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死,无疑是影响雍正朝政治走向的大事件。
在此之前,年羹尧作为雍正帝的铁杆心腹,深受重用。虽然也曾左右摇摆过,但终归没有迈过红线,被他人所用。不管是雍正帝即位之前,还是当上皇帝之后,鞍前马后,没少出力。
也正因此,年羹尧才会居功自傲,在取得青海大捷后,愈加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当然,他的这种表现,不仅百官看不下去,连雍正帝也忍受到了极限,并最终动了杀心……
可以说,将年羹尧贬职,并赐其自尽,是雍正帝执政生涯中下过的最艰难的命令,由此引发的后遗症,也让他痛苦不已。
那么,他有没有后悔过,处死年羹尧呢?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看懂除掉年羹尧的后遗症,才明白雍正帝为什么要吃带毛猪?
一、
雍正帝派孙嘉诚去西北,如意算盘打的“啪啪”响,实际上就是在创造拿下年羹尧的机会!
一方面,去之前雍正帝就说了,孙嘉诚乃户部第一算账能手,派他去就是为了帮年羹尧管账的。年羹尧在西北的那摊子烂账,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派孙嘉诚去查账,就是去送死。
另一方面,西北战事尚未停息,叛军的首领还在逃,且两股叛军联合到了一处。此时战局不稳,人心不稳,老百姓急需休养生息,根本就不适合在此推行新政。雍正帝偏偏不信邪,非要孙嘉诚去强推,那受到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虽然雍正帝嘴上说的是希望年羹尧看到孙嘉诚这个人,就能有所收敛,有所警示,但这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毕竟孙嘉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已经见识过了,这人眼里容不得沙子,根本就不可能跟年羹尧和平共处。
其实,自古帝王都不太喜欢铮臣,尤其是这种拿天象来抨击朝政的孙嘉诚。那玩意是玄学,最终解释权在天子手上,你一个臣子拿上天来命令皇上,就是在找死。
后来的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发生天京事变啊,原因就在于此!
洪秀全的起家,靠的是自称上帝次子,结果萧朝贵发现了漏洞,动不动就玩“天兄附体”,杨秀清则更进一步,直接“天父下凡”。关键是,同样套路的洪秀全还不能揭穿他们,只能老老实实跪地磕头听令。
二、
如果仅仅这样,也不至于让雍正帝忌惮,关键是孙嘉诚背后还有一群追随的铁杆小弟,从求雨时就能看出来。
这样一来,孙嘉诚就成了清流领袖,自成一派,且有结党嫌疑,雍正帝就不得不防。那么,把他派往西北,除了监督年羹尧外,还能分化清流势力,一石二鸟。
虽说孙嘉诚被年羹尧杀害的结果,也在雍正帝的预料之中,但等到这一天真正来临,他也确实心痛。毕竟,他做这个安排的理想结局,就是孙嘉诚跟年羹尧互相监督。既能守住西北,又能推行新政,还能分化其他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势力,多全齐美。
可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最终在西北推行新政的孙嘉诚还是被年羹尧给杀了!
年羹尧冲孙嘉诚下手,就是冲雍正帝的新政下手,要知道,年羹尧不过是雍亲王府曾经的府邸奴才。就算是亲儿子弘时又如何,敢妨碍雍正帝推行新政,其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而且,雍正帝处理年羹尧的方式也很特别,他是通过隐藏在其身边的心腹,伊兴阿、岳钟琪实施的计划。让年羹尧如同自己一样,也领略了一把,被身边人“出卖”的滋味。
当然,如果年羹尧能吸取教训,低调一点,被贬为杭州将军后,能把排场降一降,低调一点,或许还能保命,就跟他的管家老桑说的那样:
“二爷,不是老奴妄言,地不跟天斗,子不跟父斗,这……您斗不过皇上!”
三、
不过,从雍正帝的内心来讲,虽然也恨年羹尧不争气,但真要处死他,又确实下不了这个决心。
真正促使雍正帝痛下杀心的人,并非那群嚷嚷着要替孙嘉诚报仇的清流,也不是各地纷纷上书的督抚,而是张廷玉!
当时,雍正帝面对众多弹劾的奏折,询问张廷玉,难道年羹尧非死不可吗?
张廷玉先是回答了年羹尧的罪名,说他就算功过相抵,也是死有余辜,随后又补上一句话: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这就很奇怪了,张廷玉这人一向谨小慎微,很少发表这种言论,况且还是揭雍正帝的伤疤。不管是之前的铸币风波,还是赐诺敏“天下第一巡抚”匾,亦或者科场舞弊案。他都是能不说话,尽量不发话,这次为什么抽风,劝雍正帝弄死年羹尧呢?
除了当年年羹尧在大堂之上,直接呛了张廷玉一鼻子外,张廷玉更多的是在替孙嘉诚报仇。毕竟一向君子不党的他,在剧中展现出来的,整个朝廷中存在私交的官员就孙嘉诚一个。而且,在科场舞弊案中,孙嘉诚还曾经救过张廷玉的命。
果然,雍正帝在听到张廷玉说年羹尧死有余辜时,手一抖,茶杯落地,随后死死盯着张廷玉。可又听到他说,自己的圣名将受到玷污之后,也只能叹了一口气,同意了其建议。
那么,雍正帝处死年羹尧之后,究竟有没有后悔过呢?
四、
我一直认为,《雍正王朝》中最悲情的一幕,莫过于已经落魄到守城门的年羹尧之死了。
说句实在话,这时候的年羹尧已经毫无威胁,每天在城门口除了能跟小牧童下下棋,根本起不了任何波浪。哪怕像后来对待李绂一样,将他罢官还乡,也比要了他的命强。
这一点别说我们想不明白,李卫和翠儿也不明白,年羹尧更是想不明白。李卫带着赐死的圣旨找到年羹尧时,已经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昔日辉煌的大将军,浑身脏兮兮的蜷缩在城门洞子里,面对好友到来,还得自己烧火熬粥,呛的直咳嗽。
当然,见到李卫的那一刻,年羹尧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结局。所以,没等李卫发话,他自己就在问圣旨在哪?
拿到上谕之后,年羹尧甚至都没打开,而是从右手腕上脱下来当年雍正帝送他的佛珠,扔到了桌子上,也预示着跟雍正帝的主仆情谊彻底拜拜:
“狗儿,替我把这个还给他!”
要知道,当初老四胤禛送年羹尧这串佛珠时,年羹尧很感激,说的是:
“主子您是菩萨转世,奴才应该做一个护法的金刚!”
现如今金刚被菩萨处死了,那以后没有自己保护的路上,还望主子珍重。随后,年羹尧痛哭流涕,摇摇晃晃在李卫的注视下,走向了远方。再配合那首悲伤的《牧童》音乐,令人倍感忧伤: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哟;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五、
可想而知,如果李卫真将这串佛珠还给雍正帝,失去金刚保护的他心中会是一个什么滋味?
在回答雍正帝有没有后悔处死年羹尧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年羹尧之死究竟带来多少后遗症?
第一个后遗症,正跟张廷玉转述李绂折子的话相反,处死了年羹尧,不能没能维护皇上的形象,反而让皇上的圣名受到了玷污!
为啥?
因为流言!
年羹尧前脚被处死,后脚伯伦不归酒楼就聚集了一群没落旗人,针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一个是前任大将军王,一个是后任大将军,一个守城门,一个守皇陵,我瞅着这里面……”
别说他们了,换做我们也会这样想,那就是,不管谁当大将军,不管立过多大的战功,都会被当今的皇上惩治。别说一个曾经是府邸奴才的年羹尧了,就算是先帝爷任命的大将军王,不也是被打压的厉害?
谈论的人一多,也就给了有心之人可乘之机,比如那大爷就接过了话茬:
“这里面当然有文章啊……”
一说二说,那大爷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扯到雍正帝即位的正当性上了,还装模作样蘸着水写下了“十四”二字:
“听说先帝爷的遗诏,原是把大位传给这主儿的。”
可以这样说,雍正帝篡位之说,就是从处死了年羹尧开始在民间流传的。甚至还传到了老十四胤禵的耳中,让其深信不疑,彻底离间了这亲哥俩。
六、
雍正帝处死年羹尧后的第二个后遗症,便是西北再次大乱,岳钟琪也根本镇不住场子。
之前咱们也分析过了,年羹尧纵使有百般,千般不是,但其治军打仗却是行家。要能力有能力,要手段有手段,叛军不知道有多恨他。现在好了,年羹尧被皇上处死了,正是亲者痛,仇者快。毕竟叛军的首领还没抓到,现如今兵合一处,更是卷土重来,一发不可收拾了。
岳钟琪虽然忠心,处处小心谨慎,做一切事情的前提就是不让皇上起疑。比如,提拔将领,不敢提拔自己人,从福建那边调人来当都统。
皇上倒是不怀疑他拥兵自重了,关键是这种拼凑的军队,战斗力不行啊。东南来的将领,管西北的兵,兵不认识将,将不认识兵,能管的好才怪呢?
跟岳钟琪有默契的将领,得不到提拔,得到提拔的,又没啥默契,搞不好还不买他账。这样的军队,虽然能让皇上放心,不用担心“洪水”淹了紫禁城,关键是,它也打不了胜仗啊。
果然,岳钟琪刚升任大将军,人家罗布藏丹增就联合阿拉布坦,调集三千骑兵劫了阿尔泰的大营。
可是,岳钟琪带领下的大军明明打了败仗,却还上请功的折子,当时雍正帝就怒了:
“被敌人端了大营,烧了仓库,抢了粮食,外带还死了七十多人,居然还有脸向朝廷要粮请功?这样的‘胜利’,在年羹尧的手里,早就……”
七、
雍正帝处死年羹尧带来的第三个后遗症,那就是八爷党取得了一大胜利,雍正帝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受到质疑。
毕竟当初雍正帝追缴府库欠款也好,铸造新朝铜币也罢,亦或者开科取士。没有一项是顺利完成的,又是山西诺敏案,又是铸造铜币弊端,又是科场舞弊案的。
这本就让百官,乃至民间议论纷纷,觉得这皇上的能力有限,没有一件事办好。
正因如此,年羹尧取得青海大捷,才解救了雍正帝于水火之中。雍正帝才会在高兴之余,要召年羹尧进京,还要重重的赏他:
“朕在北京等着你,为你庆功,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给天下人看看!”
就像当年王掞抨击康熙帝“不教而诛”一样,年羹尧有问题,那是你雍正帝没有教育好。只有最无能的人,才会一味的用杀戮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开导和教育。
所以,不仅太后乌雅氏拿雍正帝用年羹尧,而不用亲兄弟的事做文章。连老十三胤祥后来都看不下去了,在西北战事失利之后,雍正帝去探望老十三胤祥,忧心忡忡的说不想再失去十三弟时,说了一句:
“四哥,有句话我早就想跟你说了,我知道你可能一下子听不进去……”
其实就是在暗中批评雍正帝不会用人,放着自己的亲兄弟,也是军事上一把好手的老十四胤禵不用,非用年羹尧,现在好了,被人家拿来做文章了吧?
八、
雍正帝处死年羹尧第四个后遗症,便是众位大臣们不愿意再承担责任,甚至还有一些对皇上寒了心,“叛变”了。
我们翻一下历史书,会发现,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而且就是针对西北战事才成立的,成立的起因就是将领能力不足。这个将领可不是年羹尧哦,他早在雍正三年,就已经被赐死了。
在剧中,军机处的成立是在年羹尧当大将军的时候,但也仅限供应粮草的功能。具体怎么带兵打仗,完全是年羹尧在西北说的算,而不是后来的岳钟琪打仗还得等皇上远程指挥。
正所谓杀鸡儆猴,有了年羹尧的前车之鉴,其他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效率低下也就有情可原了。也难怪雍正帝一天恨不得掰成两天过,管的事太多,被累死也就说得过去了。
同时,年羹尧之死,间接促成了隆科多的“叛变”!
为什么这么说?
很简单,隆科多可是有拥立之功的重臣,跟年羹尧一样,成为雍正帝的左膀右臂。
前期,隆科多可是有举荐权的,比如诺敏去山西任巡抚就是他举荐的。可惜,诺敏最后却被雍正帝处死了,连带着自己的举荐权也被收回。要知道,诺敏可是被雍正帝赐过“天下第一巡抚”牌匾的,这种人都能被处死。证明皇上可以不顾自己的脸面,可以杀清官,这对隆科多的震撼非常强烈。
但诺敏之死,还达不到促使隆科多“叛变”的底线,年羹尧之死才是其“叛变”的关键!
九、
虽然当初年羹尧回京,飞扬跋扈的样子,也让隆科多很反感,暗中骂了一句:
“什么东西!”
但,他们俩其实同属雍正帝阵营,又在皇上的要求下联姻,收了年羹尧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捆绑在一起的年家和佟家,纵使互相看不起,但也是一条船上的。
隆科多原以为,以自己的拥立之功,就算以后犯个小错,皇上也会念在有功上面,不予追究。可惜,年羹尧的死对他震撼太大,原来皇上也会杀功臣。
更重要的是,年羹尧的死,在隆科多看来,乃众臣弹劾的结果。这也给他造成一个错觉,那就是,要想在朝堂之上立足,就得讨好百官。
这是什么路线?
就是老八胤禩走的路线啊,讨好百官,笼络群臣,这也是为什么隆科多会向老八胤禩靠拢的原因之一。
当然,隆科多最终投向老八胤禩,一方面,自己确实不干净,干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雍正帝的新政,影响到了自身的利益。再有,就是清流派领袖被杀和罢官了,因为这也预示着隆科多又错了,原来雍正帝也可以不听百官的。
总而言之,因为隆科多跟年羹尧有联亲的关系在,不管他怎么做,都难逃雍正帝的猜忌。这也是他在军机处,听到雍正帝再次提到年羹尧名字后,默默无语只埋头喝茶的原因所在。
十、
可以这样说,雍正帝听从张廷玉的建议,处死了年羹尧,事后也是后悔的。
在西北战事不利之后,雍正帝就发飙,说要严惩阿尔泰。让他降职两级,戴罪立功,并限他半个月之内,也断掉敌人一座粮库,也允许他战死二百人。
别人没说话,张廷玉却站了出来:
“这确实是讳败为胜,但这件事怎么处置,臣以为还有待斟酌。倘若因为小败而重惩大将,那么大败呢?”
说这句话的时候,张廷玉眼神是往上瞅的,这也证明,以他对岳钟琪,对阿尔泰的了解,后面铁定还会吃败仗:
“何况现在处置了阿尔泰,目前也没有适当的人选替代他!”
当然,张廷玉还是心虚,毕竟前面自己刚进言杀掉了年羹尧,现如今又吃了败仗。刚刚雍正帝提到年羹尧这个名字时,明显张廷玉的脸色不好看。
估计雍正帝也有怨言在里面,一方面怪张廷玉,怪在场的各位,当初为啥不替年羹尧求情?另一方面也痛恨自己,当初怎么就听了他的话,真处死了年羹尧呢?
“朕就不信,死了张屠夫,就吃带毛猪啊?”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阿尔泰的,其实不然,一个小小的阿尔泰还上升不到让雍正帝吃带毛猪的程度。能有这个能力的,只有年羹尧,可现如今,他死了,自己只能吃带毛猪了。
就像后面的老八胤禩说的那样,若换个生手,威不服众,反而更加坏事。同样表面说阿尔泰,暗中是在暗示岳钟琪换了年羹尧,狠狠刺激了一下雍正帝:
“此事只能表面上装糊涂,承认阿尔泰‘小胜’,而后再命他乘胜相机进攻……”
后面那句话更刺激雍正帝:
“兵凶战危,不同于政事,一旦错了就很难更改!”
是啊,政策错了,后面再改就是了,可若是杀错了人,人死可不能复生,那可就真错咯。
雍正帝还能怎么办?
以前雍正帝还有自己人可用,就算众臣说他重用汉人,不用满人,他也有底气反驳。甚至一怒之下还能让老九胤禟,堂堂的王爷去西北给自己的府邸奴才年羹尧下跪。
现在呢?
年羹尧已经死了,这可是老八胤禩他们取得的一大胜利,晚上睡觉都不知道笑醒了多少次了。
雍正帝,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死了张屠夫,就吃带毛猪了。
等到清流派又群起而攻田文镜时,雍正帝才后知后觉,突然发现弹劾的名单竟然跟当初弹劾年羹尧时一模一样,顿时傻了眼。
可想而知,当时的雍正帝有多后悔,懊恼自己怎么就杀了年羹尧呢?
年羹尧是死透了,但还活着的老八胤禩却没放过机会,不仅带头祭拜孙嘉诚,还故意在军机会议上讽刺雍正帝。那么,雍正帝又是如何反击,如何应对呢?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下回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