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虽然带着一丝沉重,但却是我们每个人终究无法回避的生命议题。近日,中华遗嘱库发布的《2023年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观察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白皮书显示,过去十一年来,立遗嘱人群年龄逐渐趋向年轻化,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青年立遗嘱人群中,女性人数要明显高于男性。在2023年里,订立遗嘱的人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8.41%,该比例相比2022年呈增长态势,女性已然成为订立遗嘱的主力军。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微妙的变化,映射出社会观念的变迁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回溯历史长河,在中国传统的“同居共财”的家庭模式下,往往只有作为“一家之主”的男性尊长,才享有家庭财产的支配权。而随着法律对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的保护,遗嘱不再是个别男性的专属特权。经济独立和女性意识的崛起,让女性不必再依附于男性,更多女性通过遗嘱这一法律工具,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自己的财产和其他事务,这无疑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
未知生,焉知死。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死亡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这种禁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许多住宅小区的楼栋号、楼层号、车牌尾号,都在刻意规避使用数字“4”。但新陈代谢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主动订立遗嘱,反映出今天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更加从容,不再“避而远之”,而是以更开放、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其中,说明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资产拥有量增多,她们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提升,在财产管理和继承规划上更有主动作为。
有人认为,面对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女性更有“未雨绸缪”的智慧。著名学者刘擎曾提出了一个颇具洞察力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生活本地性的瓦解”。所谓“生活本地性”,是指在以前的传统社会,具有相对自足的特征,人们大体能把握自己的生活。但在现代社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变量越来越多,也许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面对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面对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未来,担心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立遗嘱也成为她们规划未来、确保家庭安全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人口结构与家庭构成的变革,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一些女性选择单身或不生育子女,使得她们对自己的晚年规划和财产管理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考量。作为独生子女政策下的80后、90后女性,面对着父母年迈和自身家庭建设的双重压力,也更意识到立遗嘱的重要性。一些女性为了规避“自身婚姻风险”和“子女婚姻风险”,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也成为了订立遗嘱的一个重要原因。
订立遗嘱,绝非悲观消极,而是以一种严肃审慎的态度,将自己的“人生课题”交代清楚,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财产进行分配,更是对生命旅程的一种规划。它让我们站在死亡的角度,去面对我们的社会关系,以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去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衰老、如何对个人财产作出符合意愿的法律处理。
在时间的浩瀚长河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而短暂的存在。人生匆匆,我们终将一无所有地离去。立遗嘱,看似在安排“身后事”,但从另一种角度审视,亦是对“活在当下”的深刻诠释。因为它不断提醒着我们深思一个问题——在短暂的一生里,我们能给爱着的人带来些什么,又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慧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