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跟大家吹牛皮,全世界最流行、效能最高的代步交通工具依旧是摩托车,绝大多数国家,烧油的摩托车才是主流。而带电瓶的车型产业,是污染最重的行业之一。
为什么很少看到发达国家的人骑电瓶车?不是因为他们造不出来,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需求,这其中的条条款款其实蛮多的,三言两句估计是唠嗑不完,咱就简说明了。
而电动车需要电能,也就是电池,无论是哪种规格的电池类型,想要大规模生产,都需要极高的治污要求,而外国处理污染物都还需他国帮忙,不具备电池生产技术和治污处理。我国近些年来,在电池产业、光伏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又带动了国内其他上下游的关联产业链。
禁摩的限制让绝大多数人的短途代步交通需求,转用为电瓶车,自然就带动了电瓶车的快速崛起。而油价的居高临下,又带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发展,且法规与行政都为了“用电”产业发展开了绿灯,毕竟这电价确实比油价便宜。
燃油车百年历史已经足够让中间商吃的盆满钵满,国内很多人说,今后新能源汽车才是未来的交通主流。
油价节节高升,且还有不可再生资源的限制,而电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怎么想也是电能源可以开辟未来各行各业。
为什么我国是电瓶车产业大国
我个人对摩托车与电瓶车的见解,前者可以骑行环游世界,后者环游城市都可能不太行,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续航问题。当然了,秉承存在即为合理的原则,电动车在国内能够卖的这么火,说明大家还是认可它的实用性的。
电瓶车的性质,从来就不是城际交通工具,只是比自行车的层级更高一些,主要用于城市内部通勤骑行。因为中国的地盘太大,电瓶车续航能力有限,一旦离开城市范围,尤其是到了山区、戈壁、草原、郊外,最适合的还是摩托车。
电瓶车之所以能够在国内成为代步车主流,多多少少跟“禁摩”有关;再者就是道路交通法律规则不严格,各项成本极低,因为骑电瓶车无需考取驾照,也无需买保险,自己违规被机动车撞了还属于非机动车的受害者,其价格方面还比摩托车便宜了几乎一半,且电价也比油价便宜了数倍。
多种优势加持,摩托车就显得是一种奢侈。就好像南宁曾经被称为“中国摩托车之都”,满大街都是以摩托车为主,后来为了打造绿色环保都市,实行禁摩限制,大量的摩托车被时代规则抛弃,取而代之的则是搭载几块充电宝的电瓶车。
城市里等待交通红绿灯的时候可以环顾周围,确实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电瓶车,几乎很难再看到燃油摩托车出行,充分表明电动车的实用性,是完全得到了市场认可的。
以往还没有电瓶车的时候,多少老百姓都是无证驾驶摩托车,速度与激情时刻都在上演,再多的交警也管不住,非常容易出现严重的伤亡交通事故,于是才有了禁摩规则。
过去我们还需要进口电力,而近些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电力、电池、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规模已经可以向外出口电力。正因为大树底下好乘凉,那么电能源的发展趋势便带动了电瓶车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商机。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论骑摩托车还是电瓶车,意义上似乎并没有那么大,他们只是需要一个不受约束的出行工具,包括不用考驾照、不用交保险、没有报废年限、没有违章等等的限制。而电动车的诞生,完美的迎合了这些交通限制。
现在很多人骑电动车就是仗着电动车的优点,所以才敢横穿马路,这种行为是非常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而交通规则也想治理,但是出台政策容易,执行起来却很难很难,至少现在没办法快速执行起来,未来肯定会一一专治。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不骑电动车
很多人心里面肯定有一个疑问,欧洲国家虽然经济很发达,但是国土面积其实很小,基本上与我国的一个省差不多,人们日常出行非常适合电动车呀,毕竟出国就相当于我们出省,也不用太担心电瓶车的电够不够的问题。
相反的是中国现在治安这么好,电瓶车有时候都有点担心被“窃格拉瓦”偷电瓶。就好比低碳城市的澳大利亚,城市又集中,人口素质也还行,如果把中国的电动车模式复制到澳洲,岂不是赚翻了?可为什么没有人想得到呢?
实地考察后会发现,澳大利亚的城市道路,其实是没有自行车道的,那么无论是自行车还是电动车,其实都并不适合在路上行驶,且大部分人住的地方又比较偏僻,晚上骑行,又没路灯又没自行车道,还没隔离带,分分钟都可能被汽车撞,在郊区还会面临被袋鼠撞倒,然后再被汽车撞飞,那么骑电动车就很容易突然某一天的某一刻见不到明天的日出。
为什么外国人不骑电动车,说白了就是他们缺少轻工业制造,也就是没地方可造车,致使他们并没有习惯用这类型的交通习惯,所以他们的日常出行还是以汽车为主。
再加上地广人稀的,汽车还不是想怎么停就怎么停,基本上都不会挡住别人,当然在城市中心还是得注意停车规则。对于他们而言,电瓶车的需求也就没有那么迫切了。
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就非常喜欢咱们的电动车,就想搬走一台到自己国家,可从国内运一辆电瓶车过去,估计运费都赶上了电动车的价格,如果再国外买一辆电动车,基本上都是一两万一辆,所以电动车在发达国家是个奢侈品。
想从中国运送到国外的,本质上都处于无监管,这些人的数量还是太少,对当地执法部门还没积攒到大肥肉的量,一旦他们想要严查,骑行者会很被动,说拉走就拉走了。
有个瑞典朋友跟我说,她非常想要买一台电动车,装个木箱子以个人自用物品方式海运到瑞典。但我有个疑问,就算平安到达瑞典,那么坏了该怎么办?当地可没人会修。
可她却说在中国买个顶配的才5000多,海运加关税5000多,而瑞典当地卖的配置还没有这个好,都要2点万多,这么大的差价,骑个两三年也值了,果然有钱人就是不一样。
其实一线品牌的电动车质量还是可以的,基本上都不会坏,除非过几年电瓶老化问题需要换电瓶以外,基本上都可以不用管。对于她来说,几年后坏了直接再买一辆也更划算。
电瓶车的发展历史就算在我国也并不长,它属于拥有自我独立的生产链,组装电瓶车的零部件虽然很少,但国外那些国家要想从事这个行业,也必须要从头开始建立生产体系。
而庞大的中国,自身轻工业制造非常的多,各个零部件也非常容易找到对应的供货厂家,小小的电瓶车背后,涉及的产业起码有上千个。而国外的国家,虽然经济都很发达,但都属于那种重工业,这些零部件的轻工业制造就并不多。
国内零售三千多的电瓶车,出厂价估计就在1500-2200左右。中国的造车成本低,得益于全产业链和物流体系,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找到,没有关税。
造价成本几乎到了透明化阶段,品牌之间就有了价格上的竞争,受益的当然是咱们老百姓咯。
东南亚地区的人工成本更低,但是永远也无法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受欢迎的代工厂,因为他们从原材料到元器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产业链几乎一个都没有,所有的东西都依赖进口,那么人工成本那点优势,早就被抹平了。
电动车的门槛极低,无非就是各个零部件的拼凑罢了。很多小国家也能制造,但成本绝对没有中国的那么低,如果没有关税或很少,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几乎可以横扫全世界。
在发达国家的交通管理中,电瓶车不可能单独做非机动车管理,驾照、保险是必须安排的。想在发达国家普及电瓶车产业,必须解决它属于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作为非机动车,它速度太快,对行人危害太大;作为机动车,它速度又太慢,材料和结构强度也不够,对骑行者有安全隐患。
总结一下,你就知道
按照世界交通秩序,正常情况下就不应该存在电瓶车。出行交通工具中,只能是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是否为机动车应该定性的清清楚楚,而不是混乱排在第三位要管不管。
电瓶车的定性,到底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要是机动车,那就应该走机动车道,以机动车管理佩戴头盔及上保险;要是非机动车,那应该走非机动车道,跟自行车一样。
有时候交警整天都在查戴没戴头盔,查有没有带人,却从来没有想过先从源头厂家那里管理清楚。既然禁摩了,那为什么会允许各个电动车厂家,生产那些速度飞快的电动车?
现在的电动车性能已经赶上以前的125摩托车了,所以跟摩托车还有啥区别,不就成了电摩吗?幸好在新标准规定,电摩就是机动车,需要D或E照才能开。而电动助力车就是非机动车,时速、车长、车宽、车重都有规定。
说到底国内几乎全部都是骑电动车,跟禁摩没多大关系,全国不禁摩的地方也有很多,基本上通勤都会选电瓶车,因为有很多优势。现在的摩托车,要么是鬼火青年的玩具,要么是村镇百姓的刚需。城市里基本上是没有人购买摩托车的。
发达国家的交通规则没有那么多,摩托车也是骑机车赛摩,说实话,电瓶车就连印度佬都看不上,哈哈…
对此,您怎么看待电动车的性质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84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