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区广元路上一家包子铺反复递交店招设计方案近10次,均未能通过审批,营业了一个多月还是光秃秃的无店招的状态。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热议。
广元路172号门面。上方是往外凸起有三四十厘米的米黄色长方形门头,门头上一片空白,没有店招。 “上海民声直通车”微信公众号 图
从今年3月7日起,这家包子铺的老板赵先生先后11次提交店招的审批申请,除去重复的提交,也有近10次,仅店招效果图就制作了7个版本。每次提交申请后,总是被以各种理由打回,“一会说字体高35厘米太大了需要缩小,一会说字体颜色太亮了,一会又说不允许用反光材质,一会又说字体外发光不允许……”两名街道工作人员解释说,由于地处风貌保护区,店招在外观上要求较高。除了街道层面要审核方案外,还要提交给“社区规划师”进行审核,加上“社区规划师”是外聘的,所以导致时效上有些拖延。
店招是一家铺子的门面,没有店招就会影响生意。将心比心,老板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种房租、人工、水电煤的固定支出,店招晚一天被通过,就是一天真金白银的损失。在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当下,开业一个月、历经将近10次申请修改,仍然没有办下一个店招,的确让公众感到惊讶!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样的事发生在上海?
但是,事情也有其特殊性,因为包子铺所在区域属于历史风貌区,对于店招有特殊的管理规定。目前,上海对店招按“常规许可+告知承诺”模式实施分类管理:对设置户外招牌涉及文物、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因招牌结构、体量、位置等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采用许可制;而对其他类的,可以实行告知承诺制,即不用审批。
包子铺所在的广元路,是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风貌保护道路之一,整条马路小洋楼静谧,梧桐幽幽。按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要求,沿街店铺的招牌实施精细化管理,也是希望让“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把上海的城市之美传递下去。
一边是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一边是人间烟火和小店铺的生计,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应该是无解的。2022年上海市修订通过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一大亮点是针对户外招牌的设置优化,而不是要追求千篇一律的“统一”。去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对于店招的大小、设立方式均有明确的规定。
那么,包子铺的店招审批到底卡在哪里了呢?
第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目前“便捷”的线上审批遭遇“复杂”的经营环境。要用好互联网,但行政工作别完全依赖互联网,希望审批人员能走出办公室,尽量到一线看看。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历史风貌区的店招审批主要是线上操作,由行政相对人按要求上传设计图、效果图。网络审批“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但是不能忽视互联网审批带来的信息元素单一、审批易机械化等负面影响。几张几百K的照片、设计图能不能标示清楚老建筑的复杂环境?店招背后是钢结构还是木结构?能不能拆?拆了会不会影响到周边的经营者?广告牌背后有没有排烟管等设备?
就拿这家包子铺来说,一度审核时要求拆掉突出的门头,但是这个门头在店铺承租之前就是这样的,而且装修时已将店里的蒸汽管排在里面了,其结构也不是常见的中空钢结构,拆除很困难。街道工作人员到现场看过之后,也表示认同。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琐碎,但是关涉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审批不能搞“网来网去”,仅凭着一张照片、一个设计图来判定店招的生死。
拆除门头上预留的检修孔后,记者看到里面露出的是房屋原本的挑空水泥屋檐,并不是常见的中空钢结构。
第二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街道、职能部门和作为外聘专家的“社区规划师”的权力、责任划分不明确。
一些历史风貌区外聘了资深的建筑、设计领域的专家作为“社区规划师”。但是应该明确的是,履行审批职责的是职能部门,“社区规划师”是提供专门建议的。作为职能部门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面貌街区,要带着耳朵倾听专家的意见,也要用肩膀扛起责任来。
近10次批不下来的店招,也是因为街道和“社区规划师”之间权责划分不清,街道把能不能通过审批的责任交给了专家。而“社区规划师”本来只需要提供专业意见,并不能行使审批权。双方之间的流程走得也不够通畅,结果就是经营者饱受折腾。
历史风貌区需要保护,历史风貌区里的人间烟火气、营商环境也需要保护。包子铺营业一个多月了,申请了近10次的店招却批不下来,这不正常,需要反思、需要改进。
希望审批者能走出办公室,走出网上审图的“舒适区”,到复杂的一线去看一看,设身处地为经营者想办法、出主意,而不只是说一句“不通过”。行政审批内容上网是为了提高效率,审批人员下网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6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