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半个月以来,自动驾驶汽车在杭州“全城开跑”,效果如何?发展这一新质生产力,对杭州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自动驾驶巴士逐渐融入市民生活
走在杭州街头,遇见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杭州余杭未来科技城里,一条自动驾驶接驳示范线路每天迎来送往,把乘客安全送往站点。
根据国家标准,只有到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车子才能完全无人驾驶,不需要驾驶员。从去年9月以来,这条L4级别自动驾驶接驳公交巴士一直表现优秀,保持主动事故为零的成绩。它以地铁良睦路站公交站为起终点,全长5公里,目前仍然能免费乘坐。
从外观来看,这辆自动驾驶巴士比普通公交车多了不少摄像头、感应器等高科技设备,这些技术的结合则一定程度保障了行驶安全。
乘坐方式则也相对简单,记者在公交站点扫描二维码就能直接预约车辆,在页面上填入上下车站点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张乘车二维码,凭码上车。在站点,不少市民对乘车流程都颇为熟悉,大家都觉得,“安全系数挺高,乘坐体感和普通公交车没啥大差别”。
无独有偶,湘湖景区今日也在测试智能网联无人驾驶巴士。车内同样配备安全员以应对紧急情况,车辆装有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实现360°全方位感知和精确定位。
据悉,第一阶段测试在景区内环线进行,第二阶段扩展至连接地铁站,增加复杂交通情况的测试。测试完成并获得正式牌照后,无人巴士将进行载人测试,市民和游客可体验乘坐。
无人车商业化场景提质增效
相比固定路线上的自动驾驶巴士,开在市区内行驶的无人出租车,方向盘自行转动,灵活应对复杂路线的场景更有视觉冲击力。
随着全域的放开,由AutoX运营的杭州中心城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线路也进一步打开。“没想到这么快就全域可以测试了,”AutoX相关负责人侯韵怡仍有点惊讶,“一般这种放开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
半个月以来,AutoX的车辆在放开的区域内进行压力测试,围绕商业CBD、交通枢纽、重点城区等,通过积累的道路数据,不断打磨算法模型,做出更精准的决策判断,以适应杭州不同的路况。
《条例》的推出,为全面商业化落地形成了基础条件,这是不少业内人的共识。随着自动驾驶车辆不断在杭州试跑,AutoX商业化也进一步加快。“在政策的支持下,我想这个速度不会很慢,”侯韵怡说,“届时,每个市民都在app上下单乘坐自动驾驶网约车。”
除了交通场景,在城西大学校园和滨江物联网小镇附近常见的顺丰无人配送小车,去年投入使用后就有了成效。
相比其他车辆,由新石器运营的功能型无人快递接驳车没有驾驶舱,炫酷的车头隐藏了许多黑科技。“我们首批180辆无人配送车已经分布在杭州各个城区,今年预计会有2000辆在杭州‘开跑’。”新石器相关负责人李子夷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配送方式,采用无人车配送时效提升10%至20%,而成本也相应减少。
据了解,目前杭州顺丰网点配备的无人配送接驳车通常在夜间配送,主要工作是将快递从仓库、网点运送到驿站。在余杭,已有多个小区试运行无人接驳车。
“以前通常要花三四个小时往返于网点和小区之间,现在,我只需专注小区内的快递配送”,顺丰余杭一网点配送小哥徐先生表示,无须亲自取货、分拣和装车让他大大减轻了工作负担,不用多次往返站点驿站,也更多了一份安全感。
智能网联车全城“开跑”技术加速革新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便是巩固和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领先优势。
杭州此次率先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立法,让无人车在杭的测试应用有了更多层次、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李子夷表示,相比其他城市,杭州对路况要求宽松,除高架路或高速路外,市政道路均可通行。这也为他们数据采集和算法训练提供巨大帮助,以更快速度提升技术水平。
2023年,杭州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产值2798.6亿元。截至目前,杭州已向16家企业发放测试与应用牌照424张,累计安全测试与应用里程超过120万公里,主动事故率为0。
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安全度的验证,也是大力发展产业的底气。
李子夷欣喜的看到,《条例》不仅赋予无人配送车明确的法律地位和合法的路权,还规定了相应的保险责任,为无人车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在他看来,无人驾驶车辆法律身份和责任认定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安全性技术大家都积累了多年经验,成本也逐渐下降,各阶段发展已相对成熟”。
随着杭州自动驾驶运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无人车的训练和应用将给市民生活,以及行业带来的新变化。在产业化过程中,不少企业也开始期待商业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据悉,接下来杭州还有很多这样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落地,比如上城区将推出宋韵经典文旅线、数字时尚商圈线、共富民生服务线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7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