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在他死后,紧跟而来就是军阀混战的时代,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伤害。
这其中,张学良和冯玉祥都是大军阀的代表,可是张学良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对其他人评价都算中肯,对冯玉祥的评价却不怎么样。
在他看来,冯玉祥是一个很残忍的人,喜欢杀人,自己是从来不干这件事的。
张学良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评价呢?冯玉祥究竟和他有什么恩怨?
冯玉祥联合郭松龄反奉
1919年,张学良进入奉天讲武堂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郭松龄。
郭松龄其人是奉天讲武堂的教官,两人意气相投,很快就成了至交好友。后来在张学良的大力举荐下,郭松龄还当上了东北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
可是郭松龄在张作霖手下却没讨到什么好处。盖因奉系军队内部争斗的厉害,郭松龄即便有张学良做靠山,依旧受人排挤。不仅如此,张作霖本人也不太相信他。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立下功劳,可是在战后在对个人进行嘉奖时,张作霖唯独跳过了他。
这一举动让排挤郭松龄的人更加无所顾忌,原本还是暗地里搞小动作,经此一事变得光明正大起来。最突出的就是杨宇霆等人与郭松龄之间的矛盾。
但是杨宇霆在张作霖跟前得势,打了败仗也没被责罚,照样做总参谋长。这样一对比,郭松龄的心里怎么可能好受。
他本来对奉系一片忠心,但在经历了日益激烈的明争暗斗后,不堪其扰,心中对张作霖也颇多不满。同时在张作霖部队中,还有一人因为排挤猜疑对张作霖不满,这人就是李景林。
手下两名将领都对统帅不满,这点对于想要趁虚而入的冯玉祥来说,是个再好不过的机会。要问冯玉祥与张作霖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还谈不上,但是彼此间的恩怨也不少。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身为直系的冯玉祥的种种行为,间接促进了奉系的胜利。可是张作霖的奉系军队一入关,直接就把他排挤到西北去做西北边防督办了。
军阀之间,互相倾轧本就是常事,再加上两人之间的这些龃龉,冯玉祥心中自然不快,于是决定拉拢郭松龄和李景林共同反奉。1925年11月22日,冯玉祥、郭松龄暗中会面,签下了密约。
当时李景林因为家人尚在奉天,不敢轻举妄动,没有在密约上签字,但是他保证会和其他两人采取共同行动。在密约中,冯玉祥保证会为郭松龄提供必要的帮助,一旦反奉成功,东北三省全部由郭松龄管理,他只要自由出入天津海口即可。
对于另一名参与者李景林,冯玉祥也没有亏待,密约上写明,李景林除了能得到目前拥有的直隶外,还可以将热河也划给他。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变数是双方都没有料到的,那就是李景林。
在签订密约之前,郭松龄和冯玉祥已经在暗中达成了初步合作,从那时起,冯玉祥就把郭松龄反奉的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军事顾问,两人连战术都制定好了。
从实力较为薄弱的直隶、热河入手,前方有郭松龄牵制大部分兵力,自己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占领直隶与热河,通过这两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冯玉祥的势力可以直达山海关。
现在李景林突然参与进来,原本的敌人变成了盟友。如果这个时候放弃作战计划,冯玉祥将一无所获。最终,冯玉祥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进行。可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自己的这一步棋,导致反奉行动一败涂地。
签订密约的第二天,郭松龄就如约发起攻势,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郭松龄率军势如破竹,大败张作霖的军队,张作霖决定弃城逃跑,其他人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郭松龄及其部队入城了。
万万没想到,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李景林切断了郭松龄部队的后续补给,直接导致郭松龄功亏一篑。
而他这样做的原因正是因为冯玉祥。郭松龄在前面拼杀,冯玉祥在后面出尔反尔,拿下了热河还不够,还要逼迫李景林交出直隶。
就是泥人还有三分脾气呢,见到冯玉祥如此咄咄逼人,李景林也不管什么共同行动了,切断了郭松龄的补给不说,还直接向冯玉祥宣战。
最终因为冯玉祥的行为,郭松龄兵败身亡,他自己也深陷泥潭。这场奉系内部的战斗,令张作霖部队损失惨重,对于冯玉祥,张学良自然没有什么好话。
如果只是这一件事,其实也无可厚非,大家都是军阀,互相倾轧很常见,但是冯玉祥后续的表现实在让张学良怀疑,冯玉祥是不是有所针对。
反奉失败又“背刺”?
1926年5月,北伐战争打响了,那么北伐战争讨伐的是谁呢?除了耳熟能详的孙传芳、吴佩孚,还有就是奉系张作霖。
在这场战争中,冯玉祥的西北军改编为国民军参加战争,不过这真的不是冯玉祥故意的,因为当时的军队领导者不是冯玉祥而是张之江。早在北伐战争开始前,冯玉祥就宣布下野不干了,去苏联考察去了。
不过即便不是冯玉祥领导国民军,也给张作霖等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当时张作霖和山东督军张宗昌联合,两人结合形成奉鲁联军,争夺战略要地南口。
这支奉鲁联军人数众多,来势汹汹,双方大战数日,国民军始终顽强抵抗,再加上国民军在南口修建的防御工事,导致奉鲁联军久攻不下。
然而双方终究实力相差较大,最终国民军在南口惨败。
战败后,国民军大部分人被就近的阎锡山收编,剩下的向更远的地方撤退。
这场战斗中,冯玉祥损失惨重,但也给奉鲁联军造成不小的麻烦,牵制了大部分兵力,极大的支持了南方的北伐军队。
然而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同年8、9月份,从南口撤离的国民军四处流落,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在这个节骨眼上,北方的国民军迫切的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将领当主心骨,将失散的部队重新收拢。
这个时候,冯玉祥的身影重新回到了众人面前。紧要关头,李大钊接受安排,前去苏联请冯玉祥回国参战。冯玉祥欣然接受。
在苏联的这些日子里,他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眼光和思想都有了提升,对于李大钊的邀请自然毫不抗拒。
1927年9月,冯玉祥顺利抵达五原,并且宣誓表明参加北伐战争的决心。冯玉祥的回归确实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之前溃逃分散的国民军听到冯玉祥回归的消息,立刻从各地赶来重新参加北伐。
冯玉祥也亲自前往山西,说服被收编的将领重新加入。经过冯玉祥的整顿,国民军很快从之前失败中走出来,并且发布公开声明参加国民革命。
此后,冯玉祥率领军队高歌猛进,战绩颇丰。随着冯玉祥的归来,直奉军队都受到牵制,不敢随意南下抗击南方的国民革命军。
而且冯玉祥率领的军队,恰好对阎锡山形成了包围趋势,冯玉祥还没有开始进攻,心虚的阎锡山就主动向冯玉祥投诚,之前偏向张作霖的态度也不复存在。面对张作霖主动递过来橄榄枝,也不敢接受。
一时之间,攻守易势,随着冯玉祥、阎锡山等人发起全面进攻,北洋军队很快溃败,张作霖的奉系部队独木难支,不得不在1928年6月的时候发表“出关通电”,乘坐火车退回奉天。
可惜,日本人提前得知了张作霖的出行安排,在皇姑屯设下炸弹,杀害张作霖。
虽说这件事情究其根本是日本人的错,但是张作霖兵败如山倒的背后终究少不了冯玉祥等人的推波助澜,张学良的心中也难免会有隔阂,可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两人的意见却是高度一致的。
大是大非看得清
正所谓时也命也,不久后,张学良也加入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可是在对待抗日的问题上,张学良难以认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最终在1936年12月12日联合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事发后,两人迅速通电全国,向全国人民说明了西安事变的性质、目的,然后致电冯玉祥等人,向他们确保蒋介石的安全。
这一事件顿时引得全国哗然,趁着这混乱的时机,日本人浑水摸鱼,想要趁机挑起中国内战,国民党内部一些别有用心者想要趁机发难,武力攻占西安,置蒋介石以死地,然后自己取而代之。
更有激进者要求立刻处置蒋介石,此时,如果处理不善,后果难以想象。我党迅速反应过来,制定计划,派出周恩来等人前去西安进行协商。
得知消息的冯玉祥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连夜北上,还向张学良二人发出电报,希望事情可以和平解决。
在当时,冯玉祥是坚决抗日的,张学良也是同样的主张,所以两人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对于冯玉祥的话,张学良是愿意听的。
所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才会频频给冯玉祥发送电报,邀请他亲自到西安,两人共商大事。可惜的是,由于国民党内一些亲日分子的阻挠,冯玉祥最终未能成行。
最终,通过谈判与协商,蒋介石最终同意了停止内战,联手抗日,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虽然说冯玉祥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张学良与他在这次事变中也算统一战线,但是冯玉祥过往做下的种种,始终是扎在张学良心中的一根刺,让他难以释怀。
结语
冯玉祥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变化与革新。
1924年,他参与北京政变,拥护孙中山先生,脱离北洋政府,北伐战争时期,他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英勇作战,后来追随蒋介石,却发现这又是个错误的决定,中原大战时,他的军队又被蒋介石轻易拆分。九一八事变后,他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他的一生,好像总在摇摆不定,张学良对他没什么好印象也算合乎情理。
参考文献:
苗建寅,奚义生.冯玉祥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2):47-51.
刘曼容.北伐时期的国民军北方战场[J].近代史研究,1989,(06):174-188.
刘敬忠,崔毅军.试析冯玉祥与郭松龄反奉的失败[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1):55-57.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