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牺牲, 遗孀为了八百壮士, 求助蒋介石无果后, 写信给陈毅

品味红梦史说2024-05-28 21:37:00  11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6年6月南京总统府的办公室里,一名衣衫褴褛的妇人带着两个孩子焦急地等待着。

不一会儿,宋美龄走进了办公室,她告诉妇人:“蒋委员长今天有事不在,你的问题我来解决。”

妇人眼含热泪告诉宋美龄:“团长牺牲了,我作为团长夫人,要挑起团长留下的担子!”

当年的“四行孤军”跟随谢晋元英勇抗日,在四行仓库留下壮烈一幕,如今却流落上海各地,连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解决。

作为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觉得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那些孤军士兵。

所以,此行来到南京,就是希望蒋介石能够拨款救助。

宋美龄语重心长地安慰道:“维诚,你放心,我一定会安排上海市政府照顾好你们,你们先回去!”

就这样,凌维诚带着孩子们空手来又空手回去。

可等她找到上海市政府时,上海市政府的做法让她寒透了心,直到3年后,陈毅市长的到来让她看到了希望。

在婚礼上相识 不顾反对结婚

凌维诚原本也是一名上海大小姐,家境不算富裕,但比谢晋元要好得多。

二人的相识是在一次婚礼上。

彼时,他们一个是经历北伐、抗日洗礼的青年军官,相貌堂堂;一个是通晓音乐、摩登时尚的妙龄女子,漂亮雅致。

在谢晋元好友结婚当日,他们一个作为伴郎、一个作为伴娘,出现在彼此的视野。当天的新郎特意为这对男女牵线,于是两人很快就相识相知。

这对英雄和美女,在一年多的交往里,逐渐确定彼此心意。

1928年4月底,谢晋元奉命北伐,途中,一伙日本兵强力拦阻。谢晋元率队迎敌,受了重伤,被抬往医院静养。

凌维诚得知后,赶往医院照顾。在那一年多时间,二人朝夕相伴,互述忠肠,心意更加相通。恢复痊愈后,谢晋元向凌维诚求婚。

当时,凌母的母亲很看重谢晋元人品,但是对于女儿要嫁给一个军人还是不放心。

毕竟国家多乱,选择以军人为夫,注定聚少离多,也可能随时都会失去丈夫。

凌维诚得知母亲不同意后,表现出极大的决心。见女儿如此坚决,凌母再没有多说什么,两人于是步入婚姻的殿堂。

有时候,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日寇紧逼上海 爱情经历考验

1936年春,谢晋元接到消息,要伪装成普通群众,前往淞沪地区侦察地形。

谢晋元当时身为88师中校参谋,得到这个命令后,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和日本,马上就要开战,上海即将沦为战场!

一时之间,他的心情陷入沉重之中:家庭和国家,两方面都需要他。国家呼唤他上阵杀敌,家庭却要他挑起重担。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国家不负亲?

身为军人,谢晋元最知道“没了国家,也就没有小家”的道理。于是,他毅然选择和日本兵战斗到底。

出战之前,他特地对凌维诚说要带她和孩子去广东蕉岭。

那里是谢晋元老家,地处偏远,日本人一时半会儿打不到那里,一家人安全凭此可得安全。

那里有谢晋元双亲,年事已高,需要照顾。凌维诚去了那里,可以替谢晋元尽孝。

而凌母在上海还有两个女儿照顾她,又有一定经济实力。因此,凌维诚离开后,凌母的生活不会有大问题。

从此,一个从小长于城市的大小姐,告别了优渥的生活,成为贫困乡村的一名农妇。

谢晋元看着妻子,顿时亏欠、和愧疚涌上心头。

谢晋元在蕉岭只匆匆待了两周就返回部队。临行前,他告知妻儿:

“接下来的战斗,是长期而残酷的。但是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到那时,他会亲自回来接他们。”

凌维诚初到蕉岭,眼前的生活还是让她不适应。那时的农村,远远比不上现在的农村,凌维诚不仅要慢慢习惯,还要从零开始学习农家技能。

于是,一双拉惯了小提琴的巧手,每日插秧、抓农具。

起初,没干多长时间,凌维诚手上就磨出了水泡,她忍着剧痛,挤出泡泡,又加入劳动中。时间久了,她手上长满老茧,农耕技术越发熟练。

那时,凌维诚上有年过花甲的两位公婆,下有四个不知人事的孩子,一个家的担子全在她身上。

另外,谢晋元哥哥早早离世后,嫂嫂不忍重担出走,留下一个少不更事的女儿谢孟招。

凌维诚不忍心,便将她视为己出,加以照料。也就是说:凌维诚要照顾八个人!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凌维诚依然默默守候着谢晋元,期盼着丈夫早日凯旋。

1937年8月,凌维诚收到了谢晋元的一封家书。

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

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

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

谢晋元字里行间充满牵挂和担忧,看得凌维诚战战兢兢。收拾好心情后,她又不得不面对生活,重新投入劳作中。

1940年,谢晋元母亲离世。谢晋元父亲为了养老,又养了一个小孙女。也就是说,凌维诚少了一个人的帮助,但还是要照顾八个人。

都说人在患难中需要一个精神支撑。那时,支撑着凌维诚走下去的,就是谢晋元能回来。

然而,现实终究让她失望了。

噩耗传来 坚强过活

淞沪会战爆发后不久,谢晋元带领400余名战士,为掩护主力撤退死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的阻击,让“八百壮士”闻名全国,大大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情绪!

最后,“八百壮士”被迫撤入租界,租界害怕日军的威压,将他们扣押在胶州路公园。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操练士兵时,发现四名战士不知去向,遂派属下将这四名战士找到。

谢晋元为了弄清战士为何缺勤,就独自和四人进行谈话训诫,这个时候事情发生了。

其中一人悄悄拿起铁镐,在谢晋元的背后猛击其头部,其他三人见状一拥而上对谢晋元拳打脚踢。

谢晋元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四名叛徒也被租界逮捕。后经过审问得知,这四名叛徒是汪伪特务策反的奸细。

当谢晋元牺牲的消息传到蕉岭时,凌维诚痛不欲生,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唯一的精神支柱,突然之间崩塌。她本想一死了之,又看到身旁的孩子和年长的祖父,实在不忍心看他们孤苦无依。

又重新振奋精神,努力生活。

不久后谢晋元的老家就设起了灵堂,四面八方的人群前来吊唁。

国民政府知道谢晋元有遗属身在广州蕉岭后,也专门派人把凌维诚一家接到重庆慰问,并发放了5万元法币。

凌维诚拿到慰问款后,随即分出一半,作为谢晋元父亲的养老钱。另一半则用来购置了3田产,用以耕种养活一家人。

但是,作为英雄团长的遗孀,自家人吃饱穿暖不是她的唯一追求,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她去做。

重返上海 照料孤军

1945年,抗战胜利。

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是思念亲人心切,凌维诚带着一家人返回上海。

抵达上海当日,凌维诚就见到了自己的母亲。惊喜感慨之余,她从旁人口中得知:当年和谢晋元并肩作战的“八佰壮士”,如今大都流落街头。

凌维诚再一次不忍心,于是,她在报纸上登出消息:“谢晋元遗孀回沪。

得知这则消息后,两三个孤军赶来,将他们接到一个三层楼里住下。

后来,越来越多的孤军找到了凌维诚。他们希望,借谢将军夫人的名声,为自己谋一份差事。

凌维诚表示:“团长牺牲了,我作为团长夫人,要把团长留下的担子挑起来。”

经过十年农村苦难磨炼的她,早已变得勇敢坚强,并且充满仁爱。她要把她的爱,从谢晋元身上倾注到孩子,再倾注给孤军。

1946年,凌维诚去南京,准备为自家为孤军争取救济。宋美龄再次接见了她,一顿寒暄之后,宋美龄表示会做安排,回上海找当地政府就好。

凌维诚半信半疑,跑到上海市政府寻求帮助,没想到被对方各个部门踢皮球,无功而终。

国民政府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孤军不想打内战。

原来,当时国民政府曾找到孤军,许诺无论官职大小,只要加入国民党阵营,都可以封官位。

那时的孤军,见过最残忍的战场,失去过自由,被俘做过最苦的劳工。一路走来,世事无常,人情冷暖,饱经风霜……

使得他们没了当年“建功立业”的决心,更不想同胞相残,都表示不愿意打内战,就像有门营生,安安稳稳地生活。

不过,在国民党看来,孤军似乎是“给脸不要脸”,于是彻底断了对孤军的补贴。

昔日八佰勇士,竟连生活都成了问题!

凌维诚决定靠自己。她跑遍上海,动用关系,替孤军找路子。通过她的努力,有孤军进入内河航运公司、也有的进入警察队伍。

孤军们也很争气,做事干练,为人踏实,深得各单位器重。

可零零散散地为孤军安排工作,效率实在太低。于是,凌维诚和孤军组织起来,成立一家工业服务社,生产“孤军”牌毛巾、袜子、肥皂。

内战吃紧后,上海物价一天高过一天。

有些有头脑的孤军想到:之前谢晋元曾经带领他们撤到租界,被软禁在胶州路公园,生活近四年时间。

期间,上海市民和外国各界人士,经常到公园慰问。因此,那块营地,在很多人心中就是属于孤军的。

于是,他把营地的土地,连同谢晋元墓周围的土地,一共六十亩左右,全部圈起来搭起帐篷,作为临时住所。

当时留在上海,一百一十多个孤军,都来到凌维诚那里领取生活补贴。

凌维诚作为团长夫人,拿出了当年团长“不偏不私”的态度,哪个最近有困难要多分一点,哪些钱需要留着当做急用,哪些人领少了要安抚解释,她都算得门清。

此外,她要留一小部分,作为供养子女的费用。

时间久了,孤军们对凌维诚越来越认可。在她身上,没有谢团长那样杀伐果决的阳刚之气,却有又柔又韧的女性之美,是和谢团长一样的英雄。

这样艰苦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解放军的到来。

上海解放 迎来帮扶

当解放军突进上海,却露宿街头时,上海人民知道:光明终于来了。

凌维诚见此情景,决定写一封信给上海首任市长陈毅

陈毅收到信件后,和市政府商定:免除他们一家人的住房和地租,并且谢晋元周围的墓地继续归他们所有,他们可自由收取租金。

陈毅还给凌维诚介绍工作,关心她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让她们一家稳定下来。

另外,新中国上海政府还不忘孤军的生存问题,对部分有困难的孤军予以特殊照顾。

要知道,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很多方面都需要资金。但是,新中国还是决定: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让为国做出牺牲的人心寒。

到了50年代初,有些孤军年事高了,自然想到“落叶归根”,于是找到凌维诚辞别。没想到,每个来辞别的孤军,凌维诚都会赠与一笔路费和安家费。

可见,凌维诚心里一直装着孤军,所以一直省吃俭用,节约下一笔钱,只为有朝一日能支援孤军。

留在上海的孤军,凌维诚同样伸出援手。有一次,凌维诚的亲戚从台湾寄来了外汇券。凌维诚购置了一小袋米,往一位孤军家里送去。

当时,国家困难,粮食供应不上,那孤军早已揭不开锅,是凌维诚用大米救了他一家的命。

这一切,正如凌维诚儿子谢继民所说:“母亲不提及痛苦,不怨天尤人,真心同情弱者。”

超越苦难 启迪人生

1991年,操劳了一辈子的凌维诚,卸下自己的担子,与世长辞。

从爱丈夫到爱家庭再到爱孤军,凌维诚用一生,守住了和丈夫的承诺,践行了爱的真谛,活出了苦难和死亡都不能战胜的人格之美。

至此,她得以前往另一个世界,和她一生最挚爱的谢晋元团聚。

而她的家人,则继承她和丈夫留下的精神财富,继续为这世界发光发热。

上世纪80年代末 , 凌维诚(左)与 儿子谢继民 (中)和孙女在一起

比如:她以前在蕉岭照顾的,谢晋元哥哥家的女儿谢孟召,后来开了一家小卖店,用店里的收入抚养了十几个弃婴,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凌维诚的思念和感激。

再比如:她的几个儿女都成绩优秀,进入国家重要部门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奔走。

如今,她和谢晋元的故事,还会激励到许多被生活打击的人,启迪他们重拾勇气、活出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凌维诚——从上海小姐到谢晋元夫人》

《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读懂抗日民族英雄谢晋元的两封家书》

档案春秋 2016-08-10 英雄身后事——晋元公园更名始末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1446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