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黄克诚大将收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初稿,里面讲了很多开国将军的历史,书稿的编辑希望黄能够提提意见。
当了解到描写林彪的那一段时,黄克诚皱起了眉头,通知秘书迅速安排和编辑的会面。
那本书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让黄克诚将军如此着急?
仗义执言的黄克诚
黄克诚一直是个仗义执言的将军,毛主席评价他是一个“最喜欢出主意也敢于讲真话”的人。
黄克诚早年就加入了我党,一直在军队中效力,担任重要职务。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却盘踞在西南持续搞事情。黄克诚的战略眼光很超前——没人看着东北,岂不是意味着进军的好机会来了?
黄克诚请华中局书记帮忙发电报,请求中央出兵,结果却吃了个闭门羹。没办法,黄克诚只能自己往中央军委发出了电报,陈述出兵原因,对军队规模提出建议。
毛主席收到电报,对黄克诚的意见十分赞成。几天后,黄克诚就接到了命令,要求他率领3.5万人去东北,说明他的建议被采纳了。
在对待战友上,黄克诚一向公事公办,1980年,杨勇在京西宾馆安排了一场晚宴,花费400元。这场晚宴是为了欢迎调入总参工作的张震,同时也欢送调离的李达和张才千。
晚宴结束后,有人举报杨勇等人用公款吃喝,黄克诚当时是中纪委的常务书记,要求要彻查这件事情。
在别人眼里,黄克诚有点小题大做,毕竟他和杨勇、张震当年可是有共同作战的经历和情谊。
杨勇一开始很不高兴。黄克诚就打电话提醒他,不要因为自己官大了就为所欲为。杨勇听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自己工资里补上饭钱,主动做了检讨。
黄克诚敢于讲真话,即使对于犯过错误的历史人物,也会公正看待、仗义执言,对《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书中关于林彪内容的意见,就体现了这一点。
公正看待林彪
1978年,国务院决定要编修《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本书是浩大工程,编写工作一直持续了好几年。
在写到军事部分的时候,编辑们考虑到林彪的复杂身份,在内容描写上有所保留,淡化了很多细节,并没有体现林彪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当时,很多参与革命的老同志都健在,所以编辑也会寻求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内容准确,符合历史事实。
黄克诚那时候已经患有严重的眼疾。了解了书的内容,还是坚持让秘书第一时间打电话找来编辑们,开了个座谈会。
座谈会上,黄克诚对编辑们的做法表示理解,随即他又说:既然要征求意见,就要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做编辑,应该学习司马迁,坚持实事求是。
黄克诚:林彪确实有出色的军事才能,这一点很少有人比得上,他后来也确实犯了错误。写书评价林彪,不能以偏概全。一本真实的书籍,既需要讲述他的积极贡献,又要讲述他的错误选择带来的后果。
黄克诚说接着说道:这样两方面来写,才符合史实,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接着,他回忆起了和林彪的过往。
井冈山会师的时候,黄克诚和林彪就互相认识,在后来的各种战斗中,林彪展现出色的指挥能力。
说到解放战争,黄克诚也肯定了林彪的贡献,当时我军进入东北,只有十几万士兵,离开东北的时候,军队规模已有百万人,这些都是林彪领导下的积极贡献。
对于林彪犯的错误,黄克诚也没有否认,实事求是。
正是由于这一次仗义执言的座谈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才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林彪。
1985年9月,黄克诚患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能适应工作强度,主动辞去在中纪委的职务。
年底,黄克诚接受手术治疗后,卧床不起,拒绝服用药物,表示不想再浪费国家的资源。
次年12月,黄克诚因病逝世,妻子唐棣华协助操办后事。
黄克诚的秘书前来询问追悼会相关安排,唐棣华默默删去丈夫生平介绍中的溢美之词,简单地解释道:“他生前从来不自夸。”
这位谦逊而又仗义执言的将军,一生所作所为无愧于天地,党中央在悼词中写道::“黄克诚将军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