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选兵团司令, 刘伯承掰着指头数了三个人, 却唯独落下一员猛将

漫步史书2024-03-29 09:54:53  59

1949年2月,根据中央统一全军番号的指示,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标志着我军建设彻底走向正规化。

很多人认为,这一年全军统一番号,其实就是改一个称呼,其实不然,除了番号之外,各军在建制上越来越正规化,第二野战军当时改称番号的时候,还扩建了野战军后勤领导机构和部队,由段君毅任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当时,二野总兵力人数增至28万人,虽然仍然比不上三野、四野,可至少要比占先天劣势的一野兵力要多。

更值得一提的事,二野部队是唯一从抗战初到解放战争末期,部队成份没有发生过太大变化,都是来自于刘邓首长的129师部队或者说是原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另外还包括一部分起义的原国民党军38军一部分)。

另外,根据中央指示,二野也要组建正式的兵团建制,就兵团司令员的人选问题,刘邓首长一度陷入苦恼。

第二野战军成立以后,下辖9个军,依托于这9个军,二野成立了三个兵团,即第三、第四、第五兵团。

比较特殊的是第四兵团,兵团司令员是大名鼎鼎的陈赓。

陈赓的资历与威望自然是不用多说,堪称是我军优秀将领的代表,他当第四兵团司令员,其实颇有些取材,因为按照实际情况,他干个野战军副司令员一点问题也没有。

有人常把1947年7月挺进豫西的陈谢集团与后来的二野第四兵团划等号,这个理解是不正确的。

陈谢集团的成立,最初是为了保卫党中央而专门成立的,一开始是计划调到陕北去的,只是后来中央发现,陈赓在晋南闹的动静越大,对中央在陕北的战略更有利,毛主席考虑到这一因素,加上当时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才让陈谢集团进军豫西的。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陈谢集团都是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属于战略集团。我之前也提过,把陈谢集团叫一声“陈谢大军”完全不过分。

只是陈赓从来不许这样提。

横水伏击战后,陈赓请时任九纵26旅旅长的向守志吃饭,席间提到了这件事,他谦虚的表示:

“为了宣传的需要,都说我们陈谢是大军,其实呀我们是小军,是刘邓大军的一部分。刘邓才是实实在在的大军。”

当时,陈谢集团下辖的部队中,除了四纵外,还有新成立的九纵以及国民党军38军起义部队的一部分

之前文章中,我就曾提到一件事。

1948年1月,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粟裕率领华野一四六三个纵队渡江南下,成立东南野战军,并让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休整后转入陈谢集团所在的与豫陕鄂地区,与华野陈唐兵团联手,施行大踏步的机动作战。

为了能实现这一战略计划,毛主席还做了很多手的布置。并且在原定方案中,中央还计划成立豫陕鄂军区以及豫陕鄂野战军,陈赓兼任司令员。

只是后来这个计划并没有被贯彻下去。

到二野成立第四兵团时,该兵团下辖部队中,第13军就是原来四纵的10旅、13旅;第14军就是原来四纵的11旅、22旅加豫西一部分地方部队;第15军就是原来的九纵。

陈赓理所当然的应该是兵团司令员。

不仅如此,陈赓当时还有多重身份。

早在1945年7月召开的党的七大上,陈赓就当选为候补委员,1948年5月成立中原局,陈赓也是委员之一(一同担任委员的还有李先念、宋任穷、粟裕、谢富治、刘子久),不仅如此,陈赓还是中野前委委员,远远超过了中野其他各位纵队司令员。

所以才说,陈赓地位太特殊,当个野战军副司令员完全不过分。

另外陈赓出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同时还兼任政委,在后来二野三大兵团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对于另外两位兵团司令员的人选问题,刘伯承就有些为难了。

根据惯例来看,越是早成立的纵队,其纵队司令员越有可能被提拔为兵团司令员。

1945年9月初,为了即将进行的上党战役,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各自成立了一个纵队,分别是一纵、二纵、三纵、四纵。

四纵司令员就是陈赓,这个之前就谈的多了,这里略过。

比较值得一提的事一纵,当时一纵司令员是杨得志。

抗战胜利之初、中央决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一纵、四纵最初是要抽调到东北去的,也因为晋冀鲁豫根据地是当时我军最大的根据地之一,所以军区还成立了25个基干团,打算一起送到东北。

不过,这个计划后来有了变化,首先是四纵不去东北了,其次是一纵,当时他们已经出发,后来到了晋察冀根据地后,因为敌情变化就留在了那里。

聂帅主持的晋察冀军区对于这样一支主力纵队,可以说是视若珍宝,特别是像杨得志这样能征惯战的将领(晋察冀就缺这样的将领)。

后来一纵虽然回归了晋冀鲁豫军区,可纵队司令员杨得志却被聂帅留在了晋察冀,后来出任了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

毫无疑问,如果杨得志不离开,到1949年他应该是二野的兵团司令员,而不是华北军区的兵团司令员。

这么一来,就剩下了二纵司令员陈再道、三纵司令员陈锡联。

到1945年11月,晋冀鲁豫军区又成立了六纵、七纵、八纵(当时一纵、四纵按照原计划要开赴东北)。

后来从晋察冀回来的一纵与七纵合并,仍然称一纵,原七纵司令员杨勇任一纵司令员,四纵与八纵合并,陈赓任司令员,原八纵司令员谢富治改任四纵政委。

兵团司令的人选,又多了一个杨勇。

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六纵司令员王宏坤。王宏坤后来改任十纵司令员兼桐柏军区司令员,王近山接替出任了六纵司令员。

其实到这里,二野兵团司令员的人选差不多都已经齐全了。

晋冀鲁豫军区虽然到了1947年以后,陆续又成立了新的八纵、九纵、十纵、十一纵、十二纵,毕竟这些纵队成立稍晚,而且到二野成立时,这些纵队司令员都有各自的任务有的兼任了地方军区,有的因病去世(比如十二纵司令员赵基每),还有的资历上就要浅一些(比如九纵司令员秦基伟)

比较特殊的是八纵,八纵没有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而是留在了晋南,在徐先前的指挥下陆续打了临汾、晋城战役,与后来成立的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纵、十四纵一起被划到了新成立的华北军区,成了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主力。

时任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徐向前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员,在我军建国初的各大兵团中,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无疑是级别最高的(元帅兼任兵团司令员)。

刘邓首长挑选兵团司令员,主要也是从杨勇、陈锡联、陈再道、王近山等几人里面选。当然,还有一个从晋察冀根据地调过来的郭天民(曾任四纵副司令员)。

显然,郭天民从一开始就被淘汰了,倒不是因为他不能打,而是考虑到他来晋冀鲁豫军区还是太晚,但是刘邓大军都已经决定南下了。

其次是王近山,王近山的问题同样不在于能不能打的问题,而是在于其个性与脾气。

据说王近山落选兵团司令员后,曾找老首长当面询问,邓政委曾直言不讳:

“你作战勇敢,组织指挥能力比较强,有战功,但是,你有个弱点,就是不太善于团结同志。”

这么一来,剩下的人选中就只有杨勇、陈锡联、陈再道了,他们三个人也是挺进大别山时的一纵、二纵、三纵司令员。

要说起来,如果要按照各自情况去推测,杨勇反倒有可能是落选的那个,因为他不是晋冀鲁豫根据地走出来的,而是后调过来的。

我们都知道,刘邓首长率领的八路军129师是原来红四方面军一部分改编过来的,陈锡联、陈再道都是红四方面军出身,杨勇不一样,杨勇是红一方面军出身,抗战爆发后,也是在115师,后来随主力部队开赴山东后,杨勇在冀鲁豫开辟根据地,至1940年初才划归晋冀鲁豫根据地。

可偏偏出乎预料的是,在几个纵队司令员中,杨勇偏偏是那个率先脱颖而出的。

杨勇能征惯战,论打仗能力也很强,这是他优秀的一面,就从这方面来看,他与其他几人不能说齐平,但至少也在伯仲之间,可杨勇胜在个性稳重,考虑问题非常全面(这无疑是他能接替杨得志出任一纵司令员的根源)。

王近山出任三兵团副司令员后,找老首长也是询问他与杨勇有何不同,老首长直接告诉他,杨勇论打仗能力确实不如你,但他胜在能团结同志们。

杨勇脱颖而出以后,剩下的人中就只有陈锡联与陈再道。

要说起来,在二野“三陈”中,除了陈赓超出一等外,陈锡联与陈再道其实差不多,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上。

陈再道起初在刘邓首长心目中的位置还又更高一些。

1947年7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蒋介石调来三个整编师加一个整编旅来围剿我军,企图把我军歼灭在黄河或者赶会黄河以北。

当时,鲁西南国民党军兵力并不多,因此只能龟缩做被动防御,刘邓首长提出“攻其一点(郓城),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定陶),各个击破“的战略后,国民党军退守羊山集。

为了能啃下羊山集,刘邓首长调集二纵、三纵主力猛攻,并由二纵司令员陈再道统一指挥两个纵队。

可没想到,羊山集一战打的并不顺利,各个部队均伤亡重大,无奈之下,刘邓首长临阵换将,让陈锡联上场统一指挥二纵、三纵,这才取得了胜利。

据说在羊山战役最紧张的时刻,刘帅曾亲自前往二纵指挥部,质问纵队领导:

“你们到前沿察看地形了没有?”

当时,刘帅听到指挥员说没有查看地形时,气得把帽子摘下来摔在地上:

“仗打得太蠢了。歼敌三千自损八百,一个指挥员不仅要负歼敌三千之责,也要负自损八百之责。”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刘邓首长后来在选兵团司令员时,无形之中更加偏向了陈锡联。

1949年2月,陈再道调河南省军区司令员,负责当地剿匪事宜,至当年年底,河南省境内的匪患基本上被连根拔除,为恢复河南人民生产生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003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