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域森林覆盖率35.48%,这是中山城区航拍图。
悠悠岐江跨千年,巍巍五桂经沧海。中山文脉兴盛,名人辈出,一山一水孕育出地域特色文化,这座岭南宝藏城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环境优美,钟灵毓秀,一草一木绘就出一幅绿美生态画卷,这座以工业立市的城市摘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人文为魂、生态塑韵。近年来中山深入推动文化兴城,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城市内涵不断丰富;同时持续推进绿美中山生态建设,朝着“公园城市”的目标迈进,城市“颜值”得以不断提升。
绿色为底
打造珠江西岸绿美门户市域森林覆盖率35.48%
城市“含绿量”是衡量一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尺”,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品质,也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含绿量”的提升,不仅意味着更好的空气质量、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是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
近年来中山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绿色动力。自1997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以来,中山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数十项城市荣誉奖项。
2013年12月,《关于高水平推进新一轮绿化中山大行动的实施意见》出台,首次提出努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2016年1月,中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备案申请获批,拉开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序幕。2018年10月15日,在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中山正式获得森林生态建设领域含金量最高的荣誉——“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相关数据显示,自启动“创森”工作以来,中山新造林面积3.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从35.20%提高到35.48%,城区绿化覆盖率从40.12%提高到43.1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7.05平方米提升到18.62平方米,城市“含绿量”不断提升;直接、间接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502万人次,折算植树近1800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170多片,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连续多年达到100%,爱绿、护绿意识深入民心。
成片的森林,不仅是中山城市发展的底色,更是中山市民的“幸福不动产”,中山守护、壮大这份“不动产”的决心毅然坚定。2023年,中山打造“万棵榕树进乡村”等全民义务植树特色品牌,推动全民义务植树常态化开展,2023年全年开展376场植树活动,种植绿化苗约8.7万株,其中榕树种植超1万株,营建“绿美中山林”“林长林”等主题林19片;全年完成林分优化8125亩、新造林抚育12614亩、中幼林抚育5621亩,分别占省下达任务118%、103%、103%。
今年3月23日,中山召开工作会议就持续推进绿美中山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包括深入开展“千企万民齐种树”“万棵榕树进乡村”“万棵桑树进田园”“十万果树进乡村进农家”等绿美行动;持续做好广场、学校、企业园区、河岸、道路、闲置地等区域的绿化工作;引导企业做好厂房园区绿化美化;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好房前屋后、村头巷尾、路口河边的绿化美化提升等。
迈入城市发展新征程的中山,不断地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珠江西岸绿美门户正悄然崛起!
公园为美
去年推动新改建公园项目134个
登上中山人才公园千里塔向远眺望,知行湖碧波荡漾,涨潮时湖面和远处的岐江连成一片,十余座“小岛”漂浮在水面上,形成“湖水”和“岛屿”组成的奇妙景观;每当夕阳西下,湖水退潮后露出一片片浅滩,白鹭在此觅食、追逐嬉戏,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去年12月22日,中山人才公园开园迎客,这个以一座城市之名致敬人才的公园揭开面纱,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打卡拍照。
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功能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山全力推进公园建设,实现公园建设“质”“量”双提升,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如今,中山市已建成一批生态公园、主题公园和城市综合公园,以及更多因地制宜见缝插“绿”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朝着“公园遍布出门见景”的宜居环境大步迈进。2023年,中山共计划推动新改建公园项目134个,其中101个项目已完工。
朝着“公园城市”的目标,中山早已谋划2024年公园建设并开展了前期工作,新建改建各类公园不少于100个。南都记者了解到,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从去年年末开始组织镇街摸底2024年建设项目计划,今年的1月底也联合了市自资局组织镇街对上报的计划进行一对一沟通,核对项目用地情况、落实项目可行性,目前已基本整理完成项目清单,部分镇街成熟的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未来,包括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湿地公园和口袋公园等不同类型的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体育休闲、游憩活动场地,中山正朝着“公园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人文为魂
城市内涵不断丰富推进“香山古城”建设
如果说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而人文则是城市发展的灵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构成一座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中山市文化底蕴深厚,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启蒙的摇篮,诞生了以孙中山、郑观应、杨殷、萧友梅、吕文成、阮玲玉等为代表的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保有大量文物和历史文化建筑,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民俗文化。2011年,中山被国务院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文化的厚度决定城市的高度,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22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深入推动文化兴城,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具体举措包括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推进孙中山故居片区、郑观应故居片区等改造升级,做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保护修缮;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升级,打造100个“香山书房”等。其中“香山书房”建设纳入2022年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
同年,《中山市文化兴城五年计划(2021—2025年)》《中山市文化兴城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两份文件颁布,中山“文化兴城”战略实施有了清晰具体的方向和行动指南。
作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书房,“香山书房”甫一开始建设,便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如今中山市香山书房总数达到106家,总藏书量超过50万册次,总人流量约300万人次。在中山浓墨重彩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中,“香山书房”所充当的角色,并非停留在公共阅读空间上,更是向外输出中山文化的重要媒介。如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香山书房内除了书籍,还有几十种中山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物,透过这些非遗元素,让读者尤其是“新中山人”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除“香山书房”建设,一年多来,中山深入挖掘香山文化底蕴,传承城市历史文脉,逐步推进孙文西路片区改造提升工作和“香山古城”建设。同时积极围绕各类文化设施发展文艺展演、创意展示、文化娱乐等文旅新业态,推进古建筑、古村落等文化遗产资源旅游项目化开发,推动在非遗节目、文艺展演进景区等方面探索新路径和新做法,为省和国家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典型经验。
采写:南都记者刘贤沛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