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几百年来,台湾和澎湖列岛常常受到外国的欺凌。
为了不再受霸占,康熙皇帝便命令出兵收复台湾。
最终,在坚持不懈的抗斗下,终于歼灭了台湾的主力军,完成了清王朝统一台湾的大业。
那么,康熙是何如做到的?他的用兵有着什么特点?
?——·郑氏抗清分割版图·——?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殖民军指挥官宋克率舰13艘,侵占了台湾西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殖民军打败了西班牙军,又夺占了台湾的北部。自此,台湾本岛就全部为荷兰殖民者侵占。
清顺治十八年,著名抗清将领、民族英雄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人和战船数百艘渡海进攻台湾。经过10个月的顽强战斗,击败了荷兰殖民军,使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回归了祖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立即建立政权组织,大力实行“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的政策,其目的是把台湾建成一个牢固的抗清基地。清政府看到郑成功的抗清立场不可能改变了,就将其父郑芝龙及郑氏在京的子弟、家眷统统处死。这更激起了郑氏集团对清政府的蔑视和仇恨,进一步坚定了其抗清复明的决心。
?——·康熙策略先抚后武·——?
台湾郑氏集团坚持抗清立场,一直被清政府视为东南的一大隐患。
康熙元年,清军消灭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后,为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便将战略重点逐步转移到收复台湾上来。但是,由于当时清军水师比较薄弱,加上连年进行统一大陆的战争,军费开支大,财政困难,对台湾郑氏集团的割据一方一时无能为力。为此,清廷采取积极招抚,先抚后武的策略。
康熙元年五月八日,郑成功突然在台湾病逝,其弟郑世袭与郑成功之子郑经为争夺继位权,势同水火。郑军内部矛盾激化,为清廷实行战略转变提供了有利时机。因此,清廷立即派人赴台招抚郑经,但遭拒绝。
后清廷将招抚重点转向郑氏部属,正式提出“招抚条例十款”,在漳州设“修来馆”,对投降官兵实行厚礼款待,对有功人员给予高位厚禄等优待政策。这一招对郑军起了重要作用,致使郑军数万人投诚而来。
仅郑氏部属朱天贵一人就率所部2万余人和300余艘船来降,这为清军建立强大的水师莫定了基础。清军乘势收复了东南沿海诸岛,使郑军失去了对抗清廷的前沿基地,并逐步掌握了统一台湾的战略主动权。
康熙二十年四月,郑经病故,内部又发生争位冲突,权臣冯锡范等人以郑经长子郑克埃不是郑氏血统为由将其暗杀,立次子郑克埃继位。当康熙得知台湾郑氏集团内部“主幼国虚”、“文武解体、政出多门、各怀观望”的密报后认为,武力攻取台湾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同年六月发布了攻取澎湖、台湾的命令。
?——·用人不疑专任施琅·——?
派谁去攻打澎湖、收复台湾呢?康熙想到了明降将施琅,施琅原为明总兵部郑芝龙部下的左冲锋,清军平定福建后,施琅跟随郑芝龙投降清军,郑成功到台湾以后想招施琅回到他的身边,施琅不肯。为此郑成功杀了施琅的父亲及施琅的儿子。
康熙元年,施琅升为清水师提督,这时郑成功已经去世,其子郑经率军企图入犯海澄,施琅率领清水军到海澄抵御,斩杀了郑军将领林维,缴获了战船、军械后又攻取了语屿、金门二岛。由于施琅战功显赫,被清廷加封为靖海将军。
早在康熙七年,施琅就曾秘密向清廷奏迷郑经在海上负隅顽扰,应该迅速进攻。康熙阅过奏折,便召施琅进京,亲自询问计谋策略。康熙认为,施琅虽言之有理,但当前还是比招抚为上策。因此,康熙当时没有按照施琅的计划去实行。
这次康熙再次启用施琅进取澎湖、台湾,在朝廷文武官员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有人认为施琅原是郑芝龙的部将,不可重任。
但康熙力排众议,认为施琅智勇双全而又熟悉海上风候,善于海战,并且对郑氏有杀父、杀子之仇,可以重任。为了便于指挥作战,康熙授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并加封太子太保。
施琅回到福建前线后,立即挑选水师精兵2万,战船300余艘,亲自挂帅,日夜操练。他又挑选了许多精明强干的人,面授机宜,派他们打人台湾郑军内部,以作攻打台湾的内应。
?——·善用谋略战术成功·——?
郑克峨闻知施琅奉命征台,非常紧张,且对清军的作战意图一时搞不清,所以防守重点放在哪里也左右不定。可恰巧这时他们破获了清军间谍所写关于澎湖防御情况的密信,才知清军攻台的重点,遂命大将刘国轩为总督,率大小战船200余艘,水、步兵2万余人守卫澎湖。
澎湖岛位于中国台湾海峡东南部,是大陆黑台湾的必经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于是,刘国轩在娘妈宫、牛心湾、四角山、鸡笼屿等处修筑炮台,凡沿海刁船可登陆处,皆筑矮墙,分兵把守。
刘国轩将座船停泊在牛心湾指挥作战。他认为澎湖防御设施可谓是“星罗棋布,坚如铁桶”,何况“六月风波不测”,施琅怎会此时出兵,因而对施琅进攻毫无戒备。
为了麻痹郑军,施琅先是声称要利用北风发起进攻,至十一月又称北风太硬,不便进军,令各部仍回原地待命。康熙十五日下午三点,当清军水师突然出现在澎湖海域的猫屿和花屿附近时,刘国轩这才惊慌不已,急令各岛守军严加防范。
然而,清2万水师长驱直人,很快攻克了花屿、猫屿、草屿等澎湖外围小岛,乘南风进泊八罩屿。
次日,正值风平浪静,施琅令部将蓝理为先锋,自率大型楼船继后,浩浩荡荡,直指澎湖岛。
澎湖守将刘国轩不但作战晓勇,而且还颇晓战法。当他看见施琅来势凶猛、并不出舟迎战,只命岸上士兵连放火炮、矢石。
施琅带领水师接二连三地奋力进攻,都被郑军击退。当施琅又要发起进攻时,忽然狂凤大作,波浪如山,蓝理的船队顿时簸荡漂散,士兵们也慌乱起来。刘国轩见状,立即乘机遣船出击,把蓝理的战船团团围住。
施琅见状,急忙指挥解围。顿时,两支船队相互炮击、冲撞,激战中,双方互有伤亡。落潮时,施琅座船搁浅,郑军乘机集中炮火向施琅座船猛轰。混战之中,不料一箭飞来,正中施琅的右眼。
施琅一咬牙,猛地拔出射中眼睛的利箭,忍着疼痛继续督战。士兵们无不为之感动,刹时间喊杀声响成一片。
蓝理见主帅前来援救,便又抖擞精神,站在船头指挥士兵奋力突围。突然,一道白光飞来,掠过蓝理腹部,顿时腹破肠出,鲜血淋漓。郑军见状大叫:“蓝理死了!这时,只见蓝理突然跃起,舞动双刀,高喊:“杀贼!杀贼!”不多时,清水师便冲出了刘国轩的包围圈,并顺势收复了虎井、盘桶两个小岛。
第二天,天空黑云渐起,气候十分闷热。施琅不顾战后疲劳,伤口疼痛,与众将领总结昨日海战失利的教训。当施琅提出今日再出战时,有的部将表示反对说:“昨日一战,狂风乍起,我们吃了不少苦头,今日天边云雾又起,午后必有大风,所以万万不可出战尸施琅笑道:“昨日大凤实属偶然,以我之见,今日不会再大风。虽然云雾渐起,却闷热异常,这正是雷雨的先兆。”
接着,施琅根据郑军船少、清军船多的特点,制订出5船结为1队,围攻郑军1船的“五梅花”战术,其余的船只作为预备队,相机而动。
在这次规模空前的海战中,施琅把清军分为3路,命总兵陈蟒率50艘战船组成左路船队,直入鸡笼屿、四角山,夹攻守岛郑军;命董义率50艘战船组成右路船队,赴牛心湾牵制岛上的郑军;自率战船136艘组成中路船队,直攻娘妈宫炮垒。
再说刘国轩昨日一战,虽说丢了两个小岛,但重伤了清军主帅施琅和先锋蓝理,也算得上一个胜利。他见黑云四起,料定施琅不会前来,便放松了警惕。
正当刘国轩与部下为胜利举杯相庆之时,忽听施琅的战船打来,一时慌了手脚,急忙发号令,各船齐起帆破,发炮呐喊,迎战清军,郑军炮船虽不多,但装备精良,每船设有红衣大炮1门,船头两边安发炷20余门,鹿铳百余门,可有效地打击远距离目标,转舵时也可发炮自如。
清军志在破敌,不顾郑军炮火奋勇进发,各船也争相靠近郑船,然后用"五梅花"战术围攻郑船。
这时,澎湖海面炮火、矢石交攻,如同雨点,烟火蔽天,咫尺莫辨,双方交战十分激烈。战至下午,突然雷声大作,大雨瓢泼,刘国轩原想用火炮对付施琅船只,但是,由于雨大火炮无法使用,变成了哑巴。
施琅兴奋地大喊一声:“天助我也!”趁机猛攻,打得刘国轩节节败退,经过一整天的浴血奋战,刘国轩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着残兵败将仓皇逃回台湾。这次澎湖海战,共击毁郑军大小战船190艘,歼敌1.7万余人,而清军仅亡329人,伤1800余人。
澎湖一战,使台湾郑氏集团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澎湖失台湾就丧失了天然屏障,等于打开了台湾的大门。郑克埃见大势已去,只得遣使赴澎湖请降。七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对台湾投诚人员颁行赦诏。八月十一日施琅率军到台湾受降,清朝统一台湾的事业至此完成。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3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