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春秋时期灭亡了这么多诸侯国,其中自然有一套投降的礼仪。以《左传》为例,详细记载投降的例子有三例,分别是;
鲁僖公六年公元前654年,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楚国的盟友郑国。为救郑国,楚成王率领军队包围齐国的盟友许国,许僖公在蔡穆侯的带领下到武城去见楚成王,向楚国投降。
冬 ,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礼而命之 ,使复其所。”楚子从之。
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 597年,楚庄王包围了郑国,经历三个多月攻破郑国,郑国投降。楚军从皇门进入,到了大路上。郑襄公脱了衣服,裸露身体,牵着羊迎接楚国军队,
十二年春,楚子围郑。旬有七 日,郑人卜行成,不吉。 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国人 大临,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师,郑人修城 ,进复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于逵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之……
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秋天 ,楚灵王率领诸侯的军队打败吴国,将要灭掉赖国。赖国国君赖子两手反绑,衔着玉璧,士袒露着背、抬着棺材跟从赖子,到了中军之中。
(楚子)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 ,舆榇从之 ,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 ,对曰:“成王克许 ,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 。”王从之。
这是《左传》中关于 “投降礼仪”三次确切的记载和描述,具体人物有微子启,许僖公,郑襄公,与赖子。
就投降仪式,大概有国君 “面缚”、 “衔璧”、 “肉袒”、“牵羊”、大夫 “衰絰 ”、士 “袒 ”、大夫和士 “舆榇 ”这几类。
“肉袒”
“肉袒”是投降中的标配,大意是袒露上身,以示欲受刑之意。
古代的人是十分注重“礼”的,君子必须“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不得随意袒露身体,且袒露身体只有在祭祀上天时才会出现。
至于祭祀时,袒露身体,《礼记》解释:“君再拜稽首,肉袒亲割,敬之至也。”君主在祭祀时袒而亲自宰割牺牲,表达了一种敬意。
当然,“肉袒”并不全是赤膊上身,有些指上衣脱一半,这当然是与古人的衣服有关。
孔子曾说过;“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古代是没扣子的,上衣是向右一绕,再用衣带系好。因人的右手为惯用用,所以孔子认为华夏众人都是从右边系,谓“右衽”,而蛮夷都从左边系,谓“左衽”。
衣物这个特点,就表示“肉袒”也分左右,古人说“凡以礼事者左袒,请罪待刑者则右袒。”左袒是哀礼,右袒是认罪之礼。
比喻“负荆请罪”,蔺相如的形象是画错了。
“牵羊”
这也是祭祀的一种。
古人常把牛羊犬豕等动物畜而养之,将用于祭祀的称为“牲”,毛色纯一的牲叫“牺”,所以牺牲”,泛指祭祀用的畜牲。
六畜中马、牛、羊、鸡、犬、豕,对各诸侯国而言,祭祀的用牲是有等级区分的。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的记载:“序五牲之先后贵贱,诸侯之祭,牛,日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日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日馈食。”
六畜是有贵贱的,牛是最贵,羊次之,猪再次之。
如《礼记·曲礼下》:“天子用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羊,士以羊。”
关于牵羊的寓意,专家给出的解释为“太牢不可以独制,所以就牵着少牢,表示愿意为楚王执割烹”。大意是,牛作为太牢,不能单独制作,所以只得选择少牢——羊。
“面缚”与“衔璧”
上述三个亡国案例中,许男、赖子和微子都有“面缚”。不过对于“面缚”,解释又不一样。
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反缚”,“缚手于后,唯见其面”,认为就是把双手捆缚于后,只能见到投降者的正面。
其二,是“正缚”,双手绑在前面。
其三,“面缚”最核心的东西是“系颈以组”,即脖子上要束缚住,至于“正缚”与“反缚”则不重要,或者说都可以。
至于“衔璧”,则与“饭含”有关。
古时一般人死后都要饭含,因为怕死者饿着,所以让死者口者含一定的东西。
而且古代各个等级的饭与含也有分别,《周礼》:“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到了后面,就变成周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粱含贝或饭稻含贝。
投降礼中,为什么要含璧而不是珠呢?
主要是因为璧在古人的观念中像天,《周礼》中:“璧圜象天”,且璧属于祭祀中的神器。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微子投周朝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微子是持其”祭器“,祭器中大概就有璧。
另外还有”把茅",也属于祭器。以前就写过,茅就是茅草,用来过滤上贡给祖先的酒的。
“衰絰”与“舆榇”
“衰絰”是属于国君身后大夫的礼仪。
衰,本指于丧仪时在胸处缀有的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后泛指丧服的上衣,《说文》:“缭,丧服衣。”
而“絰”《说文》:“絰,丧首戴也。”“絰”是头戴和腰系东西的统言,具体来说就是“绳缨冠”和“苴经”。
“衰絰”,是儿子为父亲守孝用的标准穿戴。齐国大夫晏婴的父亲晏弱去世,“晏婴粗缞斩,苴经、带、杖,营屦,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即穿着粗布做成的斩衰,头戴麻布制成的带子,腰间系着带子,手拄竹杖,穿草鞋,食粥,住临时用草搭置的棚子,睡在禾杆作的竹席上,以草未枕。
大夫在国君身后穿“衰絰”,意为为国君穿孝。
士为“舆榇”,就很好理解了,“舆榇”就是棺材,为国君收尸的。
“榇”当即装载死者尸体的棺。“舆 ”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名词,“车厢 ”的意思;另一种理解是动词,“抬着”的意思。
一般而言,诸侯国中贵族有三级——卿,大夫,士,一些小国中没有“卿”,只有大夫与士。
当一个诸侯国面临亡国,需要投降时,国君作为最核心的负责人,就要以“死”谢向对方谢罪,这就需要“面缚”、 “衔璧”、 “肉袒”、“牵羊”等礼仪,以求获得对方谅解。后面的大夫需要穿丧服,低一等的士就需要抬棺了。
一套完整“丧葬”流程就搞完了。
当然,“受降”本就是一个政治行为,通常情况下,对方会接受亡国的“璧”,并亲自解绳,原谅对方。剩下的结果就是保留其“奉祀”,物理上灭亡其国家。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4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