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个月中旬(5月15日),工信部联合多部门发布公告称,将会在今年下半年继续推进“新能源下乡”政策,具体活动将会有以下三点:一是将“真金白银”的优惠直达消费者;二是选择口碑好、质量好、适应农村市场的车型;三是充换电服务、汽车金融、售后服务等要协同下乡。
可以说,今年国家对于“新能源政策下乡”政策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历史新高,不过从实际数据来看,新能源要想真正下乡依然任重而道远。
以中汽协的数据为例,2022年至2023年,中国农村电动车渗透率仅从4%提升到了17%,要知道,这两年国家在这方面投入资源的速度可大于此,而17%的渗透率距离城市30%的纯电渗透率来说,也有着不小的距离,更何况纸面数据无法代表产品实际在当地的销售情况,更无法反映消费者的实际体验。
那么,为何这新能源下乡政策搞了好几年,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呢?
起初人们是觉得,或许是新能源车卖得太贵,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不愿花钱消费,客观的经济条件限制了市场的发展。但这种论断的问题在于,抛开那些动辄几十万起步的高端新势力以外,其实有很多新能源汽车都卖得很便宜,比如类似宏光MINIEV这样的小微电动车。
所以很显然,新能源下乡受阻并非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乡镇居民对于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汽车产品,缺乏足够的“安全感”,越来越发达的自媒体传播更是加深了这种焦虑,诸如“电车爱起火”、“冬季续航暴跌”、“充电问题多”等刻板印象阻碍了大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热情。
虽说这些信息中不乏荒唐和片面的认知,但平心而论,就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用车环境来说,有些问题还真是有些突出。比如,充电桩普及不够,充电效率低的情况,的确是当下新能源产品的硬伤,别说乡镇农村这种新能源基础设施缺乏的地区,即便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也很难说,新能源车主不会遇到“充电”的烦恼。加之,下沉市场几万块的小微电动车,几乎不大可能,会获得“半固态电池”、“800V快充”这样的高端技术支持,所以“充电问题”自然也会变得更加严重。
其次从实际的消费需求来说,既然新能源汽车没有燃油车好用,乡镇农村也不存在限行、限牌的情况,不需要挂绿牌出行,那么为什么消费者要冒着“使用不便”的风险去购买保值率更低、保险更贵的新能源车呢?
所以,新能源车在农村卖不动,根本问题还是,产品本身的缺点和客观用车环境,无法打消消费者的顾虑,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购买理由。毕竟,乡镇用户没有义务去消化那些城市里消化不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也无法接受一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产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