时西北野战军迫在眉睫的就是民族问题的处理。
一野的作战环境和物资调配相比于其他部队少的可怜,面对的却是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胡宗南部队和凶悍的马家军。
当时陕甘宁边区仅有150万人口,生活的关中土地如同伸出去的一条腿,一边是沙漠,一边是黄河,能耕种的土地十分有限,这样的环境想要供应大量军队显然是不可能的。
解放战争开打几个月后,一野部队的粮食就没有了,而此时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却高达10∶1.
一野的战士们在这种环境下作战,伤亡情况相比于其他几个野战军的伤亡人数要高出一大截。
根据统计,一野仅团以上的干部在解放战争中就损失了192人,其中在1947年和1948年的伤亡占八成。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部队的整体战力问题,当时中央军委能调配的主要兵员都给了其他几个野战军。
陕甘地区的人口本就稀少,彭德怀想要为一野补充兵力,就只能把注意力放在“俘虏兵”身上。
在西北战场,改造“解放兵”的数量是几大野战军中的第一,到战争后期占到了60%,甚至是80%。
俘虏兵相比于那些红军、八路军这样的老战士,无论是战斗力还是信仰的坚固程度都是参差不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野的战斗力。
一野所面临的困境,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烂熟于心,因此在解放战争中把彭德怀的作战任务定位为拖住胡宗南军事集团,牵制住敌人不进入华北和中原战场。
胡宗南作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军上下都是美械装备,号称“王牌”。
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一开始没把胡宗南调往其他战场,也是计划将其当作战略预备队来用。
毛主席看穿了蒋介石心思,就打出了一张“对对胡”,派出彭德怀主持西北战局,用极少的兵力拖住这支战略预备队,为全国其他几个大战场争取胜算。
这一点从西北没有发生辽沈、平津、淮海这样的战略决战上就能看出来。
另外,陕北是中国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毛主席等一众高级领导人都留在了西北战场,彭德怀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也要时时刻刻关注着他们的安危。
比如沙家店战役的时候,胡宗南的部队距离毛主席的位置十分近,直接分两路杀了过去,要不是彭德怀指挥部队坚守作战,后果难以预料。
陈毅道出实情
虽然彭德怀的一野相比于林彪、粟裕的四野和三野打的仗小了很多,但为战争全局的胜利提供的价值却并不小。
一野一开始只有两万多人,对敌22万人,我们没有坦克大炮飞机,就连枪都是旧的,一部分战士甚至还拿着冷兵器。
打榆林的时候,一野打了两次都没有打下来,原因就在于装备上。
第一次打榆林凌霄塔,战士们从晋西找过来一门小口径野炮,炮弹仅有20发。
一炮轰过去,凌霄塔只是掉了一层皮,主体结构毫无损伤。
战士们不信邪,一口气把20发炮弹全炸了过去,可是最后的结果还是一样的,凌霄塔完好无损。
后来中央筹备撰写一野战史的时候,有关人员还特别去榆林考察,想知道这一仗为什么这么难打。
榆林
经过调查才搞明白怎么回事,榆林那个地方没有生存条件,周边全是沙漠,没东西吃也没地方藏,没有重武器打开敌人的前线阵地,后面就只能困死和饿死在这个地方。
当时一野战士吃得十分寒酸,刚开始有粮食的时候大家吃小米,小米吃完了就吃黑豆,这东西在其他部队都是用来喂马的饲料。
而在保卫延安的时候,大家都是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候一天连一点粮食也吃不上。
打完沙店战役后,部队要过八一节,可全军上下都找不出来能过节的食物,战士们无奈只能上山打了几只野鸡,准备对付一下。
可是把野鸡拿到厨房,连一点盐也没有,只能到卫生部要了点氯化钠把野鸡炒了一下,才算好歹把八一节过完。
就是在这种缺人、缺装备、缺物资的条件下,一野还打出了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这种名列解放战争经典战役的战斗,一野战士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林彪的四野,还是陈毅、粟裕的三野都立下了旷世功绩。
可在这一段时间里,中央发往各战区的电报里,毛主席最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表扬彭德怀的一野,号召所有部队向他们学习。
毛主席的态度让陈毅产生了一丝疑惑,陈毅和粟裕的部队在苏中七战七捷,随后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
随便提溜出来一个,都不是一野部队能比的,为什么毛主席偏偏就抬高彭德怀的一野。
毛主席察觉到了陈毅的这点小情绪,就让他到陕北的时候,有时间去参加一下西北野战军的军事会议。
1947年夏秋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央就在同年底于陕西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十二月会议”。
作为华东军区的主要负责人,陈毅来到了米脂县参加会议。
陈毅
与会期间,陈毅特意到西北野战军会议室旁听,随后还到一野部队的驻地实地走访了一趟。
这才知道了毛主席表扬彭德怀一野的真实原因,一野实在是太苦了,部队战士已经有一年时间没见过白面,平常吃得东西,就是自己部队用来喂马的黑豆饲料。
很多战士连鞋都没有,平常就是拿点破布条裹在脚上,陕北穷,西北野战军更穷,穷的都打不起仗了,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应付胡宗南的几十万精良部队,保卫中央的安全。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之后,长江以北的战事基本平定。
毛主席才抽出足够的精力和物资补充一野的部队,但当时已经提出北平方式的作战方针。
“北平方式”讲究的是一手打,一手谈,再加上滞留西北的国民党将领也嗅到战争的走向,不少人已经计划起义,这就导致在战争后期,彭德怀的一野虽然兵强马壮,但已经没什么大仗可以打了。
一野的将士想要出头,立下功勋已经没有了太多机会。
除了一野所面对的西北战局的特殊性以外,一野高级将领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彭德怀在担任授衔工作的时候,主动将自己部下军衔往下压了。
彭老总本人的大公无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评级授衔的时候,彭德怀的侄子彭起超正在军校带职学习。
当时根据彭起超的年龄和革命贡献,评一个上尉军衔是理所应当的,但最后却只落了个中尉军衔。
彭起超看到和自己同年参军的战友都比自己的军衔高,心里有点不服气,就找军校领导问自己军衔比别人低的原因。
军校领导知道这件事后,只是笑了笑,让彭起超自己去找叔叔彭德怀,说这都是他的意思。
当时主持全军评级授衔工作的领导正是彭德怀,彭起超的军衔就是被他有意降低的。
彭起超听到军校领导这么说,心里十分想不通,作为自己的亲叔叔,不照顾自己就算了,怎么还往低了评。
彭起超觉得自己这是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就带着闷气去找叔叔彭德怀说理。
当彭德怀知道侄子是为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找自己后,瞪着眼睛发火道:“你是要官还是要革命?你来当兵是为了什么?”
彭起超解释说,当兵当然是为了革命,为了给父亲和伯伯报仇,可自己授个上尉军衔也是合理的事,为啥要压他。
彭德怀这才道出实情,他不仅是将自己亲属的军衔降低了,就连和自己参加平江起义,以及在西北的老部下这些人,所有人的军衔都往下压了。
彭起超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但心里对自己军衔被降低这件事还是有点不服气。
彭德怀最后说出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你亲眼看到过多少同志流血牺牲,这些人连最后的胜利都没看到就死了,更不用说戴牌牌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有什么理由为个人利益闹情绪?全军有那么多干部要授军衔,我只有牺牲你,才能服众。”
彭德怀大公无私,从平江起义上井冈山以后,在革命队伍中带出来的将领并不少。
这些老部下里,有一部分人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中都有着亮眼表现,但彭德怀从不搞“山头”,将他们都当做革命队伍中的一份子,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部下的要求更严格。
彭德怀经常教导大家,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革命工作中要向高标准看齐,他以身作则,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元帅军衔,可没有被毛主席批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一野将领的军衔比其他几个野战军将领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党史博览:《解放军高级将领评述西北战场》 袁志刚
党史博览:《彭德怀元帅的军事谋略》 夏明星
党史博览:《彭德怀对侄儿侄女的言传身教》 郑林华
党史博览:《解放军王牌军功勋榜之第一野战军》 欧阳青
中国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