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憨叔可怜,有机会一定要帮他找找家人啊!”
1964年,河南农民孙邦俊临终前,紧紧握着儿子的手嘱托道。
十八年前的1946年,这年秋天,太山庙镇的集市上来了一个奇怪的人。
这个人身材矮小,身上挂着破破烂烂的日本军服,状若痴傻,嘴里说着大家听不懂的日本话,还比画着要吃的。
这一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将近一年了,侵略者们也都撤出了中国。
而这个痴呆的日本兵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变成了这般模样,还留在了这里。
日军
侵略者犯下的罪行还历历在目,梁沟村的村民愤怒、不屑,有的人说:
“饿死他,饿死了这个作恶的日本鬼子!”
彼时路过此地的孙邦俊瞧见这幕,一时间动了恻隐之心。
随后他从怀里掏出了自己的午饭——两个窝窝头递给了这个日本兵。
之后孙邦俊正要离开时,日本兵却跪在地上握住了孙邦俊的裤腿痛哭不已。
就这样,这个无名无姓的日本兵住在了孙邦俊家里,成了孙邦俊家里娃娃们口中的“憨叔”,也由此开启了与老孙家之间的感人故事。
村里来了个鬼子
抗战胜利的喜悦已经弥漫了整个中国大地,伏牛山区的人民也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岁月。
1946年秋天,距离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弥漫在中华大地上的硝烟消散。
日军
这片曾经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也开始慢慢恢复生机。
当地人修缮房屋、开垦荒地、种植庄稼,用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
南召县太山庙镇的集市是附近几个村子的贸易集中地,附近村子的农民纷纷带着自己的货物来这里叫卖。
梁沟村的村民孙邦俊就是其中一员。
那天孙邦俊起了个大早,背着一篓山货,从梁沟村走了一个多钟头的崎岖山路才来到镇子上,打算换些散钱,以补贴家用。
临近中午时分,集市的一角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
孙邦俊好奇地凑了过去,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伏牛山区的人民,如同全国各地的人们一样,曾深受日本侵略者的荼毒。
上世纪农民(图源网络)
彼时孙邦俊心中对于日本兵恶行的痛恨,并不亚于任何一个人。
原本,当这个日本兵无助地向自己乞求食物时,他只是想给这个日本兵一点食物,然后打发他离开。
然而,当他看到这个日本兵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时,他的内心却开始动摇。
他想到,这个日本兵也是一条生命,一个同样有着喜怒哀乐、渴望生存的生命。
虽然他曾经是侵略者,但现在他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无依无靠,无家可归。
此时孙邦俊的心中充满了矛盾。
他既痛恨日本兵曾经的罪行,又无法对眼前的这个生命置之不理。
他想,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的存在,这个日本兵或许会在自己的国家过着平凡而安稳的生活,有着温暖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
上世纪农村(图源网络)
可这一切,都被战争摧毁了。
孙邦俊深吸了一口气,他扶起日本兵,轻轻拍去他身上的尘土。
随后他背起自己的背篓,决定将这个日本兵带回家中。
如果没有人帮助他,他很可能无法熬过这个冬天。
孙邦俊带着日本兵回到了家中,妻子和乡亲都对他的行为不理解。
可是慢慢地,孙邦俊的坚定和善良让周围人开始慢慢接纳了这个日本兵。
这一住,就是四十七年。
起初乡亲们称呼他为“老日”,在之后的日子里“老日”还帮着村子里干农活。
上世纪农民(图源网络)
慢慢地,村民们发现这个日本兵痴痴傻傻并没有威胁,还给他起了一个日本名字“小门野郎”。
这个名字仿佛成了在这个村子里的新身份,“老日”开始融入梁沟村,村集体也帮他上了户口,成为村子里的正式一员。
甚至后来村里分配土地和物资时,也都有“老日”的一份。
而在孙邦俊家里,孩子们都叫日本兵“憨叔”,他们并没有因为他是日本人而欺负他,反而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咋活呢?”
后来,日本兵得了偏瘫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
哪怕这样孙邦俊一家也没有抛弃他,为他端茶送水、擦洗身体、更换衣物。
他们不仅悉心照料他的日常生活,还四处奔波凑钱为他治病。
为了救治“老日”,孙邦俊欠下了几百元的债务。
要知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几百元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给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上世纪农民(图源网络)
这时候,邻居实在看不下去了,纷纷劝说孙邦俊把这个日本兵赶出去,让他自生自灭,犯不着为了一个日本人把自己家搞得这么困难。
然而,孙邦俊却坚定地摇了摇头,只说了一句话:“把他赶出去,他咋活呢?”
就是这样一份善良和坚韧,让孙邦俊一家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这份责任。
孙邦俊从未后悔过,孙家人也没有后悔过,他们将“老日”看作了自己家庭的一分子,善良的他们做不到眼睁睁地看着眼前这条鲜活的生命受苦。
在孙家人的精心照料下,“老日”的偏瘫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仅可以下地行走,还能帮孙邦俊做一些简单的农活。
60年代初,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席卷了全国。
上世纪农民(图源网络)
粮食短缺,孙邦俊一家陷入了绝境,因为长期吃不饱饭,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双脚浮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老日”却靠着孙邦俊一家挖回来的野菜树皮,一口一口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在特殊时期,因为“老日”的原因,孙邦俊一家也吃了不少苦头。
1961年,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但因为家里有个日本人,导致政审环节未能通过,他也因此被迫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不仅如此,因为“老日”的存在,孙邦俊一家还受到了来自周围人的迫害与孤立。
上世纪农民(图源网络)
孙邦俊的儿子也因此找不到媳妇,附近十里八乡的女孩们没有一个愿意嫁到孙家来。
1964年,孙邦俊在弥留之际,紧紧握着儿子的手,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
“儿啊,如果将来有机会,你一定要帮助‘老日’回国,找到他的家人。人总是要归根的啊。”
或许在孙邦俊的眼中,“老日”是一个需要关爱和尊重的生命。
孙邦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的善良与包容。
再后来,有一位叫王成香的姑娘经过媒人介绍,选择了孙保杰。
在王成香看来,孙家人是善良淳朴的,他们既然能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好,对自己肯定也不会坏。
王成香跟孙保杰结婚以后,也承担起了照顾“老日”的责任,“老日”喜欢抽烟,王成香就给老日搓烟叶。
中间“老日”因为关节炎卧床一段时间,也是王成香照顾的他。
治疗场景(图源网络)
一段时间里,“老日”还因为关节炎卧床不起,饱受病痛折磨,王成香和孙保杰夫妇看了心里十分难受。
之后两人不仅出钱给他治疗,还四处找偏方,一直到“老日”好起来。
帮“老日”万里寻亲
后来孙保杰夫妇一直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铭记在心,试图通过外交渠道、民间组织等各种途径找寻找机会帮“老日”回国。
他们不遗余力地写信,光送出去的信件就有一百多封。
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对父亲的承诺,更是对一个流浪异国他乡的孤独灵魂的关爱与呵护。
1972年,中日两国建交的消息传来。
孙保杰夫妇得知后,非常高兴。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帮助“老日”寻找他在日本的家人,让他重返故土。
之后他们四处打听消息,联系各种机构和人士,希望能为“老日”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石田东四郎
但受限于种种因素,始终未能如愿。
然而,他们并未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帮助“老日”寻找亲人的决心。
直到1991年,事情出现了转机。
当时一个日本访问团来到了河南,孙保杰将此事原原本本告诉了访问团,并请求他们一定要帮忙寻找这个可怜的日本兵的家人。
访问团在听到孙保杰的叙述后,深感震撼,几乎不能相信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家庭竟然收留一名素不相识的日本人达四十年之久。
访问团大为感动,表示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寻找这个日本兵的家人。
回国之后,他们立即与国内的相关机构取得了联系,详细描述了孙保杰所讲述的故事,并在报刊媒体上刊登了日本兵的寻人启事。
不久之后,日本方面传来了好消息。
经过多方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日本兵的家人。
一开始是一个叫津田康道的侵华日兵认出了“老日”,津田康道原本是“老日”的上司,1942年他们跟随部队来到中国参加侵华战争,他一直以为“老日”早就已经阵亡了。
石田东四郎
1992年津田康道跟随访问团来到中国,专程来到孙保杰家中。
当看到“老日”时,津田康道大声喊出了“老日”的名字,石田东四郎。
可“老日”则一脸茫然,显然早已经把前半生的记忆丢掉了。
津田康道确信“老日”就是自己曾经的下属石田东四郎,辗转之下,津田康道联系上了“老日”在家乡秋田县增田町的弟弟,石田小十郎。
石田小十郎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难以置信已经“去世”四十年的哥哥竟然还活着。
为了保险起见,他请求中国政府将梁沟村“老日”的血液送到日本,与他进行亲子鉴定。
1993年农历新年,石田小十郎和“老日”的鉴定报告出来了。
鉴定结果表明两人有血缘关系!“老日”就是石田小十郎的亲哥哥石田东四郎!
得知消息后,孙保杰激动不已,石田小十郎也非常激动。
石田东四郎
为此,他专门准备了感谢信和一些礼物,希望通过访问团转交给照顾自己哥哥四十七年的孙保杰,感谢孙保杰的善举。
1994年,在孙保杰和的陪同下,石田东四郎搭乘飞机降落在大阪机场,终于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故乡。
大阪机场围满了记者和慕名而来的热心人,当地媒体专程报道了孙邦俊一家坚持47年的善举。
无数人为之感动,孙保杰在日本受到了规模空前的接待。
很多团体都邀请他观光做客,对他表达感谢和尊敬,也有许多人向他对日本法西斯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表示忏悔。
此时的石田东四郎已经年老了,非常依赖孙保杰,无奈之下,他只得在大阪逗留了20余天,才终于悄悄离开,将年迈的“憨叔”留在了他的故乡,也终于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1994年,秋田县增田町町长带着筹集到的300万日元来到孙保杰的家乡——太山庙镇,在这里的一座山上,投资建了一座植物园。
植物园种植了药草、水果等,并由秋田县增田町提供技术,帮助当地人发展生产,增加技术。
这个植物园也被命名为“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
结语
如今,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的纪念碑正静静地矗立在太山庙镇对山坡上。
它巍峨而庄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国界、超越战争的温暖故事。
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孙邦俊、孙保杰、孙碌峰、王成香一家人的善良和质朴的永恒纪念。
更是对梁沟村村民对那个痴傻的日本兵所展现出的无私善良之举的深刻铭记。
无数日本国民在得知这个质朴的河南农民家庭以德报怨的善举后,都为之深深感动。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座纪念碑和这座植物园也将继续承载着这份记忆,将这个故事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谱人间大爱 河南农民一家三代收养日本伤兵47年------郑州晚报
南召农民收养日本伤兵演绎人间大爱------南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