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指挥能力如何? 为何军校毕业的他, 始终赢不了毛主席?

文史风云2024-05-21 16:09:19  65

自从互联网兴起之后,蒋介石的军事能力就成了广大网友喜闻乐见的一个调侃话题。

诸如“运输大队长”、“功德林招生办主任”、“微操大师”等段子层出不穷。

不止是网友,就连与蒋介石同一时代的白崇禧,也认为他只有步兵连长的水平。

而与之相反,蒋介石的一生之敌毛主席从没上过军校,却成了举世公认的兵法大家。

就连老蒋晚年也低下高傲的头颅,承认“毛公无敌矣”!

为什么上过保定军校,喝过日本洋墨水的蒋介石,到头来竟反而比不过毛主席一介书生呢?

如果把毛和蒋的斗争比作一场电脑游戏,那他们的军队系统就是硬件,而他们本人的指挥水平就是软件。

接下来我们就这两方面,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异同。

蒋介石的建军之路

蒋介石出身于浙江的一个盐商家庭,家境殷实的他自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据他自己在日记里所言,早在宁波读中学的时候,就日夜苦读《孙子兵法》和《曾文正公全集》。

1907年,更是考入了保定军校的前身:通国陆军速成学堂。

民国时代,保定、黄埔、讲武堂三足鼎立,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军事摇篮。

考上保定就跟今天考上清华北大差不多,可见蒋介石在军事理论上是有两把刷子的。

1908年,他又被保送到日本振武军校留学深造,在此期间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

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又受结拜大哥陈其美的邀请,带着敢死队参与了浙江光复战争。

此后,无论是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还是护法战争,蒋介石均有参加。

期间还给孙中山写了不少北伐计划书,比如《对北罕作战计划》、《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等。

但由于革命党家底太薄,蒋介石一直都没有亲自带兵打仗的机会,更别说建立自己的直属军队了 。

当时孙中山手下的枪杆子,基本上是广东军阀许崇智和陈炯明的粤军。

这帮广东人,乡土观念很强,对于蒋介石这个浙江外来户极为排斥。

那几年蒋介石的日记里,到处都是对粤军的控诉 。

甚至他后来掌权后,广东那边也几次三番另立中央跟他对着干。

1922年,孙中山跟广东军阀陈炯明,因为利益问题闹掰。

陈炯明发动政变炮轰总统府,把孙中山赶到了大海里。

蒋介石不远千里赶到海上勤王救驾,从此被孙中山简在帝心。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办黄埔军校,招揽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共同革命。

此举既是为了壮大革命队伍,也是为了摆脱过度依赖粤军的局面,培养直属的革命力量。

于是乎,黄埔军校校长这个位子,就成了潜力无限的香饽饽。

黄埔军校校长的第一人选,是革命元老程潜。

程潜

孙中山本来给蒋介石的,是一个副校长的头衔。

对于小字辈蒋介石来说,这就已经是越级提拔了,要知道当时手握兵权的粤军大佬李济深,也才只是一个副校长而已。

李济深

可蒋介石不愿意屈居程潜之下,居然擅自离队表示抗议。

孙中山无奈之下,只好让他当这个黄埔军校的校长。

虽然当时都知道黄埔军校是个香饽饽,但几乎没人会认为黄埔的校长,会成长为后来那样可怕的权力怪兽。

毕竟保定和讲武堂也有校长,其好处无非就是极大地拓展人脉资源而已。

蒋介石利用黄埔的公费,对学生们施以各种小恩小惠,培植私人势力,形成了自己日后的军事班子。

这种做法决定了蒋介石对于军队,天然就是一种以个人服从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这个纽带正是他蒋校长本人。

而这些黄埔生,日后与下一级的部属,同样也是靠着这种私人关系来维持效忠。

于是乎,这就造就了国民党军队的一大特色:兵为将有。

蒋介石:系统有BUG

士兵名义上是党国的军队,实际上是各级将领的私有财产。

这种建军模式,自蒋介石的偶像曾国藩以来就一直如此。

曾国藩

但这种模式会导致一个非常可怕的附带效果,那就是作为金字塔顶端的蒋介石,一旦长时间失去在军队中的存在感,底下那些黄埔生必然会自发地形成别的头目。

这一点,蒋介石的前辈袁世凯是有过切身教训的。

袁世凯的北洋系,跟蒋介石的黄埔系,在建军模式上可谓一脉相承,都是封建性质浓厚的私人军队。

可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受困于政治斗争,长时间脱离军队。

最后军队的头头们,自发地朝着离他们更近的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等人身上靠拢。

到了袁世凯称帝的时候,这几个人说反对,袁世凯一点辙都没有。

袁世凯

最后只能被迫取消帝号,含恨而终。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明白蒋介石,为什么这么喜欢微操了吧?

这还真不是他人菜瘾大,而是军队属性决定着他必须如此。

微操的结果是好是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微操本身可以让他保持在军队的存在感与控制力。

让底下的头头们时刻知道,头上还有他这个校长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蒋介石的微操只针对他的中央军黄埔系,对杂牌军基本是不微操的。

因为那些军队,本来就不是他的嘛!

比如说,台儿庄大战的时候,基本都是杂牌在打,李宗仁说不许微操,蒋介石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蒋介石的这一做法,基本上把国军的主观能动性压到了最低,他个人的上限就成了国军的上限。

那蒋介石的上限是什么呢?

蒋介石的建军思路来自曾国藩,他的兵法韬略同样也来自于曾国藩。

无论是曾还是蒋,他们手上的军队都是兵为将有,山头林立。

要处理的利益纷争太多了,这意味着只有他们本人,才能把所有的军队都调动起来。

这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至于调动这支军队,进行高难度的协同作战,那更是想都不要想。

于是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结硬寨,打呆仗”这种简单粗暴的战法,就成了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可以这么说,蒋介石的军事水平,与国军的系统是高度匹配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

国军的本质,决定他就只能做到那样。

换而言之,如果让毛主席去指挥国民党的军队,以他老人家那套千变万化的指挥风格,恐怕国军还没上战场就已经崩了。

因为国军那套硬件系统,根本承载不了他这种高级软件,很容易就会死机的 。

与蒋介石相反,毛主席之所以能在军事上大放异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本人一手缔造的军事硬件,太过于逆天。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红军的创始人,红军的缔造始于三湾改编,成于古田会议。

那三湾改编,到底改了些什么呢?

自然是军队所有权问题,无论是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主力部队都脱胎于原国民党军队,这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许多旧军阀作风,将领把士兵当成私人财产。

喝兵血、吃空饷,那是日常操作,更有甚者鞭笞辱骂,生杀予夺。

这样的话,士兵对军队毫无归属感,当兵就是为了吃军饷,几个大洋就想我去卖命?想得美!

当时起义部队从战场上退下来之后,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士气低迷,前途黯淡。

按照旧军队的常规操作,接下来就该是散伙环节了。

毛主席就是在这一时刻提出改编,把军队从将领私有制改为党内公有制。

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实现党指挥枪,明确军队的任务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当兵吃饷。

废除旧军官的特权,给予士兵精神上前所未有的尊严,从而换取士兵在物质上的让步,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没有军饷的军队。

自此,把即将崩溃的军心重新收拢了起来 。

当然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三湾改编触及到了很多旧军官的利益,期间不乏明枪暗箭甚至流血牺牲。

比如井冈山元老王尔琢,就是在追索被旧军官带走的部队时,让人暗枪打死的。

直到古田会议召开后,军队内部存在的问题才得到一次性的解决。

这时候毛主席的军队,虽然不如蒋介石的多,但指东打东,指西打西,不仅吃苦耐劳,还极具韧性,而且主观能动性爆表,就算跟大部队失联了也能独立生存。

双方的潜力,根本就是天差地别。

如果毛主席指挥的不是红军,那无论是长征还是四渡赤水,他都不可能成功。

唯有在红军那里,他才能螺蛳壳里做道场,整出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操作来。

最重要的是,军队公有制之后,他根本不用花费心思在防范将领做大上面。

在党指挥枪的共产党军队中,将领叛变根本不可能带走一兵一卒,能不能带走警卫员都还要看平时的人品,这方面张国焘深有体会。

因此在将领的选择上,毛主席可以大胆任用一切将领。

比如淮海战役前,几度驳回他电文的粟裕。

而蒋介石的军队属性,决定了“忠诚”永远都是首要问题。

他必须要任用听话的将领,才能保证这些私有军队的忠诚。

这也是他为什么在淮海战役时,宁愿用“猪将军”刘峙,也不用“小诸葛”白崇禧的原因 。

白崇禧

系统大碰撞

弄清楚了蒋毛二人的软硬件配置,接下来我们就以解放战争的两场决定性战役,看他们的系统是怎么运作的。

先说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公认的解放战争转折点。

可这种事情别说是在中国,就算是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极其罕见。

世人都夸赞毛主席的天马行空,可大家想过没有,一支军队完全放弃后方根据地,越过千里黄泛区,到一个毫无基础的地方,去面对敌人最高强度的兵力围剿。

这不就是去送死吗?

这期间的关键,不在于那些花里胡哨的战略战术,而在于这支军队从上到下有没有勇闯虎穴的觉悟,且到了绝境后会不会崩溃。

反正易地而处,国军将领肯定不会这么干。

所以,毛主席这招看着厉害,但你若没有他那样的硬件配置,千万别乱学。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辽沈战役,不过是从国军的视角来看。

辽沈战役所谓的“关门打狗”,其实并不是什么神机妙算,而是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一次摊牌。

毛主席把主力集中锦州,就是孤注一掷。

成,关外百万国军尽为飞灰;败,国共在东北战场将要攻守易形。

对于这场豪赌,蒋介石欣然上桌。

他跟解放军斗了这么久,最大的痛点不就是找不到对方主力决战吗?

现在人家送上门了,岂有不赌的道理?

共军孤军深入抢占锦州,那我就以锦州为诱饵中心开花。

当时蒋介石调动两路援军支援锦州,西路葫芦岛侯镜如兵团,东路沈阳廖耀湘兵团。

就战术而言,双方半斤八两,谈不上谁比谁高明。

但关键还是在国军的硬件配置上面。

老蒋深知自家军队是什么德行,这种联合作战没有他这个校长亲自出马,是玩不转的。

所以,他亲自飞到葫芦岛督军,敦促东西两路大军火速前进。

按说校长都已经亲自出马了,手下那些私人军队就该兢兢业业了吧?

事实上并没有,从头到尾都是西路大军跟解放军在塔山死磕。

东路沈阳廖耀湘的兵团呢?干什么去了?

要知道,林彪的军队都用在锦州跟塔山了,东面的防御是很薄弱的。

廖耀湘只要不顾一切冲过来,天下可定!

但廖耀湘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国军跟解放军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要抹平双方的差距,国军必须依靠强大的火力支持。也就是说,国军对后勤的依赖很严重。

这导致了国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有一个五十里死亡陷阱的说法。

即一旦离开友军或者大城市五十里,遇到共产党军队,那基本上就必死无疑。

而沈阳到锦州的距离,是225公里。你这不是要廖耀湘去死吗?

万一林彪丢下锦州,转过头来打他,那可怎么办!

所以廖耀湘不但不西进,还装模作样地北上彰武,说要切断林彪粮道。

可问题是,林彪本就是孤军深入,孤注一掷,他哪里还用在乎什么粮道啊?

说到底,再高明的战术都得需要强大的硬件平台支撑,否则运行起来就会有各种故障。

故而笔者认为, 蒋介石并非无能,而是在他那套系统里,他只有那些选项。

而毛主席之所以能屡次冒险成功,同样是他那套硬件系统,可以支撑他的高难度操作。

塔山既没有塔也没有山,可人家就是扛住了。

拥有这么一套逆天的系统,只要不出现李德、博古这种奇葩,胜利就变得简单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2626.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