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岳飞后人写信给毛主席, 请求安排工作, 主席考虑后回了5个字

阿智通鉴2024-05-30 21:50:29  95

1952年,身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这封信的寄信人不是别人,正是岳飞的第27代曾孙岳昌烈!

在信中,岳昌烈提到他的生活十分困苦,饱受时代变迁的摧残,生活陷入困顿无助的境地。

他正是想借岳飞后人这一身份,请求毛主席可以给他安排一份工作,度过眼前的难关。

面对这个请求,毛主席只回复了五个字。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岳飞后人岳昌烈

生逢动荡时世,岳昌烈这位岳飞第27代孙的一生可谓是充满坎坷。作为晚清时期“遗老”,他秉承祖训家风,自小便向学,潜心儒学,追求进士之路。

那时的他,挺身而立,志存高远,恪守了岳氏世世代代的读书人家范。

只可惜,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帝制被推翻,他登科报国的梦想随之破灭。

刚从私塾毕业的岳昌烈无力为家计贡献,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业一点点败光。

失意的岳昌烈不得不四处漂泊,靠在乡村学堂谋职谋生。

尽管生活清贫,他从未丧失操守,祖宗遗训牢牢印在心间。即便如此,他仍未能逃脱战火的蹂躏。

1937年,淞沪遭袭,烽烟四起,生灵涂炭,日军铁蹄踏遍中华大地,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家业也在战争中化为乌有。

战火硝烟中,岳昌烈独自扶老携幼,东躲西藏。曾经的贵族世家就此沦为行乞的贫民,岳昌烈一家老小只能靠乞讨度日。

可歧视和冷嘲热讽却阴魂不散,时刻萦绕心头。

身为岳飞嫡系后人的他,竟沦为乞儿,这在外人看来实在有失尊严。

岳飞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事迹被刻印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千古。

然而,作为岳飞嫡系后人的岳昌烈,却在那个动荡年代经历了普通百姓家般的坎坷人生。

1940年,日军得知岳昌烈是岳飞的后人,便频繁上门游说他投靠日伪,许诺高官厚禄。

然而,岳昌烈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宁愿一家人在战火中饿死,也决不背叛祖训。

好在1945年,抗战胜利了,岳昌烈一家人终于摆脱了来自日军的威胁。只是,多年颠沛流离使他们一贫如洗,家无长物。

写信向毛主席求助

不知是福是祸,正当生活陷入绝境时,岳昌烈得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向来敬佩祖上岳飞的爱国情操。

1951年,岳昌烈写下了人生的第一封求助信,然而这封信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第二年跨年之际,他再次提笔向毛主席致信,这一次,信件终于送到了毛主席的面前。

这封信道出了岳昌烈的家世和遭际,措辞恳切动人。其中有几句诗词:

"诗成愁绝绣袍难,那得金貂酩饮闲。

玉褚徒渐家世寒,果许江红河润及。"

短短几句,已道尽了家道中落的凄凉。这封求助信虽然字里行间尽显卑微,却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在毛主席心中,岳昌烈不仅承载着岳飞精神的传承,更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之心永不磨灭。

毛泽东同志从小就熟知岳飞这位民族英雄的赫赫功绩,对他钦佩备至。

岳飞一生矢志报国,不畏艰难险阻,临危不惧,最终含冤身亡,却赢得了永垂青史的赞誉。面对如此丰功伟绩,毛主席自然肃然起敬。

然而,当岳飞嫡系的后人岳昌烈在信中诉说家道中落、生活贫困的处境时,毛主席不禁感同身受。

虽经历动荡年代,但岳昌烈依旧能秉持家训操守,拒绝沦为汉奸,这种民族气节让毛主席深有感慨。

他由衷佩服岳昌烈能在如此艰难环境下,仍然矢志不移、坚守底线,实属不易。

查阅材料后,毛主席了解到岳昌烈学识深厚、躬耕书田。虽身陷穷困,却从未放弃自我修养,这让毛主席倍加敬重。

他意识到,岳昌烈如此高尚品行,背后正是因为祖上一脉相承的家学渊源,恐怕也是他能在风雨飘摇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毛主席欣赏岳昌烈陷入贫苦后仍锲而不舍地追求文化修养,而非逐利堕落。他痛惜这样一位秉持民族精神操守的人才,竟陷入如此窘迫困境。

但当时正值新中国初创阶段,各种物资匮乏,毛主席谨慎权衡了利弊得失。

他不愿轻易将岳昌烈救助一事公开,以免被人诟病说是照顾亲信,影响新政权的公正公信力。

面对这一艰难抉择,毛主席不得不深思熟虑,在公私兼顾、内外权衡,寻求最佳平衡点。

一方面,毛主席要弥补对英雄后人的忽视,实现应有的照应。另一方面,他也得防止被人诟病放弃公正立场。

最终,他精心权衡,将善意救助隐去曝光,以免影响执政声誉,却也以最大善意推动了岳昌烈的生活改善。

正是这种深思熟虑、精雕细琢的决策,使得救助工作既定又行得体,既达到预期目标,又避免了一些负面消息的产生。

毛主席的回复

最后,毛主席在岳昌烈的求助信上批示"应酌情救济"这五个字,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

这不仅体现了共产党人对英雄后代的关怀,更蕴含了对人民的厚爱和对民族大义的执着追求。

"应酌情救济"的措辞,让人觉得亲切而不失分寸。"应"字一出,即表明此事当被重视。

"酌情"二字,则说明不会盲目行事,而是要审时度势、把握分寸。这种兼顾情理法理的处事态度,正是伟人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毛主席的亲自关照和安排下,岳昌烈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

这位岳飞后人被分配到文史馆从事史料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再次重拾笔砚、弘扬文化的事业,过上了有意义且体面的生活。

起初,岳昌烈对于突如其来的机遇仍有些怀疑和惴惴不安。多年的颠沛流离和生活窘迫,让他几乎丧失了重新奋斗的勇气。

可当他踏进馆内,亲眼看到成箱的古籍文献时,内心深处的那份文人风骨被瞬间点燃。

这份工作不仅让他终于可以自食其力,过上体面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他重拾了作为文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那个年代,能依靠自己的才学谋生,实属不易。而岳昌烈做到了这一点,可谓是发扬了先祖岳飞"精忠报国"的遗志。

自此,岳昌烈再也不是那个备受生活压迫、思想迷茫的落魄书生,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岳飞后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而这一切,又源于毛主席当年的那份英雄后人情怀和明智决策。

结语

岳飞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默默地影响着后人。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流转,但岳飞家族的血脉依旧流淌着爱国主义的基因。

岳昌烈作为岳飞嫡传的后代,虽然一度生活颠沛流离,但他仍然坚守着作为岳家人的气节和操守。

正是这份不离不弃的坚韧品格,让他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毛主席的关注和救助。

毛主席不仅对岳飞本人充满敬佩,对他的后代也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怀。他不遗余力地为岳昌烈谋得一份文职工作,让这位学识渊博的秀才得以重新发光发热。

在文史馆的岗位上,岳昌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他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不仅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地方史料,更着手编撰了一部详尽的家族史,缅怀先祖的不朽功勋。

这一切,皆源于毛主席当年的英明决策和对英雄后人的体恤关怀。

而岳昌烈更是以实际行动发扬了先祖"精忠报国"的遗志,为民族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岳飞的事迹和精神,就这样薪火相传、代代相承。英雄的种子并未夭折,反而在共产党执政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难能可贵的历史传承,正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期刊:岳飞后裔上书毛泽东——范炳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581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