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由此拉开了中美“破冰”的序幕。
对于中美两国而言,尼克松这次访华,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因此,双方都极度重视,多年之后,人们对于尼克松访华这段故事依然津津乐道。
大国邦交
中美破冰,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随着苏联霸权的扩张,中国和美国都意识到了团结协作的必要性。
尼克松是中美破冰的积极推动者。
1969年,尼克松成为总统之后,便频繁地对中国表示友好。
这一年八月,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方面,向中国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即美国愿意不再孤立中国,同时他还提出,美国会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行为。
甚至提出,愿意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到了十月,尼克松更是委托巴基斯坦方面给中国捎去口信,希望中美两国能够有一次“最高级别”之间的谈话。
毛主席接到这个消息,非常重视。
其实,尼克松的想法和毛主席不谋而合,只是当时亚洲局势动荡,中美之间的关系要怎么发展,还是要反复掂量。
终于,在1970年11月,尼克松等来了毛主席的回应。
毛主席表示,为了商谈台湾问题,及未来中美两国的关系,欢迎美国的特使前来中国对话。
如此,双方达成了一致,可是,第一步怎么跨出去呢?
正当双方为难的时候,一个天赐良机出现了。
1971年日本乒乓球锦标赛的晚宴上,中国选手和几位美国选手坐在同一张餐桌上,友好交谈,双方还互开玩笑,氛围融洽,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更巧合的是,4月4日,美国选手科恩返程时,误入了中国队的大巴车,科恩就这样和庄则栋等人一起回到了体育馆。
而且下车的时候,记者还拍到,庄则栋的手搭在科恩的肩上,两人有说有笑,极为友好。
两国选手之间频繁的友好接触,让毛主席和周总理意识到,中美破冰的机会来了。
很快,中国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和部分记者来华访问,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事件——“小球转动大球”。
多年后,尼克松依然盛赞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政治智慧,他们用一件小事推动了历史的车轮。
在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交流的大门之后,尼克松派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在7月9日凌晨,经巴基斯坦来到北京。
这一次见面,并不轻松。
基辛格
因为中美之间有很多大事没有解决,基辛格光是发言稿,就准备了足足三英寸厚的纸。
双方之间光是台湾问题的交涉,就占用了近五分之一的时间。
所幸整体的谈话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基辛格对周总理表示,美国是不支持台独的。
当然,谈话的最后,周总理正式代表中国,邀请尼克松总统访华。
历史车轮
基辛格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汇报给了尼克松。
尼克松很快就公开宣布了,自己即将访华的消息。
果不其然,这引起了全社会的震动。
因为在人们心目中,中美两国是永远的死敌。
但此刻中美的态度证明,国际舞台上,从来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
尼克松访华之前,还专门召集了几位外交官,详细询问了他们此前和中国方面接触的细节。
还找来了毛主席的一些著作研究,决心让这次访问尽善尽美。
中国作为东道主,自然更加紧张,周总理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
尼克松访华,树大招风。别的不说,苏联这个邻国就虎视眈眈,假如美国总统在中国境内出了意外,那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全白费了。
所以,周总理在事前布置了精密的安保。
从尼克松走出飞机的那一刻起,每一步都有专人护送。
至于接待的大方向,周总理是这样说的:
“我们是主权国家,凡事不能触犯我主权。对尼克松的接待,一定要反映出无产阶级的原则、作风,严格的纪律。一切事情有条不紊,实事求是,行不通的就改正,认真办好。”
周总理对于这次尼克松访华的整体要求是三个——“落落大方”、“以礼相待”、“不卑不亢”。
同时,周总理派人与尼克松交涉。
为万无一失,尼克松在中国境内,应全程乘坐中国飞机、中国的红旗防弹车。
但尼克松却表示反对,因为,美方对安全问题有着同样的担忧。
尼克松更加信任自己的安保团队,他还要求把自己的总统专车运来乘坐。
还有一个请求更为过分,尼克松团队要求中方提供一份,可能威胁总统人身安全的人员名单。
为了解决这件事情,周总理再次派人与尼克松商谈。
周总理表示,为了打消尼克松对安全的疑虑,接下来的访华过程,周总理全程和尼克松同车,希望尼克松能够做出妥协,尊重中国的主权。
看到周总理如此诚意,尼克松终于不再坚持。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半左右,在无数人的期待中,尼克松的飞机降落在了中国境内。
周总理亲自在机场等候,而且,这一次中国超规格的派出了360人的仪仗队欢迎。
尼克松走出舱门之后,周总理立刻迎上去,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记者赶忙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这意味着,中美两国放下了旧日的矛盾。
而毛主席,也早就准备好接见尼克松了。
尼克松到来不过一个小时,周总理便告知尼克松,毛主席希望马上见到他。
其实,此时毛主席的身体状态很不好。这年一月份,毛主席刚刚经历了一次凶险万分的休克,同时毛主席的肺炎、心衰也在不断加重。
为了防止主席的健康状况外泄,引起社会慌乱,所以,毛主席已经不再出席公开的活动,连批示文件的工作都很少做了。
尼克松访华的时候,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仍在恶化,医生建议毛主席不要过于劳累。
但是,为了中美建交这件大事,毛主席还是决定强撑身体,和尼克松进行直接对话。
暗流涌动
当天见面的时间,其实是个临时的决定。
因为,医护人员无法确保,毛主席的身体能撑多久。
也是因为这种种原因,这次会面,在场的人员不多,就连随同总统而来的国务卿罗杰斯,都没有得到邀请。
最后,由周总理陪同尼克松、基辛格走入了毛主席的书房。
尼克松很期待这次谈话,他对毛主席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尼克松却也不得不承认,毛主席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政治家、思想家。
尼克松一进门,毛主席便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之下,缓缓站了起来,和尼克松握手。
尼克松注意到,毛主席很虚弱,但病魔却并没有击溃他,他的思想依旧敏捷而充满智慧。
基辛格环顾书房,不由感叹说,自己曾经也读过毛主席的著作,受益匪浅。
毛主席闻言便笑了,他说:“我写的这些东西算不了什么,没什么可学的。”
这是毛主席的谦虚之言,尼克松却明白这些著作意义非凡,他说:“主席先生的著作感动了一个国家,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毛主席听罢,则幽默回应道:“我没有能够改变世界,只是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
几个人很快落座,毛主席对尼克松说,今天不讲沉重的话题,不妨聊一聊哲学。
对于这次聊哲学,具体聊了些什么,后人不得而知。
但是,后来尼克松如此回忆:
“我云山雾罩般地听毛跟我谈了一小时十五分钟的哲学,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毛的风采,毛的睿智已经征服了我,站在他的面前,我不敢说半句假话,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站在严厉的先生面前那样,因为毛智慧的双眼仿佛把我看透。”
其实,尼克松好不容易见到毛主席,当然想趁此机会,谈谈亚洲方面的局势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
当然,更深一层讲,尼克松也打着小算盘。
如果能在谈判中,让中国就一些问题做出妥协,那是最好。
不过,毛主席并不给他这个机会。
毛主席深知,这种严肃的问题,要留到谈判桌上,开诚布公的谈。
此刻谈起来,可能会让美国人占取先机。
尼克松算盘打的妙,不过,在久经风浪的毛主席面前,这些都是小手段,不足为奇。
每当尼克松想要把话题扯向政治的时候,毛主席就笑着指一指周总理,意思是,这些事情留着外交场合另谈。
在毛主席的把控下,整个谈话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
随后,尼克松向中国送出了来自美国的礼物:两棵北美红杉、两只麝牛,还有一份特别的“清单”,上面是“40吨黄金、12吨白银、三千吨锡、八千吨钛、‘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其实,这些都是“阿多丸号”上沉没的宝物。
尼克松送这份礼物清单,其意是邀请中国共同打捞,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除此之外,尼克松还以私人的名义给主席送了几样东西:尼克松个人的名片、两只瓷制天鹅,还有精美的水晶高脚杯与玻璃花瓶。
毛主席为美国也准备了厚礼,其中最珍贵的是两只大熊猫。
众说纷纭
至于送给尼克松的私人礼物中,最让尼克松珍视的,是毛主席亲笔书写的12字墨宝:
“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其实,这还是尼克松主动“求”来的礼物,他早知道毛主席精通书法,自成一体。
这次来到中国,他更是折服于毛主席的文化修养。
所以,尼克松主动开口,希望毛主席给自己一副墨宝作为中国之行的纪念。
毛主席欣然答允,随后便送了尼克松十二个字。
只是,这十二个字有何含义,不通中文的尼克松却百思不得其解。
就连美国那些对中文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没能讲出个所以然。
以至于几十年来,关于这十二个字背后的含义,中外竟然解读出了几十个版本。
相对浅显的一种解释说:“老叟坐凳”指的是当时年迈的毛主席自己,“嫦娥奔月”指的是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卫星工程,“走马观花”指的自然是尼克松匆匆几日的访华之旅。
不过,大部分人不同意这样简单的解读,因为在那个背景下,毛主席的一言一行,都是关乎中美未来的,这样一副意义重大的字,毛主席不可能写的如此浅薄。
近几年,有一种更被认可的解读是:“老叟坐凳”,指的其实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如老翁一样坐在高处俯视世界,毛主席在警醒尼克松,要做出改变。
“嫦娥奔月”倒是保留了过去的解读,认为是毛主席借用“东方红一号”的成功,来表达中国建国以来了不起的成就。
最后的“走马观花”,虽然是描述尼克松访华,但意思未必是褒扬。
结合“走马观花”本身的含义,更可能是毛主席在暗示,尼克松虽然来到中国,但行程仓促。
这位美国总统对中国,其实还算不上了解深刻。
按照这种解读,毛主席写下这副字,似乎是在告诉尼克松,要放下过往的傲慢,更深刻的思考中美关系。
当然,以上种种,其实都是后人的推断,其中还不乏牵强附会的内容。
毛主席后来谈起,还曾说,尼克松并没有完全领会自己的意思。
毛主席这副字,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可能会成为一个永久的谜团。
不过,这幅字其实只是中美建交之中,一个小小的桥段。
虽然人们不解其意,但值得欣慰的是,尼克松访华是成功的,双方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时光荏苒,中美建交过去了几十年,毛主席也已经离去。
不过,他留给人们一笔永不褪色的遗产。
参考资料:
卢宁《尼克松访华接待工作幕后》
走进外交《尼克松访华那些鲜为人知的“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