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有着优秀志愿服务文化的城市。
从1993年的第一届东亚运动会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启了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世博会的“小白菜”,进博会的“小叶子”们更是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5月16日-19日,在黄浦滨江进行的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现场人数最多的群体不是运动员和媒体,而是身穿统一着装的志愿者,1200名志愿者让每一个奥运资格赛参与者都体会到了热情和周到,也向世界彰显中国和上海的青春与活力,他们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者。
让老外感受到中国热情
自去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以来,高校学子及热心志愿服务的市民反响强烈,截至报名结束,共收到7543份申请。最终,经过多轮面试,确定来自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14所高校的800余位学生志愿者和400余名社会志愿者即将走上志愿者工作岗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晓瑜负责观众服务板块各类材料的英文翻译和校对,在翻译、校对观赛手册和观赛地图,内容会不断地随赛地情况更新,刘晓瑜深知这两份材料的重要性和不断优化的必要性,因而总是不厌其烦地投入百分百的精力。
刘晓瑜
“如果最后印出来,出现任何一点小小的疏漏,都可能影响到观众的观赛体验。”在翻译过程中,刘晓瑜不仅要确保表达准确,还需要考虑到跨文化因素,既要确保英文文本符合使用者表达习惯,又能准确传达中文文本的原意。“赛事赛程相关用语一定要追溯到官方源头,可以斟酌考虑的表达细节也一定要和同事们反复讨论。”
除了文本翻译,刘晓瑜还参与了赛场地标的英文校对。这几天,她跟随志愿者部同事一遍又一遍检查整个赛场,逐一核对英文翻译的准确性。“解锁了日行万步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高度专注和细致的体验。”
这些赛前志愿工作完成后,比赛期间刘晓瑜还承担了巡访任务,比赛第一天有一个国外运动员妈妈来的特别早,还没有到达入园时间,正好来到入口处的刘晓瑜,耐心和这位外国友人进行沟通,让她不用着急,耐心等待片刻。
刘晓瑜印象最深的是市民对国外运动员的热情,“比赛结束后,不管是小孩子还是老人,都会很热情和运动员打招呼,要合影签名,这种追星的感觉让很多运动员非常吃惊,他们说在自己国家或者其他国家参赛很难感受到这样的热情。”
刘晓瑜表示,有些运动员甚至会害羞,告诉小朋友其他人才是第一名,自己排名靠后,但小朋友并没有因为排名而影响热情,“我在沟通中也要让国外运动员感受到这种中国的热情。”
做志愿者让我很亢奋
正式比赛开始前几天,新闻中心已经投入运行。工作人员不仅负责对接媒体、回复全球各地的咨询邮件,还要参与各种预热活动的前期筹备和场地搭建。上海外国语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2020级本科生董嘉骐是媒体运行志愿者团队中一员,他的日常任务不仅限于与媒体建立联系,还包括协助搭建方撰写和翻译信函,为即将到来的预热营销活动做好一切准备。
法语辅修第二专业的背景也为他发挥了巨大作用,面对一些法语媒体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机构发来的法文邮件和文档,董嘉骐能够迅速理解、做出整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大学生,我觉得需要动力和社会做交流,这次赛事就是一个契机,这几天做志愿者我比较亢奋。”董嘉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新闻中心志愿者团队很多都是留学生,算是一个国际团队,“我们之前也做了一些预案,比如服务媒体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情况。”
令他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帮助外国记者解决一些支付问题,当第一位外国记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新闻中心的志愿者马上张贴了相关解决问题的办法,“后来我们还教他们如何绑定信用卡,用微信和支付宝来支付。”董嘉骐还记得,还有几个外国记者不会打车,志愿者们还教他们如何下载打车软件,然后绑定信用卡。
根据新闻中心运营时间从最早比赛开始前两个小时到最后比赛结束后三个小时,因此董嘉骐一天工作时间拉得很长,“我每一个小小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们。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服务世界,我感到无比自豪;也为能够代表上海,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热情感到骄傲。”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40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