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有关中国消费新三座大山的问题,似乎一直令人困扰,很多人也在议论,如何解决中国消费力度不振的问题。
不少人认为,医疗、教育、住房这三座大山的费用,在中国人民收入的占比过高,以至于人们没有足够或多余的金钱进行消费。再加上这两年又有人说,中国面临经济通缩,使得一些人不敢消费,不愿意消费,以至于中国经济难以增长。
此外,美国财长耶伦于四月访华的时候指称中国产能过剩,耶伦认为中国应该提振国内的消费,不要老是依靠出口来提振经济增长。
似乎,一些人惯于把问题推向中国的消费,老美也说中国不能够只是依靠出口,而且还塞给中方一帖“药方”:希望中国人的储蓄率低一点,消费大方一点,商品生产少一点。
有关人民消费力度问题,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没有?中国消费问题是不是真的如一些人所说的,外国人对中国消费力度的批评对不对?
1 消费呈现微幅上升趋势
看看数据,2021年,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4.3%,其中政府和居民消费分别为15.9%和38.4%。这个数据的确远低于OECD经济体77.3%的平均值,其政府和居民消费分别为18.3%和59.0%;也远低于72.0%的世界平均水平,其政府和居民消费分别为17.1%和54.9%。
我们也不需要援引太多的数据,平实地说,跟世界平均相比,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的确偏低。而所谓的三座大山对人民消费力的影响,也的确是个问题。
再参考另一组数据, 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从1960年代超过60%的高位一路下滑,这一点也为一些人所诟病。不过,杨风认为应该要参考改革开放之后的数据,因为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较为封闭。最好是参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数据。
可以看到,从2010年后,中国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保持微幅上升。其中在2020到2022年期间。消费占比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整体来说,中国消费在GDP的占比是保持上升的趋势,虽然上升的态势缓慢。
就以2022年来说,消费占比上升到39.4%,比前一年上升了一个百分点。
这表示,政府和各界都注意到了消费对经济贡献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是没有做,但“可能”需要慢慢来,因为人们的消费习惯,社会的经济结构需要时间来改变,不是一蹴可及的。
2 增进消费力度不需要急
就以消费习惯来说,除非是个人财富有重大转变,或是人生际遇遇到转折,个人消费习惯通常难以改变。不过,不同世代的人会有不同的消费观和习惯,例如,我这一代的人通常比父母亲那一代的人愿意多消费一些。
而我的下一代,也可能比我这一代的人愿意多花一些比例的钱消费。这是世代间的差异。
举个例子,1991年12月苏联宣布解体。之后,有许多工程、科技人员离开俄罗斯,移民到欧洲和美国。
当时我遇到一位从俄罗斯出来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他跟我说了一个故事。他把妈妈从俄罗斯接出来,过了一段日子后,他发觉妈妈常常把面包和一些食物藏在床底下。因为他妈妈经历过苏联时代末期,那种物资缺乏的日子。
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急于解决一些问题,一来急也没有用,二来,时间往往能够解决棘手问题。每个世代的消费观念都会有一些改变。
我们这一代的消费占比如果是39.4%,20~30年后,我们下一代的消费占比可能冲上了50%,和世界平均的差距就拉近了。
3 政府增加对外合作项目
再看看这个曲线图。黄色部分代表政府支出,几十年来也是稳定、微幅增长。以政府支出而言,还可以再增加两三个百分点。
过去,政府花了相当的资金比例在基础建设上,举凡铁路、公路、桥梁、机场、港口、通讯设施、电力设施等。
2020年5月,由于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为实施零技术的芯片封锁,中国政府和民间大力投资半导体产业。于是就产生了新基础建设,政府把一部分资金或支出投入于科技建设。
但是这可能还不够,还有另一种做法。政府可以强化把一些资源释放给民间企业。例如,增加向民营企业的采购,服务项目外包等。
这方面是属于政府合同,由政府对外发包采购和服务工程。如此,政府可以“主导”计划的推行,而民间私人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采购或服务合约,这是真正的“藏富于民”,让民间私人企业负责项目的执行,增加雇员,也就增加了就业率和消费。
有些人可能批评说,把政府合约外包,会造成政府工程、研究经费,或是单位运作被私人企业“坑”的情形,例如虚报经费 ,或是谎报研发成果等。
说实在的,不需要因为一些害群之马,过去不好的案例,就把整个良好的立意打翻,不让政府做。
只要运作得好,政府合约可以主导计划的进行,对社会经济秩序也可以发挥引导作用。举凡政府的采购资金,聘雇人员的薪资等级,网络与安全,对社会的物价、薪资调账等都能够发挥影响。
举个例子,美国联邦政府对外发包很多的工程,甚至联邦政府计算机部门的运作,有很大的比例是外包。
2008年,美国闯出金融危机的大祸,联邦政府的量化宽松政策是让美国脱困的一大主因。
然而美国联邦政府透过对外采购,增加聘雇人员,以吸收社会失业人群等,也帮助了美国脱出困境。
4 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太便宜?
还有一个议题,有些人认为,社会薪资水平难以增加。例如,通货膨胀上涨,但受薪人员的薪水不涨,或是涨得少,涨得不够快,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又有一些人批评,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太便宜了,这是苦了中国的生产工人,便宜了国外的消费者。
这方面的说法有道理啊!
我们就以前面那位俄罗斯软件开发人员的故事来说,中国之前穷,国家、社会缺乏资金。所以希望外资来华投资。需要海外大量的资金,也需要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那时候中国经济着重出口,希望多出口一些产品,来创汇。从而慢慢累积资金,民间也累积财富。
因此生产的东西一定是便宜卖,不便宜卖怎能够抢到订单,抢得市场?
问题来了, 这两年中国出现所谓的出口新三样: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电池。
这些是属于中高端产业,尤其是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电池方面。
然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产品出口价格还是过于便宜,以至于对中国生产工人薪资的提升,也就有限。
之前杨风说过,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不能够以白菜价卖出。但事实就是,中国厂商的电动汽车价格,几乎只有外国同级厂商的一半。
这方面就难办了。一方面厂商习惯于过去的“压价”,压低成本,不压低成本就难以抢得采购合约。而员工薪资当然是成本之一,因此也就自然成为成本控制的项目之一。
5 政府出面征收附加费
这方面的问题还真不好解决,中国电动汽车的成本够低了,难道不能适当提价吗?难道非得要等待另一个世代?
这时候可以有一些参考做法,虽然不能全然解决问题,但可以减缓一些问题的副作用,降低社会矛盾。
一,确保员工该有的福利,例如五险一金的贯彻执行。
二,对于一些有竞争力的产业。政府可以征收一些特定项目的费用,例如环境保护费。
比方说,稀土元素的开采和提炼,钢铁,镓和锗金属元素等。
又,2021年中国政府针对一些钢铁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增加出口关税,就是一个例子。
没办法,由于厂商,不管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往往会为了抢订单,因而压低价格。
针对中国厂商“杀价”的特性,国外大厂和大零售商往往会利用自身大量采购的优势,对中国厂商“砍价”。中国厂商在这方面吃的亏可多了。
例如美国的沃尔玛,对中国厂商的砍价是砍得一塌糊涂。一个在美国沃尔玛店内销售$12.95美元的商品,打折的时候是$9.95美元,然而从中国厂商的采购价格可能只有$0.5美元,或不到$1.0美元。
沃尔玛超市是美国的大零售商,以计算机、手机硬件厂商而言,苹果公司是全球砍价最狠的,一台千元美元的手机,苹果付出的采购成本大约只有一半的价格多一点。
这时候,就只好由政府出面了,征收一些附加费。
政府征收的附加费可以灵活运用,可以考虑时机、时间长度、产业对象等。
征收的附加费可以应用在其他的基础建设项目,改善投资环境等。
就以电动汽车产业来说,由于中国厂商的竞争力太强,美国又有话说,那就如美国的意,征收一些附加费,借以抬高整体的出口价格,不会因为尝试惯于竞争、杀价格的缘故,让出口价格停留在白菜价。
由于之前,政府为电动汽车产业提供一些补助经费,例如充电桩的建设、消费者的补贴。当产业成熟,有竞争力,占据全球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后,政府征收一些出口附加费用也是合理的,同时也符合WTO的公平价格精神。
6 政府扮演市场调节者
这时候又得提另一个观点。
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人民币,当时称之为“四万亿投资计划”。
当时有一些知名经济学家批评说,政府投资导致浪费,还说,瞧瞧,政府盖的马路/高速公路没有什么汽车在上面开。
怎么看待这样的批评呢?
其实,这样的批评过早了。马路刚建好的时候当然没有什么车在上面开,这是肯定的。
但过了一两年,两三年之后,在其上的车辆就会增加。杨风看到一些例子是,在初期的时候没什么车辆,但两三年后几乎出现塞车的情形。
再换一个角度想,这些基础建设由政府来做有什么不好?就是应该由政府来做。不要学美国,让私人企业把持基础建设。
私人企业把持基础建设的结果就是,没有利益,缺乏利益的地方或项目,私人企业就不做。
看看美国的通讯设备、电力基础设施方面落后于中国,就是因为如此。
就连一些美国大城市,十几、二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其光纤网络也未必是全然覆盖。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后再来谈论。
如果2008年,中国政府听从这些经济学者的批评,那中国的基础建设就没有今天的规模,也会从而影响一些中国生产商的成本。
总结来说,中美国情不同,中国政府可以扮演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调节者的角色。
7 中国需学习定价
最后,中国厂商需要学习如何为其产品做适当的定价,而不是一味地竞价、杀价,不能够什么事都依靠政府来做。
这方面尤其重要,中国业者要学习西方掌控市场,掌控市场定价机制。
当然,在这方面我们也不需要过于悲观。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厂商制定的价格偏低,那是因为现在处于“战国”时期,大家拼价格拼得激烈。
等到电动汽车价格的战国时代过去,可以再瞧瞧定价机制是否会改变?
举个例子,多年前美国资本的Uber(优步),和中国的嘀嘀打车(滴滴出行)在中国“火并”价格,抢市场。双方力拼之后,Uber和滴滴达成协议,将Uber在中国的业务出售给滴滴,交换一定比例的滴滴股权,然后Uber退出中国市场。
Uber退出中国市场后,没多久,滴滴就调整了价格。大家对这一段应该还记忆犹新。
虽然这并非是绝佳的例子,但可以解释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厂商还在力拼市场份额的战国时代。等到尘埃落定后,自然不需要把价格定得这么低。
因此,回给美国财长耶伦的话,不用担心中国产品价格过低,未来某一天,总有一天会调涨价格,中国厂商会一定赚到美国人的头上。现在美国人民可以享受中国低廉,又好的产品,就尽量享受吧!未来就不见得能够有这么好的价格。
8 结论
增加消费在经济的比重,需要一些时间。此外,可别说政府没有重视三座大山的问题。这几年中国整顿房地产业,教育补习产业,医疗反腐等,不就是重视这些问题吗?
如今房地产价格不再疯涨,教培行业也经过整顿,虽说不完美,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一些负担。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厂商和政府要想办法掌控定价权,这包括稀土元素、大宗商品,以及一些商品的定价权。唯有掌控定价权才能够保障利润,而不是微利、薄利。
当然,除了定价权的掌控外,还需要掌握科技的标准。这两方面都是漫长之路。
需要澄清的是,商品价格不单单是对产品定价,即便厂商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也未必保证对产品的定价权。
美国之前就是掌控了定价权、科技标准和规格、金融标准等,因此对全球商品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也因此享有高消费能力。
是以,我们不能只探讨增加消费力度这一项,而是需要全方面地探讨,全方位地争取定价权。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